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君覺得一個人真正靜下來,心無雜念,不再計較那些曾經的愛恨情仇,不再計較恩恩怨怨,不會再心生怨氣,可以做到心如止水。
正所謂“旗動心動”。
記載中國禪宗的第六祖慧能的《六祖壇經》里有個故事:慧能去廣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師講《涅盤經》,有幡被風吹動,因有二僧辯論風幡,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爭論不已。
慧能便插道: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動!
悟者謂一切從心起,心不起則一切不起,心不動則一切不動,故則“心動旗動”。若能夠心靜如水就不受外界紛擾所影響。
心靜來自于內心的平靜。
人只有心靜,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去反思過往,審視不足,心不靜,一切事情都會因為情緒而波動,要把事情做好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個常常愛發脾氣的人,總會給人以難以自控的感覺,而做事或者能為別人考慮的人給人以信任之感。人們就是從他們的心情急躁不安和心態平和寧靜上來得出的結論。
因為心不靜,從自己得失考慮問題時人容易動怒,而心靜得下來的人才會多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與人的關系相處得更融洽,做事成功的機會更大,生活狀態會更好。
靜下來的感覺如此美妙。
靜下來,你會忽視身邊不愉快的人和事,你會聽到內心深處的聲音,能夠輕松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做到心想事成。
若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難,靜下心來思考就能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心靜了無欲無求,無所畏懼。
一個有能力的人選擇靜下心來才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為有生存壓力、工作升職壓力、人際關系壓力,個人情感和家庭維持壓力,面對各種壓力的人們難以心靜。
做事的人需要靜得下心來,才會有清醒的頭腦,清晰的思路,才知道如何著手去做。
靜下來,思緒跟著自己走,心情不再起起伏伏,感情不再流離失所,那樣的靜謐安詳,是快節奏生活中最愜意的心靈釋放。
心靜下來,就知該何去何從。
靜能止躁,心靜則明,給自己留一個無聲的空間,去思考紛擾的事情真相。
有人感覺寂寞,內心寡淡之時,心靜之時就能享受當下的孤獨,毫無懸念可言。想要內心的清明,需要時常靜下心去厘清思路。
心靜了,才能發現周遭的美好。
靜下心來,聽一首歌,寫點感興趣的文字,撿起曾經的愛好繼續堅持下去,也有可能會發現更多新的事物,都是值得欣賞的對象。
這時的自己會感受到全身心都處于靜待狀態,就是在等待一切的美好如約而至。
靜下心來,沒有了緊迫、焦慮、浮躁,一切皆看淡。開始看什么都是美好的,做什么都那么開心、快樂幸福。
一個人最好的修行狀態就是靜下來。
有的人一直渾渾噩噩地過日子,不想過去不思未來,當一天的和尚撞一天的鐘,得過且過混日子。忽然覺得,自己這一生到底是要怎樣過,要過成什么樣子?
最起碼得做個有用的人。自己喜歡畫畫,為什么不開始真正去學習畫畫。自己喜歡寫作,為什么不開始寫自己的故事。從此也就靜下心來,努力做自己的事情,竟然也把自己的愛好經營得有模有樣起來。
能夠安安靜靜,靜下心來做自己的事,就是一個人最好的狀態。
一個人的心真正靜下來:會感覺心靈空寂,能看清自己的靈魂深處,知曉自己的人生軌跡該如何去刻畫、選擇。
心靜則無欲,無欲則平和,平和則幸福。
心靜,就是讓自己不要只顧去想自己沒有的,想想自己擁有的,常知足會感恩,讓自己以淡然的心態面對遇見的一切,不為難自己、善待身邊人,走好當下的路。
心靜,是一個人最好的樣子。
靜下來,可以完完全全地專注于事情,以使自己達到忘我的狀態,然后靠內心的平靜與平和,來引領幸福的時刻。
自己的心靜下來,才有了感受愛意的需要要,才能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發現那些焦躁不安的情緒,真正看到對方的努力,體會對方的用心,感恩自己擁有的一切。
愛也需要慢慢累積、默默付出、改變自己不接納狀態,給予理解、尊重和包容,反思與行為的改變,會讓自己珍惜身邊的人。
有書君感覺生活中常常被太多的事情所束縛,以至于很多時候被裹挾著往前走,沒有機會問問自己內心的需要是什么。
要學會靜下心來,從短暫相遇的停留,到較長時間的保持,再到想靜就靜。
心靜并非遠避鬧市喧囂,而是在心中自有陶淵明的歸去來兮之意,不管是在紛紛擾擾的世界里,還是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風光中,自己都能看到美麗的風景,也能感受大自然的淺吟低唱,只要心無雜念,就可心寂靜神安然。
保持一顆平常心,心情變得越來越平靜,許多人際間的關系也就變得越來越簡單。
靜下來,就不再去顧及那些所謂的得與失,所有的人與事、愛與恨只在內心輕輕劃過,悄悄落在歲月淡淡的記憶里。
心靜下來,才發現美好離自己很近,只不過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這些需要往往被忽視,因為心不靜,幸福也就被耽誤、忽視。
愿你也能靜下心來,幸福的感覺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