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才,職業畫家,1964年生,廣東潮州人,廣東美術家協會會員、汕頭中國畫院副秘書長。上世紀80年代初始師從著名畫家婁師白,深受齊白石畫派藝術的影響,專攻中國畫,擅長花鳥。近幾年來,作品多次入選包括“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等在內的辭書。作品《荷花圖》1996年被中南海收藏,作品《留得殘荷聽雨聲》2000年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世紀中國風情”大展,有作品被美國、新加坡、香港、臺灣、德國、加拿大和日本的私人及博物館收藏。出版有《楊啟才畫集》等。
認識
(圖為楊啟才畫家在畫畫)
序中說道,翻閱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圖為楊啟才畫家在認真檢查剛畫好的畫)
齊派藝術,薪火相傳。婁師白認識齊白石緣于父親,他父親與齊白石既是老鄉又是近鄰,齊白石委托婁師白的父親照顧他的兩個孩子到香山慈幼院讀書,因此也收了婁師白為入室弟子,那時婁師白才14歲,他跟齊白石一跟就是25年,深得恩師賞識。楊啟才認識婁師白則緣于他五叔楊秀明。1981年楊啟才去北京找正在中國音
當年齊白石在創作時非常認真嚴肅的,很多畫作都要先起草稿,稿紙也大都利用舊包皮紙,一張草稿多次修改后才開始作畫的。他對婁師白的要求也非常嚴格,畫完一幅畫總要婁師白拿回家臨摹幾張,有時還要限定時間,每隔兩三天要是不拿著畫去請教,他就叫傭人登門找婁師白。
婁師白照樣用齊白石的這種教育方法教導楊啟才,并不時告誡他要勤奮,要努力,每回點評楊啟才作品,熱情地鼓勵后還要認真地提出意見。
婁師白也同樣以這種精神要求楊啟才。當年經常帶著楊啟才看京劇,就告訴他要看各個流派的,不能只看梅派一家。畫畫也是如此,既要精煉齊派藝術也要懂得其他的姐妹藝術門類。他還諄諄告誡楊啟才,就是畫畫,也要精通詩、書、印,這樣才能全面發展。
楊啟才也很聰明,他懂得借物抒情,以象征性、表現性的筆墨語言表達心靈感受,正是傳統文人畫的重要美學特征,也是齊派藝術的核心價值。齊白才在這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婁師白一脈相承,也把花鳥畫精神內涵的表現放到了創作中的首要地位。楊啟才牢記并繼承了先輩們的教導,努力打造齊派藝術的新天地。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不但看到了枯藤飛舞、黃鸝高歌、牡丹開顏、鴨兒歡叫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繁華景象,也發現了他在作品中表現改革開放后祖國的新風貌、新氣象、新事物。在水墨技法上,他既保留了闊筆大墨寫意,能工善寫的齊派藝術風格,還吸納了西方藝術中如平面構成,肌理表達等精華。這原本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老祖宗早就留下了極為寶貴的遺囑:“筆墨當隨時代”。
(圖為楊啟才畫家與導師婁白石)
我對他“齊派”淵源以及年少時在北京跟隨婁師白學畫八年的經歷聞所未聞,聽他道來,故事不少,亮點也可敬可寫。而低調不張揚的楊啟才更多的是用作品詮釋自己的師承。
楊啟才在“潮聲”雜志當主任與美編,工作相當繁忙,畫畫只能靠晚上或周六周日,把自己關在畫室里,畫畫的辛苦足以證明他的對畫的執著與勤奮。
(圖為楊啟才畫家在京城學畫的青年時代)
我凝視畫冊中的一幅荷花圖,碩大的一片荷葉用濃墨寫就,占據了幾乎整個畫面,再用淡一點的墨畫出兩片葉子,淡綠畫枝干和嫩葉,只在左上角畫一朵紅花掩映于墨色葉片之間。紅的花,黑的葉,紅與黑既對比強烈又十分和諧,雖然只有一朵花和數片葉子,卻給人以“十里荷塘”的無盡想象,“齊派”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視覺形式也十分突出。他的另一幅《國色天香》圖,是白石老人一生最喜歡的題材之一牡丹,走的也是“齊派”為人熟知的紅花墨葉畫法,他畫的牡丹,構圖大氣飽滿,著色大膽,筆力健爽,色彩明快,在墨與色的強烈對比中盡顯牡丹的雍容華貴。在《朝暉》中,他畫的是再尋常不過的牽牛花,他以紅色畫花,濃墨和淡墨相間揮灑出葉苔,干墨和枯墨畫藤蔓,寥寥數筆,牽牛花的生動形態便躍然紙上。整幅畫疏密有度,穿插有致,黑色葉子間三兩朵牽牛花嬌艷動人,濃淡濕潤的闊葉墨色與牽牛花的紅色交相輝映,喇叭口向上的花朵與下垂的墨葉以及纏繞穿插的藤蔓令整個空間生動活潑,充滿生活的情趣。
