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
李可染的畫是當代一個高峰,但和前代比,他又是一個低峰峰成為當代的高峰,問題就有點嚴重。
李可染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他一生的名言是:“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彼^“打進去”就是進入傳統中去。前一半,他沒做到,后一半,他做到了打出來了,他成為一代大師。陸儼少和李可染相反,他用最大的力氣打進去,卻沒有用最大的功力打出來。當然不是說完全沒打出來;可染也不是完全沒打進去,他早年學傳統,畫得很不錯,甚至有人說他早年畫好,應該按早年的路畫下去,不應該變。說這種話的人都是糊涂蟲。李可染如果按早年的畫風畫下去,不過是學學石濤、八大而已,他頂多成為“同能”畫家中的一員,或者能成為一位優秀的畫家,而不可能成為“獨詣”的、卓然不群的一代大師。他早期畫之所以可貴,正因為有后期的成功。如果沒有后期畫的成功,早期的畫也就不貴了。
李可染自稱是“苦學派”,似乎自己沒有天才。其實,如果他真的不是天才,他也達不到今天這個地位。當然,他不是那種才華橫溢能詩能文的天才,他是一個老實的天才。我們把他和李苦禪相比,50年代甚至60年代初期之前,李苦禪的名氣和表面才氣不亞于李可染,甚至超過他。但李苦禪糊里糊涂地畫了幾十年,不知變。我曾評過“苦禪畫前后固有小異,乃自然之老化,非蛻化也”。而李可染就知道變,他早年學石濤、八大,后來學齊白石,我見過他的一張畫連書法都學白石不久,他又變,每一次變化,他都苦苦思索。
他當時在中央美院工作,正值徐悲鴻提倡“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及”僅直接師法造化而已”,又提倡“深入生活”,他的山水畫基本上是用筆墨畫素描。他面對大自然,對景寫生,他觀察得極精微,畫得極認真。當然,李可染用傳統的筆墨畫素描。而另外一些人用宣紙毛筆畫素描,沒有傳統筆墨,和李可染比,就大差庭徑了。西畫傳入中國,他又曾經學過素描,他有這個基礎并能利用。徐悲鴻提倡素描,素描基本功也大大超過李可染,但他就沒有李可染畫得那么認真。
而且,李可染得益于歐洲荷蘭畫家倫勃朗頗多。他常在一片濃黑的山石中留出一條白光,既生動醒目,又有鮮明的對比,這正是從倫勃朗的油畫中(比如其名作《戴金盔人的頭像》)得到啟示。我曾打聽過李可染是否愛看歐洲油畫,比如倫勃朗的油畫。得到回答是肯定的。去年,安徽畫院畫家朱修立到我家中來,他曾陪李可染幾個月上黃山、下黃山,我向他問起李可染的問題,朱修立回答說:“李可染在黃山上親自給我講過:'我喜愛倫勃朗的油畫,倫勃朗的油畫喜歡在一大片黑調子中突出一道亮光,十分奇特。
我的黑山黑水中夾有一道白光,正是從倫勃朗的油畫中得到啟示。不過,我用我們傳統的筆墨表現出來了。,”可見李可染善于思考,你能說他沒有天才嗎?他這個“苦學派”可不是無目的、無思想的"苦學派“?!笨鄬W派”這個字,有時也害人不淺,它有時給人誤解:只要苦學,埋頭畫畫,肯定能成功實際上,如果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導,沒有頓悟,沒悟,沒有意外的發現,天天埋頭畫畫,中年之后只有退步,不會進步。我說的“中年之后”,大約是老年或接近老年,這時人的思維遲鈍,朝氣和銳氣都消失了,甚至目力、腕力也減弱了,畫面上的朝氣和銳氣也消失了,平添了老氣、昏氣和暮氣,畫就退步了。
