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搗練圖》張萱
卷絹本設色 縱37厘米 橫147厘米 (美)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是盛唐一幅重要的風俗畫。畫面表現宮中夕3女加工絹絲的場面。全圖十二個人物,共分三組:起首是搗絲,中間是理絲、縫合,最后是把絹拉直、熨平。畫中人物有坐有站,有高有低,動作聯系自然合理,富有一種節奏感。人物全神貫注,仿佛惟有搗絲之聲可聞。
若干細節描寫也十分精微生動,生活氣息甚濃。婦女形象均為豐頰碩體,服飾艷麗。線條勻細,轉折不大,富有彈性。設色柔麗,以重彩渲染,給人以活潑明快的感覺,體現了盛唐以后仕女人物畫的典型風格。此畫傳為宋徽宗趙佶所摹。
《簪花仕女圖》周防
長卷絹本設色 縱46厘米 橫180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周防,生卒年不詳,活動在代宗李豫和德宗李適時期(780~804)。字仲朗,又字景玄,唐京兆(今陜西長安)人。出身子貴族,官至越州、宣州長史。他生性勤學不倦,好屬文,能書,尤擅繪畫。擅畫貴族人物肖像及佛道圖像,尤以仕女畫為突出,時譽滿京師。傳世作品有《揮扇仕女圖》《簪花仕女圖》《調琴啜茗圖》。
此畫展現了唐代宮廷嬪妃驕奢閑適生活的一個側面。全圖分為“戲犬”、“慢步”、“看花”、“采花”四個情節。圖卷右起是一位身披紫色紗衫的貴婦,手執拂塵側身轉首逗著一只搖尾吐舌的小狗。另一貴婦則肩披白紗,身著羅裙,右手挑起紗衫,左手招弄小狗。兩人形成響應。另一貴婦凝視著手中的小花,似在沉思。其身后站著一個手執長柄團扇的侍女,低眉順眼。
再向前又一貴婦手里捏著一只蝴蝶,回首望著悠閑的白鶴。遠處還有一位身披自紗的貴婦,娉婷而來。整個構圖遠近高低,錯落有致。人物形象則豐腴肥碩,神態安閑。勾線勁細流暢,風姿畢現。設色富艷濃麗,顯出肌膚的質感和服飾的輕薄。以寫實的表現手法傳達出雍容的情致。此圖的襯景如玉蘭、仙鶴、拂葆狗也反映了當時花卉。
《揮扇仕女圖》周防
長卷絹本設色 縱33.7厘米 橫204.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一幅描寫唐代宮廷婦女生活的佳作。全卷所畫人物共計十三人,分為五個自然段落。起首第一段為“揮扇”,凡四人:一位戴玉蓮冠的妃子按紈扇慵坐,其右一女官紫袍束帶,兩手橫扇,另有兩女持梳洗用具侍立于左側。第二段為“端琴”,凡兩人:一拖髻者抱琴至,另一垂鬟女子在協同解囊抽琴。
第三段為“臨鏡”,凡兩人:一戴唐巾人持鏡卻立,一姬擁髻對鏡,衣錦燦若。第四段為“圍繡”,凡三人:其中一姬持團扇,倚繡床,支頤有倦態,兩女對繡,第五段為“閑憩”,凡兩人:一妃妝者背坐揮小紈扇,引頸遠眺,另一姬倚桐凝佇,茫然出神。
五個段落似離還合,從不同的側面,刻畫了人物在不同場景中的各種心理狀態。在畫中,作者通過對嬪妃的生活的描繪,表達出她們寂寞、沉悶、空虛、無聊、幽恨暗生的心情。畫面結構井然,線條秀勁細麗,賦色柔麗多姿,艷而不俗。
《宮樂圖》
絹本設色 縱48.7厘米 橫69.5厘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繪體態豐肥、著華麗衣飾的十名仕女圍長案而坐,或奏樂,或諦聽,或啜飲,或顧盼,氣氛閑適,帝立奏樂擊板的侍案上陳碗、盤等精美器具,案下伏一獅子狗。從仕女披帛的著椎髻、花冠的發式特征看應是中晚唐貴族女5女的生活寫照。
采用細勁的鐵線描,準確刻畫出人物的不同姿態和主從關系。唐代是中國古代繪畫發展史中仕女畫創作的繁盛時期,產生了張萱、周防等擅長仕女畫的杰出畫家。本圖體現了唐代仕女色精微,表現出絲織品絢麗的色彩和質感。或因傳摹所致,惟人物形象稍顯雷同,是一幅優秀的傳世作品。
