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代絲綢之路中尤為重要的一站,聚集過各個國家各類人種,而每個地域都有著自己的飛天形象。在古代印度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而在我國道教中把背生雙翼形象的“羽人”稱為飛天。還有西域飛天和中原的天長等等,各個地域都有著不同的飛天形象。通過多地區的長期交流,融合為一體后產生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敦煌飛天背后不生翅膀、不生羽毛、身后沒有圓形“佛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憑借著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飛翔。
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志。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 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懷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隨著敦煌石窟的建而消逝。在這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權的轉移,經濟的發展繁榮,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歷史情況的變化,飛天的藝術形象,姿態和意境,風格和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一千余年間的敦煌飛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變發展的歷史。
傳說乾闥婆在印度神話中,原來是一群半神半人的天上樂師,是帝釋天屬下職司的天神。乾闥婆經常居住在寶山之中,有時升至忉(dao)利(帝釋天居住之地)天演奏天樂,善于彈琴,演奏各類奇妙的雅樂。乾闥婆是東方持國天的眷屬,為守護東方的神。其同時也是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
敦煌飛天,是優美、婀娜的飛天仙女形象,人們看罷都會有一種呼之欲出的感覺,可以說是敦煌藝術的一個醒目標志。看到飛天人們就會自然的想到敦煌那富有神秘色彩的莫高窟壁畫。敦煌飛天從形象上來說,它并不是一種單純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隨著時代的發展也逐漸演變成為自己的文化。飛天的起源雖然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由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
乾闥婆緊那羅神話傳說中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是一對恩愛的夫妻。后來被佛教吸收,成天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乾闥婆與緊那羅被列入佛教天龍八部后,隨著佛教理論和藝術審美以及藝術創作的發展需求,緊那羅由原來的的馬頭人身,逐漸演化為眉清目秀、體態俏麗、翩翩起舞的天人飛仙。隋代以后,乾闥婆和緊那羅混為一體,已經無法分辨,只有提及在音樂與舞蹈時才加以區分開來。
隋代以后,乾闥婆和緊那羅混為一體,已無法分辯了。只是音樂界、舞蹈界寫文章時,為了把他們和樂伎加以區別,把早期天宮奏樂的乾闥婆定名為天宮樂伎,把后來合為一體、持樂歌舞的飛天定名為飛天伎樂。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事融合為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是不長翅磅的不生羽毛、沒有圓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的飛天。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