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題材的電影和紀錄片中,大家會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德軍士兵除了攜帶手榴彈、刺刀、水壺等帶兵裝備外,還有一個圓形的鐵桶。
很多人對這個圓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猜想它要么就是德軍的飯桶,要么是什么秘密武器,不過它不是飯盒也不是什么秘密武器,而是一種防御性的裝備——防毒罐。
這個防毒罐是二戰時德軍步兵的標配、人手一個,寸步不離,里面裝的主要是防毒面具。
鐵罐分為四個部分,罐體、罐蓋、閉鎖機構和背帶,罐體是薄鐵板沖壓成型,罐子四周豎有條狀的凸,起主要是能夠提高鐵罐的強度。
罐子直徑12厘米左右,罐體高度有兩種規格,一種便攜式的只有24厘米左右,一種加長式的長度達到27厘米,所以說它是小鐵桶更為合適,因為它只是比德軍的M24手榴彈稍微胖了一點,體長只有手榴彈的三分之二。
每個小筒子里面裝有一具防毒面具,早期的防毒面具叫M30式,材料是布質的,后期改進型的叫M38式,是橡膠材質的。
除此之外,里面還裝了一個備用過濾罐和一副備用鏡片。
防毒面具由過濾器和呼吸器兩部分構成,過濾器主要就是一個濾毒罐,是阻擋毒氣的屏障,負責對吸入的毒氣進行過濾,毒氣經罐內多孔物質吸附之后,有害成分不會進入人體,失去毒效。呼吸器則是直接佩戴在士兵的面部,與過濾器連接。
早期的罐筒體被涂裝成深黃綠色,但是跟德軍士兵服裝有差異,為了增加它的隱蔽性,后期被改成了灰綠色,和德國國防軍野戰制服顏色接近。
二戰時期,德國國內的老百姓也配有防毒筒子,體積跟軍用的相近,不過罐體被噴涂成黑色,以示兩者的區別。
不過,在蘇德戰爭中好像沒有看到蘇軍士兵身上帶這玩意,為什么德軍會如此注重防毒設施?這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首先使用了化學武器,知道它有多么可怕。
1915年的4月22日,在比利時法蘭德斯戰場上,德軍對法軍首次大規模使用主要成分為氯氣的化學武器,毒氣釋放后,法軍紛紛倒地,5分鐘內有1200名法軍喪命,這次就是一戰時叫人毛骨悚然的伊普爾毒戰。
吃了苦頭后的法軍自然不會善罷甘休,英法也開始制造化學武器,對德軍以牙還牙,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整個一戰中,雙方總共進行了146次毒氣攻擊,使用了15萬噸毒氣,至少有85000人死于化學武器襲擊,因為化武攻擊而受傷的人更是達到了百萬以上。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德國軍方對化學武器心有余悸,早在1935年通過的《兵役法》中,德軍帝國軍事部就作出規定,要求對所有的新兵,進行防止化學武器侵害的訓練,并不定期舉行防止化武襲擊的軍事演習。
同時,德國也非常重視德軍士兵的化學武器防護,生產大量防毒設備,為每個德軍步兵配備一個防毒面具。不過由于戰場環境惡劣,防毒面具不好攜帶保存,一不小心就會造成防毒面具破損。
所以在德國軍方建議下,有關部門專門為其設計了一個防火、防潮的鐵罐來保存這些防毒設備,于是,參加二戰的德國步兵,都背上了一個防毒面具罐,成為一道奇特的風景。
事實上,歐洲各國對一戰時使用毒氣造成的危害都非常恐懼,在二戰中各國都沒有再使用毒氣,不過德軍士兵不敢懈怠,仍按照要求,規規矩矩把配發的防毒面具背在身上。
圖片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