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脫性骨軟骨炎(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OCD)
由各種原因導致的局部關節軟骨及其軟骨下骨質與母骨分離為特征的一類關節疾病,是引起青少年和成人關節癥狀的原因之一。
部位:可發生于全身任何關節,以膝關節最為常見,占75%,其次是踝關節和肘關節。
年齡:10-20歲,高峰10-15歲。
性別:男女比例:2:1。
病因
1、外傷;
2、缺血壞死;
3、骨骺發育異常;
4、其它因素:炎癥、遺傳、激素等。
本病的確切起因至今尚不清楚,目前有如下兩種學說:
1.創傷學說 頻發的、連續不斷的創傷,可以造成骨及軟骨無法修復的損害,以致引起骨軟骨變性、剝脫或游離。這種認識可以解釋為什么本病好發于運動員或活動量大的人群。
2.內分泌及遺傳因素學說 在運動量不大且無經常遭受外傷影響的人群中亦可發生本病,顯然創傷說難以解釋此組病例,因此有的學者提出,本病可能與內分泌或是遺傳因素有關。
臨床表現
1、早期無癥狀或僅有活動后疼痛;
2、男性多于女性;
3、病變進展:關節疼痛、腫脹、積液,發病關節以膝關節居多,亦可見于肘、踝關節,但后者十分少見。
4、以關節內交鎖為多發,且伴有關節腫脹及疼痛,尤以行走時為劇。當負重力集中在損害區域軟骨面時,則出現劇痛及交鎖征。如此反復刺激,則必然造成關節腫脹及滑膜肥厚。
病理
由于創傷等原因,關節局限性關節軟骨及其下方的骨質與母骨逐漸分離,隨后纖維組織長入并包繞剝脫的骨軟骨片,阻礙了其重建血供。
剝脫骨片通常是單一的,有些2-3塊碎塊構成的網狀碎裂,碎裂可能已部分剝離但仍位于火山口內,也可全部剝離形成關節腔內游離體。
病變處關節軟骨面粗糙,可保持完整,也可部分斷裂。
OCD病理分級
I級:關節面完整,骨軟骨呈壓縮性骨折;
II級:骨軟骨塊部分剝離,有骨橋連接;
III級:骨軟骨塊已完全剝離,但位于火山口內;
IV級:出現關節內游離體。
影像學表現
X線和CT
1、軟骨下骨塊,圓形或卵圓形,高密度或正常密度,長徑數mm或數cm,從關節面分離,邊緣清楚銳利,骨塊周圍與母骨之間有環形軟組織密度透光帶;
2、透光帶外圍骨質可發生硬化;
3、病變修復,透光帶可因新骨形成而消失;
4、骨塊脫落,關節腔內可見游離體,原骨塊處可留有局限性軟組織或液性密度凹陷缺損。
MR表現
1、T1WI低、混雜信號或正常骨髓信號,T2WI信號強度不均勻增高、與正常骨髓信號相似或仍呈低信號,周圍為并行的肉芽組織帶和(或)骨增生硬化帶;
2、肉芽組織呈更長T1長T2信號,條帶狀強化;
3、骨增生硬化帶呈類皮質樣低信號;
4、外圍可有片條狀長T1長T2信號,為骨髓水腫。
MR分型
I型:T1WI軟骨下病變呈豆狀或橫卵圓形,信號降低,關節軟骨完整,關節鏡和X線難以發現;
II型:軟骨下病變周圍出現低信號線;
III型:病變骨組織及表面軟骨與宿主骨分離,其邊緣可伴有小的長T1長T2信號囊腫,MR關節造影示滑液和造影劑可滲透到骨軟骨碎片和宿主骨之間;
IV型:骨軟骨碎片完全與宿主骨分離,并由長T1長T2信號帶所包繞;
V型:骨軟骨碎片自宿主骨脫落形成關節內游離體。
鑒別診斷
本病需與下面的疾病進行鑒別:
1. 自發性骨壞死:發生于股骨下端,MRI 表現為壞死區T1WI 呈低信號,T2WI 呈高信號,軟骨下骨板一般無中斷,增強后壞死區可呈均勻一致的強化,亦可外周呈條帶樣強化,強化區的病理基礎是肉芽組織。
2. 骨關節炎:最初先出現關節軟骨的損傷,以后關節軟骨邊緣處形成新生骨贅,軟骨下骨髓內骨質增生和骨內囊腫形成,可出現滑膜增生肥厚,軟骨下骨的硬化,在T1WI,T2WI 均可見軟骨下骨髓內呈低信號的條狀硬化帶,無剝脫骨片形成。
臨床上還需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滑膜骨軟骨瘤病,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所形成的骨侵蝕相鑒別,但后者主要以膝關節軟組織及滑膜改變為主要表現。
并發癥
可合并關節內游離體及交鎖征。
預后
本病在早期,經治療及休息后,功能恢復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