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盲部惡性淋巴瘤的CT診斷
一、CT在回盲部惡性淋巴瘤診斷上的價值:回盲部是結腸淋巴瘤的好發部位, 其臨床癥狀主要為腹痛、便血, 右下腹包塊,它可顯示病變段腸管不規則狹窄, 多發或單發充盈缺損區, 腸道粘膜破壞, 有時可見龕影甚或竇道。CT不僅可清楚顯示回盲部淋巴瘤的病變形態, 更重要的是能明確腫瘤受累的范圍, 顯示鋇劑檢查無法觀察到的病變周圍結構的受侵及淋巴結轉移。回盲部淋巴瘤多表現為病變向腸壁內外發展, 在CT上可見一長段腸壁彌漫性增厚, 管腔狹窄, 但少數以向腸腔內發展為主。淋巴瘤通常密度較均勻, 液化壞死較少, 但瘤體較大時, 亦可出現組織壞死液化。由于回腸末端、回盲瓣淋巴濾泡較多, 回盲部淋巴瘤??缭交孛ぐ暄由熘粱啬c末端, 而呈橫“8” 字改變, 并易引起腸套疊, 此征對回盲部淋巴瘤的定性診斷有一定特異性。該瘤較少直接侵犯周圍組織器官。但CT不易顯示回盲部的較小病變, 特別是當病變僅限于粘膜層時。有時, 即使回盲部可見病變, 亦不易與腸內容物或腸壁的收縮狀態相鑒別。CT對顯示回盲部病灶周圍、系膜、網膜及腹膜后大血管旁的淋巴結受侵具有較大的優越性。未顯示的受侵淋巴結與其較小以及CT由于受腸道內容物及運動偽影的影響有關, 有時淋巴結亦無法與病變周圍小血管影相區別, 增強掃描檢查, 有助于兩者的鑒別。
二、回盲部惡性淋巴瘤的鑒別診斷:鑒于回盲部特定的解剖關系, 此區亦易發生回盲部癌、結核、克羅恩氏病及闌尾膿腫, 這些病變或是引起腸腔狹窄, 或引起腸內外腫塊, 故應與回盲部淋巴瘤鑒別。
(1)回盲部癌:其CT表現為較局限的軟組織腫塊伴周圍組織器官浸潤, 腸腔周圍脂肪間隙渾濁或消失,淋巴結的轉移灶一般較小。而淋巴瘤病變多較長, 但很少直接侵犯周圍組織和器官, 淋巴結受侵多融合成團并可伴腹腔、腹膜后淋巴結腫大。當淋巴瘤侵入回盲瓣及回腸末端時其表現較特殊, 有助于兩者的鑒別診斷。
(2)闌尾膿腫:系闌尾穿孔后引起, 病變鄰近盲腸及回腸末端。CT顯示該區片狀或塊狀陰影, 其邊緣常模糊, 病變內有氣體影及鈣化較具特征, 且淋巴結腫大少見。有時可見盲腸及回腸末端受推移的改變。
(3)克羅恩氏病-又稱局限性腸炎:好發于回腸末端, 小腸、結腸可同時發病。受累腸壁增厚及腸腔狹窄, 呈多節段性、跳躍式分布。
(4)回盲部結核:大多有肺結核病史及結核中毒癥狀。CT表現為回盲部腸壁不同程度的肥厚, 累及回腸末端時其腸壁邊緣也不規則。淋巴瘤則為腸管管壁一長段彌漫性或局限性增厚, 且較易引起腸套疊。
圖1、盲腸淋巴瘤侵及回盲瓣、回腸末端,而呈橫“8”字征,病灶呈均勻性中度強化。
圖2、右半結腸腸壁局限性增厚( 短箭) , 腸腔內偏心性腫塊, 近端腸腔擴展, 內見液平影( 長箭) 。病理為回盲部濾泡性淋巴瘤, 伴腸梗阻。
圖3、盲腸及部分升結腸區腸壁增厚, 可見軟組織塊影, 并且在部分區域可見腸管呈同心圓狀(靶征) 。病理為回盲部非霍奇金性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