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長的工作時間、超大的工作量、工作強度和思想壓力,令許多教師們患上了“職業倦怠”,影響了自身的生活質量,也使教學質量下降。
“每天就像被不斷抽打的陀螺一樣高速運轉著。”某高中張姓語文教師這樣描繪自己目前的工作狀態。“我常常感到身心俱疲,晚上經常失眠,不愿意去學校,給學生上課時打不起精神,有一種喘不上氣來的感覺。”張老師說,在她周圍有很多同事也經常出現同樣的“厭教情緒”。
有人分析,“唯分數論”使教育變質教師變累的根源。這種“為升學而教學”的教育目的,使得學校的考核圍繞分數和升學率轉。為盡快出成績,教師們天天在壓力下疲于奔命:上課、陪伴晨讀和輔導自習課、編寫學案教案、頻繁考試、試卷講評、強化訓練等占據了大量時間,甚至喪失了個人與家人共享的時間,導致心理和情緒上的極度疲勞。此外,來自家長的壓力和不公平的待遇也是很多教師心理失落的一個原因。現在不少家長重成績而輕視人格教育,孩子一旦學習下降或在學校違紀,就將責任推到教師身上,向教師興師問罪。
職業倦怠一旦產生,教師對待工作的態度、行為都會發生很大變化,由此導致其缺少幸福感,缺乏教學熱情和創造力,使教學效果下降,最終使學生利益受到損害。所以,解決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重要而緊迫,需要社會共同努力。
為教師解壓,需社會共同努力。教育專家認為,為教師解壓,首先要全社會形成對教育的正確認識,教育的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培養創造力和批判力,而不是單純地灌輸知識。同時,衡量教育的標準也是多方面的,分數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不惜犧牲學生的智力、創造力甚至身體健康來換取高分,這偏離了教育的目的,削弱了教師的幸福感。
其次,要努力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待遇。促使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為教師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寬松、舒適的工作環境。良好的工作環境,可以使教師心情舒暢,預防一些心理疾病。
當然,作為教師自身,也要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狀態,及時進行心理調節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