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藝術從來都不是老死不想往來的。事實上,早在公元五六百年前的唐宋十七,東方就已經是“胡人歌舞酒肆中”了;在法國的宮廷中,中國的瓷器也是隨處可見。到了16、17世紀,中西方的交流已為日常,即便在明末實行海禁,少量的交流也一直保持。而這種文化交流在藝術上的影響也可以想象。
這組壁毯叫中國皇帝系列,是巴黎Beauvais Tapestry(博韋掛毯場)的產品。設計師是法國人 Guy-Louis Vernansal ,大約設計于1690年,織成于1697 - 1705 年。絲與羊毛質地。
夜宴圖
皇帝出行
誕生于法國18世紀的洛可可藝術,具有輕快、精致、細膩、繁復、甜美等藝術特點。其形成過程中受到東亞藝術的影響,逐漸成為以宮廷為中心的法國古典文化讓位于以貴族為主導的更加散漫優雅的文化。
洛可可藝術的代表人物弗朗索瓦·布歇,以淳熟的繪畫技巧,精準地把握了當時法國宮廷的藝術品位,備受賞識。
在《梳妝》這幅作品中,畫家創作一位貴族小姐的日常生活,我們可以從畫面中看到許多來自中國的擺設,比如穿藍色裙子小姐左側的壁爐上擺放著的瓷器,和桌上的茶具。后方是金黃色的繪有中式黃鳥圖樣的矮屏風,地上扔有一柄中國的團扇,由此可見,貴族家中大多以擁有中式擺設為時尚。
對于布歇,有一件必須提到的趣事,就是他曾經畫過表現中國的藝術作品。法國的洛可可藝術不僅是宮廷的需要,不僅是藝術發展之必然,而且受到了中國藝術的強烈影響。自從新航路開辟以來,中國的工藝美術品,瓷器、漆器和紡織品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成為歐洲宮廷的奢侈品。在路易十五時代,無論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等領域都掀起了中國熱。在歐洲人眼里,中國被視為唯一的遙遠的文明國度。
中國式的花鳥魚蟲、松竹蘭梅、人物圖案,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西方人的審美趣味。18世紀的中國清代的工藝品,有繁縟的曲線,有精巧的造型,所有這些,都影響了歐洲的洛可可藝術。路易十五宮廷中的皇家制造廠,任務之一就是為宮廷生產有中國藝術風格的掛毯。布歇是這個工廠的負責人。1742年,布歇在沙龍中展出了反映中國的系列作品《中國組畫》,其中《中國花園》《中國皇帝上朝》《有中國人物的風景》這幾幅作品可能是為掛毯所作的設計。
布歇從來沒有來過中國,更沒有看到過故宮,估計這幾幅作品的靈感來自中國瓷器上的繪畫再加上布歇的想象。我們不知道路易十五是否上朝以及如何上朝,但是,我們知道中國皇帝肯定不是像布歇所畫的那樣上朝。至于中國花園是怎樣的,中國人在花園中是怎樣游玩的,我們是知道的。但是,布歇的作品中所表現的中國花園和中國游人,除了面孔像是中國的,其余的地方,都像法國人,準確地說,像法國貴族。在中國人看來,他們穿著奇怪的衣服,戴著奇怪的帽子,擺著奇怪的姿勢,還有奇怪的車輛,奇怪的房屋,奇怪的草棚船,最奇怪的是有網球拍子和網球場,有寫字的鋼筆,有很多棕櫚樹。
1744年,路易十五的第一情婦突然死去,她便與丈夫正式離婚,進而成為路易十五的私人秘書。路易十五封她為蓬巴杜侯爵夫人。經過與路易十五的五年姘居,她成了路易十五的“總管”,并左右了宮廷的藝術趣味。布歇進入宮廷后,被指定為蓬巴杜夫人的藝術教師。
他們都熱愛洛可可藝術風格,共同推動了洛可可藝術在法國飛速發展。
從歷史的角度來評價,蓬巴杜夫人的作用是復雜的。這位夫人,不僅美艷,而且富有才華,她手上的詩集,表明她的學識。蓬巴杜夫人成為左右政局的特權人物,絕非僅僅以色事人,確有過人的才智。據說在她死后,拍賣的藏書竟有3500多冊,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占有相當數量,可見其知識的淵博。法國著名哲學家伏爾泰對她的評價是:“靈魂正直,心地公平,如此名姬,實為曠世罕見。”布歇把這位顯赫的夫人畫得珠光寶氣,雍容華貴,又傲慢無比,目空一切。
蓬巴杜夫人也是一個中國迷,出于對中國瓷器的熱愛她購買了法國的塞夫勒窯,其中產出的薔薇色被稱為“薔薇蓬帕杜”。
這段風尚已成為過去,現今在這些存留下來的藝術作品中,我們得以看到法國人曾經china的世界里,發現了有一個田園牧歌的所在,一個精致優雅的所在,一個開滿鮮花洋溢歡樂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