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吳昊說瓷
我們曾經說過,中國釉下青花瓷從明代永樂、宣德后,便逐步走下衰落,這主要原因,不是我國陶瓷制作工藝、燒練技術的下降,而是明代當時通往西亞的“絲綢之路”中斷,“蘇麻離青”料告罄,不得不采用國產青花料代替。受陶瓷青花材料的影響,明中,我國釉下青花瓷的質量明顯下降,到明成化中期,景德鎮出現一種新的工藝、新產品(即,青花斗彩瓷)無可厚非地取代了獨霸往日瓷壇近二百年的釉下青花瓷
大圖模式明成化后,正德年間,景德鎮窯工為重振釉下青花瓷的輝煌,曾采用瑞州(今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石子青"料 ,但是此料色澤黑藍灰暗,沉而不亮,達不到預想的效果。至明嘉靖時期,窯工重新起用西域進口的“回青”料,這種現狀才有所改變。但是,由于“回青”料稀少,貴似“黃金”,這對于處于社會動感,經濟更加衰落的嘉靖王朝,其所屬的景德鎮御器廠不得不滲入當地的"石子青"混合使用。
我國明嘉靖青花瓷,色澤濃艷泛紫。據《江西大志·陶書》記載:“回青淳,則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則石沉而不亮。”嘉靖青花濃重鮮艷的藍色,應是掌握了回青與石子青恰當的配料比例的結果。相反,配料比例不同,瓷器燒成后,釉下青花呈現的顏色也不一樣。由于受到青花原材料的種種限制,可見,當時的青花瓷生產,難以達到明初永樂、宣德時期的效果。
大圖模式明嘉靖年間,青花瓷生產振興無望,我國廣大的窯工,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卻在成化斗彩工藝的基礎上,成功燒制歷史上著名的嘉靖青花五彩瓷。
所謂的青花五彩瓷,是釉上五彩瓷的一種。五彩瓷,分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前者亦稱之為斗彩,經兩次燒制而成;后一種則是青花和五彩同時上釉,一次成器。
嘉靖五彩瓷,在我國陶瓷史上,又稱大明五彩瓷。它以紅、綠、黃、紫、孔雀藍、黑彩描畫圖案,其中紅、綠、黃為三主色,亦有金彩等多種色彩的五彩器。生產中,明代嘉靖時期的窯工通常以紅、綠、黃三色為主,以釉下青花代替藍彩,加上瓷器產品造型豐富,布滿器身的各種圖案紋飾,用筆老練剛勁、靈活隨意,充滿動感。
大圖模式現藏北京故宮的《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如上圖),則是這一時間的精品。此罐肩部繪蓮瓣紋一周,腹下部繪蕉葉一周,主體部分繪荷花、水藻、游魚,整體圖繪疏密有致。底部用青花楷書"大明嘉靖年制”。
我國明代繼各種單色釉成功之后,斗彩、五彩相繼大放異彩,到嘉靖時期,其五彩瓷,較前代更是光影奪目,且產量驚人。據《明史》記載,僅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就在景德鎮御窯燒造供內廷醮壇用的瓷器3萬件。
明嘉靖五彩紋飾,多以青花為底色,再加紅、黃、藍、綠、紫五色。不過,根據圖紋需要,五色不定俱全。如,明嘉靖五彩天馬紋蓋罐
大圖模式歷史上,明嘉靖五彩秾艷熱烈,填筆簡樸自然,盛極一時。據考證,形成此種現象,與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關。以下的五彩云鶴紋罐,色彩濃艷,畫跡工整,主題紋飾以云鶴為主,充滿神秘的道教色彩,從中,我們便可以了解當時宮中的盛況。
大圖模式可以說,具有典型宗教文化色彩的嘉靖五彩,來源于嘉靖皇帝平日對道教五行學說的理解和參悟。作為皇宮的主人,他的思想和行為自然體現到宮中的切生活中,即瓷器的裝飾也不例外。不過,他的這一行為,卻無形中創燒了中國瓷業的一個新品種----嘉靖青花五彩瓷,更為重要的是,他把宗教思想和文化帶進了中國瓷業界,拓展了我國瓷器的應運空間,把陶我國陶瓷審美提高到更深更廣的境界,促成了中國釉上彩瓷第一個高峰期的提前到來。
2000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件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以高達4404.475萬港元成交,成為當時成交價中最高的中國瓷器,這就是對這一時期我國嘉靖五彩瓷的最好詮釋。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