楊啟才少年得志。粵東中青畫家群中,算他最有福份了。他從小跟著叔父習文學藝,17歲入室婁師白弟子。這在那時,在現時都是多少年輕人可望不可及的門第。楊啟才在這個高深的門第里浸了十年。這正是他風華正茂的時候,也是轉型新舊藝術匯集碰撞交融于京華的年代,作為婁師白的弟子,楊啟才吸納著齊門的傳統套數和精神,并經常進出于榮寶齋和藻鑒堂,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央美院之間。這真正是永生難忘的黃金歲月。
楊啟才自幼酷愛書畫藝術。潛心于書法美術藝術研究,在藝術創作上頗受齊門畫派影響,以書畫入畫,尋求創新積淀和靈感,注重從個人視覺發覺自然美,畫作取材豐富多彩,用筆凝練厚重,保留了極為純粹的中國花鳥畫以心取象的觀照方法,并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生活的積累、筆墨的修煉和學養的提升上。
而寫意花鳥畫在當今已經表現出勢不可擋的趨勢,這是因為當代的中國畫家被西學教育所影響,已逐漸喪失了以心接物的觀照方法和能力,代之的是以寫實的再現性來敘述事物,對于這種空間形象——造型的吸納,固然增強了中國畫的視覺性特征,但也在相當程度上消解了以意取象的物我統一性。
正如楊啟才畫家所說:“中國的寫意花鳥畫,無外乎筆墨與意境。筆力老辣,在于日久錘煉;墨跡靈動,色彩精妙,在于心有溫潤貴氣;而意境的深遠與畫格的高下,則取決于人生歷練與胸次格局。”藝術來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實如清代繪畫大師石濤所言:“夫畫者,從于心者。”
楊啟才多年來致力于書畫的研究及創作,潛心學習,在書畫領域及個人理論思想的研磨中,既成風格。其風格具有濃郁的時代感和生活情趣。構圖大氣,筆鋒剛健,氣勢渾厚,意境深邃,雅俗共賞的風格,受業界人士及眾多收藏家的好評。
齊白石有一句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眾所周知,婁師白是齊白石弟子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擅畫花鳥瓜果,畢生都在不遺余力地學習研究和傳播齊白石的繪畫藝術,雖然沿襲了齊白石的風格,但是又加入了自己對于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在傳承的同時有所創新。楊啟才也深得其師衣缽,在水墨技法上,既保留了齊派闊筆大墨、能工善寫的藝術風格,又吸納了西方藝術中平面構成、肌理表達等手法,豐富了自己的創作,形成了自己質樸自然、純真向上的藝術風格。這是他難能可貴之處,也是他2003年,汕頭中國畫院成立之后作品的第一次亮相,是在廣州藝博院參加全國畫院系統聯展,當時著名山水畫家莊小尖站在楊啟才作品面前連聲稱贊:好啊!正啊!正統的齊門手法,難得!
古人說,不善師承者師其跡,善師承者師其意。跡象易變,神意難亡。
近年來楊啟才的花鳥畫越來越表現出一種求變的沖動,從他以前的作品中不難看出畫作的開度雖然不大,他所掌握的技法是多方面的。無論是構圖、造型、勾勒、渲染、設色、用水等等。他嚴謹而規范,筆墨拉動嫻熟有把握。鋪開了一個全新的創作格局。
藝術中的楊啟才執著、矜持而穩重,生活中的楊啟才靈動機敏、良善誠實又負責任。在看似平易隨和的表現中,蘊藏著沉著和力量,唯有看不到的是京華的那段時光所極易帶來的輕狂,這一點在擺譜成風的當今藝術圈是非常難得的。
近年來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畫展并多次獲獎,在多家報社雜志發表并受到各界朋友的贊譽。作品被法國、韓國、日本、臺灣。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友人收藏。
心靜思遠,志行千里,我相信他的創作會步入一個更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