《舞樂圖》
屏絹本設色 縱51.5厘米 橫25厘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張禮臣(655—702)墓。隨葬屏風畫共六幅,分別繪四樂伎、二舞伎,這是其中的一幅。圖中舞伎發挽高髻,額描雉形花鈿,紅裙曳地,足穿重臺履。
左手上屈輕拈披帛,可看出揮帛而舞的姿態。右手殘損。人物形象清俊,身材修長。線條流暢,筆法細膩,設色鮮麗濃艷。人物面部運用了暈染技法,表現出嬌嫩的膚色。這是目前我國最早有確切年代、在絹上描繪婦女生活的作品。
《弈棋仕女圖》
屏絹本設色 縱62.3厘米 橫54.2厘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弈棋仕女圖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為墓中出土的屏風畫殘片。屏風畫出土時已破碎,經修復,重現了大體完整的十一位婦女兒童形象。畫面以弈棋貴婦為中心人物,圍繞弈棋又有親近觀棋、侍婢應候、兒童嬉戲等內容,是描繪貴族婦女生活的一組工筆重彩風俗畫。
貴女3發束高髻,額間描心形花鈿,身著緋衣綠裙,披帛,手戴玉鐲,作舉棋未定、正在沉思狀,神情被刻畫得惟妙惟肖,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和較高的繪畫技巧。貴婦豐滿的肌體,華麗的服飾,反映出盛唐時期以豐腴、濃艷為美的風尚。
《胡服美人圖》
屏絹本設色 縱15.7厘米 (日)私人藏
此系殘存的絹畫。解放前由日本大谷光瑞的“大谷探險隊”在阿斯塔那墓中發掘盜走。應是屏風畫殘片。根據同期出土的記載文字,應作于704年左右。
此殘片上的人物為舞伎像。舞伎面頰豐腴,額描花鈿,神態端莊,穿花團窠錦袖翻領胡服。這一形象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女性形象的審美標準及婦女服裝的流行時尚。此圖與《舞樂圖》,代表了初唐末期至盛唐初期仕女畫的最高水平。
《反彈琵琶圖》
壁畫 尺寸不詳甘肅敦煌莫高窟112窟
此圖見于莫高窟112窟的《伎樂圖》,為該窟《西方凈土變》的一部分。寫伎樂天伴隨著仙樂翩翩起舞,舉足旋身,使出了“反彈琵琶”絕技時的霎那間動勢。
人物造型豐腴飽滿,線描寫實明快、流暢飛動,一氣呵成,天衣飄颶,有“吳帶當風”的韻致,體現了唐代佛教繪畫民族化的特色。敷彩以石綠、赭黃、鉛白為主,使整個畫面顯得更加典雅、嫵媚,令人賞心悅目。
這幅“反彈琵琶”無論是從反映生活的角度,還是從繪畫技法的角度,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引人注目的,是敦煌壁畫中的代表杰作。
《觀鳥撲蟬圖》(部分)
壁畫 尺寸不詳 陜西唐李賢墓
章懷太子李賢,是高宗第二子,神龍二年(700)以雍王身份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又追封為章懷太子。此圖為李賢墓墓室壁畫的部分,定名為“宮女觀鳥捕蟬圖”。
畫面中間畫一樹,下有巨石,宮女三人,左邊一宮女,左手似持一棒,放出一鳥,正在捕捉一蟬。但這里所選的二宮女,各自作態,似與觀鳥捕蟬聯系不很緊密。畫面線條圓潤流暢,帶有典型唐代特征。
《國王與王后、大臣》
壁畫 縱41厘米 橫72厘米 (德)柏林印度美術館藏
此圖原在新疆克孜爾第205窟,是阿閣世王傳說故事壁畫的供養人畫像。現存割裂的畫面,三個長方框格中,從左至右分別繪有:白皮膚的艾加塔夏秋國王,黑皮膚的王后以及面向左側的大臣互夏克拉。
人物面部豐滿,柳眉櫻口,頗似內陸唐畫風格,惟眼窩處的用線和暈染,可略窺西域特征。冷澀、凝重的風格,古樸自然。
《備騎出行圖》
壁畫 縱90厘米 橫60厘米山東嘉祥英山徐敏行夫婦墓
