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鶴圖卷》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絹本設色 縱51.8cm ,橫138.5cm
《芙蓉錦雞圖》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絹本設色 縱81.5cm ,橫53.6cm
《柳鴉蘆雁圖》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紙本淡設色
此畫是趙佶拙樸風格的代表作之一,此畫注重意韻和趣味
人物畫
《聽琴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絹本設色 長:147.2cm 寬:51.3cm
山水畫
宋徽宗的山水畫和人物畫以及花鳥畫相比較是數量較少的,然而亦不乏上乘的藝術精品,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雪江歸棹圖》就是宋徽宗為數不多的山水畫之精品,自古以來就吸引了無數書畫評論家和書畫愛好者的眼光。
《雪江歸棹圖》
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 橫190.8cm 縱30.3cm
全卷用筆細膩,筆法流暢意境肅穆凝重,代表了宋徽宗時期畫院的藝術水平
宋徽宗的畫作獨步天下,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尤其是在花鳥繪畫上,由于他身份地位的特殊性,為花鳥畫承上啟下的傳統發展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其花鳥畫作品上承寫實風范,下啟文人古典韻味。他的作品是嚴謹的寫實之風與真性情的筆墨情趣的結合,有著別具風格的藝術樣貌。
宋徽宗的書法藝術
楷書—“瘦金體”
宋徽宗的“瘦金體”先后受到了初唐的薛稷、薛曜兄弟與黃山谷的影響。薛士二兄弟的書法技藝均傳承其舅父褚遂良,于是褚氏楷書的架構、筆勢等書法血液隨之注入宋徽宗的藝術生命之中。
政和以前,趙佶書法處于青年初級階段,這時的“瘦金書”已經初具雛形,筆畫略顯青澀。如《大觀圣作之碑》。
政和之后,趙佶書法進入成熟期,字體結構瀟灑飄逸、沉著冷靜。如題《瑞鶴圖》、題《五色鸚鵡圖》宣和年間,他的書法藝術修養達到最高高度。
《大觀圣作之碑》 趙佶
《夏日游石淙詩帖》薛曜
其筆畫瘦直挺舒,橫劃手筆帶鉤,豎下收筆帶點。
宋徽宗善于變其短為己長。他將薛氏筆調清瘦、恣縱的特征加以融會貫通,加入“寫意”成份,點畫起止,轉折形態置于貫氣而富于提、接、頓、挫的節奏變化之中,使之動作化,行筆風流果斷,線條曲折鋒利。
《牡丹詩帖》趙佶
《牡丹詩帖》是政和之后的作品,此作品是趙佶將自己的“瘦金書”推向更加成熟的過度作品。字體結構瀟灑飄逸、沉著冷靜,樸素收斂,橫劃帶弧,粗細有秩。
《儂芳詩帖》趙佶
宣和年間的作品,《儂芳詩帖》是現存字體最大的作品。這幅詩帖中趙佶融入對花鳥畫的理解,“字中有畫,字中有詩”。達到意境的高遠。
草 書
宋徽宗傳世書法中以楷書為多,草書少見。趙佶的草書是受到了懷素的影響。《草書千字文》、《掠水燕翎團扇》都是趙佶40歲左右的作品,草書融合了“瘦金體”楷書的行筆方式,結構清穎,豪放恣意,洋洋灑灑,一氣呵成。
趙佶《草書團扇》絹本 徑28.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掠水燕翎寒自轉,墮泥花片濕相重”
趙佶《草書千字文》局部 紙本 遼寧博物館藏 縱31.5cm 橫1172cm
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獨樹一幟,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書法作品夾雜著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個人情感,把觀察到大自然之美和自己切身感受糅合在一起,運用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藝術個性極其強烈,開創了唐以后書法的又一座高峰。
宋徽宗的藝術對后世的影響
繪畫藝術
宋徽宗趙佶及他引領的畫院所創作的作品以其濃厚的生活氣息、精湛的技法,將中國畫推向了繪畫史的高峰。他倡導在尊重客觀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自我體驗及感悟,表達了傳神達韻的藝術境界,并且大膽創新,形成詩、書、畫相結合的嶄新的表現形式,實現了“詩畫一律”的文人境界。開拓了院體畫新的美學意境和藝術高度,充分體現了宋徽宗繪畫藝術的美學價值。
書法藝術
趙佶把中國書法的發展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北宋的書法大師,大多是學識豐富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這不僅和北宋的文化傳統有關,也與趙佶的大力弘揚書畫藝術,投入精力有很大關系,因此發展出了文人書家的典型。書法作品不再只是單純的技藝,而是書寫者的心畫。
其他影響
趙佶作為皇帝,并且是藝術天賦極高的皇帝,對于藝術的推動作用,是歷朝歷代皇帝中的佼佼者,無可比擬。他設立翰林書畫院,將書畫藝術列為科舉考試的科目,以此用來廣攬天下的書畫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