安徽有個畫家蕭龍士,晚年作畫不動腦筋,基本上靠習慣動作,所以,越畫越差;李苦禪晚年的畫恐怕也不如以前;蔣兆和晚年的畫更不行,遠不如他中年時的畫。而李可染后期的畫正是靠他的思考和修養才漸趨成熟的。他又善于利用他能得到的和具備的一切條件,又能知己知彼,知道應該怎樣發展,這都說明他很聰明,也就是說,他具有一定的“天才”(老實的天才)。他老是說自己是“苦學派”,沒有天才。畫家們如果信以為真,那就上當了;研究家們如果默認了,那就也上當了。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語見《荀子·勸學》。)50年代后,李可染生活安定,他不必為生計奔波憂愁,也不可能靠畫發財,于是他便慢慢地畫,不求多,但求精,日新又新。李苦禪還在飛快地畫,日十幾張。徐悲鴻提倡素描、直接師法造化,李可染便順著辦,不逆于時。但他是用“心”去畫、用“心”去思索。借鑒油畫,利用素描,這是齊白石、黃賓虹一代人辦不到的,他就從這個空隙中求生存,建立自己的基業。
他不是書香門第,少年時代家學基礎并不優越,再補學詩詞、古文、外語已來不及,于是便放棄。記得他曾說過,他拉二胡有點天分,也有興趣,很想發展,但基本功不行,于是只好放棄。知道努力不容易,知道放棄更不容易。要畫好畫,書法不練不行,但他的書法不可能趕上黃賓虹,這就確定了他用線趕不上黃賓虹,于是他便發展墨法。黃賓虹的墨法也是線法,這是黃賓虹的長處,李可染的墨法就是墨法,神功跡化,妙造自然,達到了一代高峰。古人說:用手殺人,用刀殺人,不如用心殺人;余曰:用筆畫畫,用苦功畫畫,不如用心畫畫;李可染的成功,處處體現了他的心機。“苦學派"們學李可染苦功易,知其心機難。
在我的印象中,李可染的畫在60年代風格基本形成,70年代成熟,以后就是重復,但也更臻于完善、墨道趨于神化。他嘴中說還要變,心中也想變,但又談何容易。究其根源乃是其底氣不足。同是畫素描法,李可染的成功在于他有傳統功力,能將素描化為筆墨而成為
名副其實的中國畫,別人只是畫素描。
但李可可染盡管已達到當代大師的地位,很多人對他的畫還不服氣,就是因為他的傳統功力沒有達到大師級的地步,線條的火候未到。他的書法很好,但和和大書法家相比又差之甚遠。他寫字甚至做作(但也有做作美)。說他的畫板滯,似有點苛刻,但至少說缺少瀟灑。他不能詩,不能篆刻,才華有但不橫溢。這都是局限。
一句話,他沒有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基底不足,所以,晚年想變也就難了,他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他如果早打十年基礎,比如從五六歲就打好國學基礎和書法基礎,或者50年代前后,晚一點創作,多打書法和文學基礎,也就是多花七八年或十來年時間“打進去”,晚幾年'打出來”,他的成就會更高。不過他只活了八十二歲,不像齊白石、黃賓虹那樣高壽,也是個問題。
有一個問題,我一直奇怪。李可染在上海美專上過學,但卻從來不承認劉海粟,更不提劉是他的老師。李可染人品極其高尚,為人忠厚老實,他對齊白石、黃賓虹時時執弟子禮,他在杭州國立藝專上過學,一直到去世前,對林風眠還是那么尊重。他去世前一個月,紀念林風眠九十誕辰畫展在北京開幕,他恭恭敬敬送去一個大花籃,上書“學生李可染”,而且去了三次,對老師之情何其深切。
但他對劉海粟一直很冷淡,在北京見到劉海粟時,他連應付都很勉強,更不會稱“老師”。而劉海粟今天說這個是他學生,明天說那個是他學生,到了安徽、福建等地,比他大十幾歲的老畫家,他也說這是我的老學生:他甚至斗膽說徐悲鴻是他的學生,遭到徐悲鴻的否認,弄得很難堪,但他卻不敢說李可染是他的學生。這個問題值得專家們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