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遠方
近日,對1674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1.2%的受訪大一新生稱會給自己立規矩,受訪大學生給自己立規矩最多的方面是學習和作息。受訪大學生認為大學里必不可少的兩種經歷是參加社會實踐和加入學生組織。
“大學很大,請不要迷路。”或許不少人都在大學的入學教育課上聽到過這樣一句話。高中曾經緊張的學習氛圍,靠的是被動型的管理。而在大學,自律成了這里的常態。
大學為學生提供了相當的空間,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需要做的就是給自己定好目標、找好方向。四年的時光很寶貴,人與人拉開差距往往在轉瞬間。很多人在這個過渡階段,沒能及時地適應。
對于新生來說,從此前熟悉的環境,到陌生的城市,和一群來自各地的同學相處在一起,大學提供了一片廣闊的成長空間。新生也應該逐漸形成成熟的思維方式,從知識結構、興趣愛好、生涯規劃等多個方面,對自己的發展做一個通盤打量。四年的努力,為的是給四年后自己面臨的新一輪挑戰增加籌碼。
同時,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逐漸轉化為大眾教育,“嚴進寬出”的現象在不少高校中存在著。學業成績不及格、屢屢缺勤……把大學畢業不當回事兒,不少學生提前在校園里過上了“安逸”的日子。
當然,如同調查結果顯示的,不少人都認為學習和歷練是重要的。認識是到位的,行動能跟上嗎?就像是每年年初,多少人立下的努力、節約、減肥等等目標,到年底往往都成了一年一度的打臉現場。泡在圖書館里自習,吸引力比得上賴在宿舍追劇嗎?跑前跑后的社會實踐,能打敗四處游山玩水的輕松愜意嗎?
道理都知道,做起來恐怕并不容易。
從這個角度看,作為管理者的學校來說,應該配合大學生立志。高標準、嚴要求,對于學校和個人來說,都是有益的。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收獲更多真才實學,也能夠培養他們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的能力。
2018年,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高等學校教育管理再次成為重點。加強課堂教學管理、加強學習過程管理、切實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強化教師教學主體責任,教育部從這四個方面對本科教育教學過程管理做出了明確要求。
當然,對于學生來說,不能只靠外部因素的督促和監管來取得進步,成長的主動權也在自己手上。
最后,每個人在大學校園里會找到自己的道路,那就不妨勇敢、堅定地走下去。四年之后,愿你走出校門時,回頭一看,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