青龍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這標志著歷時七年的蜀漢北伐至此結束,由于失去了諸葛亮這個主心骨,蜀軍隨即撤退。與此同時,蜀軍內部發生內訌,大將魏延死在了楊儀手中,起因是因為爭奪兵權。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蜀漢由于諸葛亮的死和高級將領的奪權,使其處在了極為危險的境地。如果這個時候,司馬懿一鼓作氣,率領大軍追擊蜀軍的話,就有極大可能會將其一舉擊潰,甚至,還有機會殺進成都也說不定。但事實上,自打諸葛亮病逝之后,司馬懿在余生里,始終沒有再對蜀漢發動過攻擊,難道司馬懿不想消滅蜀漢嗎?實際上并非如此,他之所以不打,一來是他不敢,二來則是他不能打。
實際上,在諸葛亮剛去世的時候,司馬懿曾提出過乘勝追擊的計劃。當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緊接著魏延被馬岱所殺,蜀軍上下一片混亂,這個時候,司馬懿果斷提出乘機攻打蜀漢。只不過,司馬懿的這個提議,被魏明帝曹叡給駁回了。
所以,這才讓蜀軍得以撤回,而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當時曹魏的決策權,尚且掌握在曹叡的手里,并非是司馬懿完全說了算。換而言之,當時伐蜀與否,不在司馬懿的主觀意志所決定,而是要看曹叡同不同意。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司馬懿有心乘勝追擊,也意識到當時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但因為決策權不在他的手里,只能是望”蜀“興嘆。
那么,魏明帝曹叡因何不同意司馬懿的提議呢?他難道沒有意識到這個滅蜀的好機會嗎?曹叡當然意識到了這個機會,但是在他心里,滅蜀是可以的,但是讓司馬懿滅蜀,則是萬萬不可以的。為什么呢?這就要說一說曹叡的”平衡之術“了。
曹叡這個人,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有天分地成為一代明主的領袖,在他繼位初期,勤政、睿智都是他當時給別人的印象。但在后期,準確說是在諸葛亮死后,曹叡就開始自我“放縱”了。比如大興宮殿、犬馬聲色??傊軈比缤菗Q了一個人一樣,從勵精圖治開始變得墮落起來。
但不管他如何墮落,有一點他十分清楚,那就是不能讓司馬懿繼續做大。司馬懿一家,在當時已經占據了朝堂上的諸多席位。而且,由于司馬懿成功抵抗了諸葛亮的北伐,因此更讓司馬懿家族的地位再次有所提升。要是讓司馬懿繼續攻打蜀漢,并成功滅蜀的話,勢必會讓司馬懿一家在曹魏的朝堂上,擁有更加超然的地位,甚至直接威脅到曹叡的統治。所以,無論如何,曹叡都不會同意司馬懿的提議,他不想也不愿看到司馬懿威脅到自己。
以至于,在蜀將馬岱侵擾曹魏邊境時,曹叡雖說依然安排了司馬懿調兵遣將應對,但實際上真正和馬岱對陣的,是忠心于曹魏的大將牛金。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遏制司馬懿的實力繼續上升。說完了曹叡的小心思,就可以明白,至少在曹叡活著的時候,司馬懿是沒有機會,更不可能繼續攻打蜀漢的。曹魏皇帝不同意他攻打蜀漢,作為臣子的司馬懿只能放棄。除此之外,在曹叡去世之前,司馬懿”很忙“,也是他不能攻打的原因之一。
讓司馬懿忙碌的,主要是因為遼東。當時,遼東的公孫淵繼仗著地勢和實力,對曹魏十分不敬,并且還自立為燕王,這就讓魏明帝曹叡很是惱火。因此,在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叡命大軍前去討伐遼東的公孫淵。而此次討伐遼東的主帥,正是司馬懿。平定遼東一戰,前后持續了大約有一年有余。在此期間,司馬懿不管情不情愿,都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遼東戰事上。所以,他也就沒有時間去考慮繼續攻打蜀漢。
也就是魏明帝曹叡在世的日子里,司馬懿是沒有機會,也沒有時間攻打蜀漢的。那么,在曹叡去世,曹芳繼位后,司馬懿為什么仍然不攻蜀呢?很簡單,他同樣很忙,忙著打東吳,忙著”詐病賺曹爽“。
曹叡臨終前,曾將司馬懿和大將曹爽定為托孤大臣,讓這兩人共同輔佐繼任的曹芳。就在曹芳登基兩年后,東吳的孫權就開始”不消?!捌饋?。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孫權兵分四路大舉攻魏,司馬懿再次作為主帥迎戰,而這次與東吳開戰,一打就又打了將近三年。直到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吳將諸葛恪丟棄舒城,司馬懿征討東吳才算是告一段落。與征討遼東相似,在這期間,司馬懿同樣得全身心地對付東吳。
而在東吳的事情告一段落后,司馬懿也迎來了人生的重要時刻。從正始五年(公元244年)開始,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就展開了奪權之戰。前期司馬懿并沒有占到什么便宜,畢竟曹爽的地位和實力更加強大。為此,司馬懿不得不開始裝病,以騙過曹爽。既然都開始裝病了,那么這個時候攻打蜀漢也成了不現實和不可能的事情。當然,之后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奪取了曹魏的大權。
除了迎戰東吳和除掉曹爽之外,當時司馬懿不攻打蜀漢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有前車之鑒。在正始五年春,曹爽提出攻打蜀漢,當時司馬懿極力阻止,但曹爽一心要建功立業,根本不聽勸阻,最終執意出兵。出兵的結果,是大敗而歸,據史料記載。曹爽此戰死傷甚多,不僅令關中大受虛耗,就連羌、胡等地也對曹魏怨聲載道。
這里需要說下司馬懿為何要阻止曹爽伐蜀,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司馬懿的小心思,他不想讓這個不世之功被曹爽奪了去;二是司馬懿清楚,伐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當時蜀漢還占據著漢中等軍事要地,并且蜀漢方面仍然在沿用著諸葛亮留下的防守政策,就是利用天險和地勢來據守,再加上當時的蜀漢朝堂上尚且清明,這幾項因素綜合起來,就讓伐蜀成了一件很難的事情。
其次,伐蜀對于曹魏而言,是一個消耗巨大的拉鋸戰,尤其是糧草供應方面,如果強行伐蜀,至少在當時會引起極大的負面連鎖反應??傊褪?,當時伐蜀不是合適的時機,這也是司馬懿不同意伐蜀的根本原因。
如果說,此前司馬懿在伐蜀的問題上不能自己做主。那么,等他徹底掌權后,為何還是按兵不動呢?很簡單,這個時候,留給司馬懿的時間不多了。
司馬懿真正架空曹魏和徹底掌權,是在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也就是在“高平陵之變”發生之后。此時,司馬懿所面臨的局面,相較于曹爽被除掉之前雖說輕松了點,但同樣不敢掉以輕心。
因為當時他剛奪權成功,朝堂上的形勢并不算鐵板一塊,各種暗流涌動,他同樣有失去權力的可能。所以,這個時候,司馬懿最需要做的,是鞏固手中的權力,而不是帶著大軍遠行。
畢竟他知道當年曹操是怎樣”挾天子令諸侯“的,更清楚自己的”高平陵之變“是如何成功的。如果他在這個時候帶著大軍攻打蜀漢,那么無疑就會讓自己遠離皇帝。到時候,保不齊自己就會是第二個曹爽,能不能回來都是未知數。
因此,他只能在這個時候穩定局勢,坐鎮朝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也更穩妥地將權力交接給司馬家的下一代人。同樣,伐蜀這樣的功績,也只能留給后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