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周圍間隙,即Virchow-Robin腔(VRS),是神經系統內的正常解剖結構,具有一定的生理和免疫功能。血管周圍間隙是在一個多世紀前由德國病理學家R.Virchow和法國生物學和組織學家C.P.Robin提出,后來命名為Virchow-Robin腔(VRS),也有稱之為血管周圍淋巴間隙。
MRI能夠在體顯示這一解剖學和組織學的結構,并發現VRS的增多和擴大與多種神經疾病有著密切的關系。?VRS增多和擴大見于老年腦、高血壓、糖尿病、癡呆、腦白質病變、腦積水、多發性硬化、中樞神經隱球菌感染、兒童腦發育性疾病等。
VRS的外界是神經膠質界膜,內界是血管外層,隨著血管樹一直延伸至毛細血管水平,最后,膠質界膜與血管外層融合成盲端。?在大腦半球,VRS是由單層軟膜構成,在紋狀體動脈周圍是由雙層軟膜構成。VRS常常很小,直徑約1-2mm。
VRS充滿組織間液,而不是腦脊液。
從病理生理學角度來看,VRS內駐有小膠質細胞,參與局部免疫調節作用。在腦炎、多發性硬化、HIV腦炎等,VRS可出現局部性免疫反應。?VRS還可能作為疾病擴散或腫瘤細胞轉移的一個常見途徑。
在VRS內的穿通動脈直徑<0.4mm,血管周圍有一很窄的間隙,約0.3mm,因此,在MRI上是看不到的。只有當VRS擴大到一定程度(直徑>0.66mm)后,MRI才能顯示。?一般認為,直徑<2mm的VRS屬正常解剖結構,見于各個年齡組的健康人。20歲以下組出現率23%,21-40歲組出現率33%,41-60歲組出現率28%,61-80歲組出現率33%,超過80歲者出現率18%。?VRS常見于基底節區,達35%,半卵圓中心相對少些,約13%。
擴大的VRS的特征是邊界光滑清楚,呈圓形或線形(由于部位和切面不同),與穿通動脈的行徑相一致?在MRI的T1WI、T2WI和FLAIR序列上與腦脊液信號是相同的。無對比劑增強效應,無占位效應。 按照所在部位,VRS分為三種類型。?①基底節型:沿著豆紋動脈分布于基底節區周圍(殼核外下部和外囊下部,常位于前連合兩側)?②大腦半球型:沿著髓質動脈分布,分布于皮層下白質(半卵圓中心、胼胝體和側腦室附近)?③中腦型:隨著來自大腦后動脈的穿通動脈進入中腦,分布于中腦、橋腦中腦連接處?大腦半球型VRS與年齡明顯相關,是腦老化的一個特征。但未發現基底節型VRS與年齡有關。
偶爾,VRS明顯增大,表現出占位效應,類似囊樣占位?巨大的VRS常見于中腦-丘腦區域,可以壓迫第三腦室引起腦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