徐敏行夫婦墓是于1976年在山東嘉祥縣英山下發現的。此壁畫繪在墓室四壁與門洞內外,有《徐侍郎夫婦宴享行樂圖》《徐侍郎出行儀仗圖》《徐侍郎夫人出游圖》,以及侍衛、門吏諸像。
有人物,也有山水。所畫人物都用鐵線描,平涂顏色。著色以重彩為主,個別處兼施淡彩。這里所選的是《出行圖》中四個侍衛像,姿態不同,表情各異,用筆精煉勁力,可見其獨特風采。
《宮中圖》周文矩
長卷絹本設色 縱28.3厘米 橫尺寸不詳 (美)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等地藏
此圖是描繪宮中婦女生活的長卷,存殘卷四段,畫八十余人。有的對鏡梳裝,有的無聊閑坐,有的逗看小兒,有的觀魚聽樂。其中一組刻畫一男子正在畫肖像寫生(即“寫神”),被畫的女姬背向觀者而坐,旁有侍女、小兒。所畫女子身份地位不同,如一裸肩洗手者,周圍有若干人伺候。
畫中人物,除兒童顯得活潑天真外,余皆懶散、憂郁,尤其以年齡較大、地位較顯者為甚。畫史說周文矩精于畫仕女,并說他作仕女時不用顫筆,“大約體近周防而纖麗過之”。周防的仕女畫如《揮扇仕女圖》等,多表現宮中婦女生活的豪華和空虛,周文矩此圖在情調上確與之相似。
但這一卷除個別處施淡彩外,都用白描,也許是一卷未完成的稿本。線描熟練而富于結構感,人物神情微妙,而形象的豐肌高髻,也如唐風。本卷后有澹岳居士張激紹興十年(1140)跋:“周文矩宮中圖,婦人小兒,其數八十。一男子寫神。”全卷被分割成三段,分別藏于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哈佛大學福格博物館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繡櫳曉鏡圖》王詵
團扇絹本設色 縱24.2厘米 橫25厘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詵(1037—約1093),北宋畫家。字晉卿,太原(今屬山西)人。生于開封,為宋開國功臣王全斌之后,娶英宗女,官駙馬都尉。能文,性喜書畫,家筑寶繪堂,收藏書畫名跡甚富。官附馬都尉,定州觀察使。與蘇軾、黃庭堅等交游,后因受蘇軾牽連一度遭貶逐。嗜書畫,其山水近規李成,遠習王維。亦擅用青綠重色,起著從“金碧”過渡到“水墨”的橋梁作用,被稱為“不古不今,自成一家”。傳世作品有《煙江疊嶂圖》《漁村小雪圖》《繡櫳曉鏡圖》。
圖中一晨妝已畢的婦人正對鏡沉思,抑或端祥自己,儀態端莊。一個侍女手捧茶盤,另一婦人正伸手去盤中取食盒。圖中用筆細潤圓滑,敷色妍麗而又清秀。周圍的灌叢、桂樹皆以雙鉤填色法繪出,十分細致,畫面有一種略帶哀怨的閑適之風。
《宋仁宗皇后像》
立軸絹本設色 縱172厘米 橫165.3厘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據《宋史》記載,宋仁宗有兩后,一是郭皇后,一是曹皇后。因為郭皇后被廢,因而可確定此幅所繪應是曹皇后畫像。圖中仁宗皇后坐在畫面的正中,兩位侍女分立兩旁。
一個捧著長巾,一個捧著唾盂。人物安排遵從傳統的“主大從小”的慣例。畫面上的曹皇后頭戴九龍紋釵冠,面貼珠鈿,翟衣綬帶及環佩。人物造型準確,神態肅穆,冠服華麗,設色優美,不愧為宋代肖像畫中的優秀之作。
《四美圖》
斗方絹本設色 縱24.1厘米 橫20.3厘米 (美)私人藏
此圖精心描繪了四個盛裝的仕女。人物皆身著襦裙,頭戴花冠,肩有披帛,手執繡物,細腰纖手,體態婀娜。仕女形象、衣飾都仿唐制,與周文矩《宮中圖》人物造型有相似之處,但人物少了一些豐腴艷肥的唐人體態,而且橢圓型面頰及發髻花冠式樣,又具宋代特色。用筆精工秀麗,設色鮮妍。面部采用額、鼻、頰的“三白”烘染法,別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