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月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在廣大農村,尤其是那些偏僻鄉村,對條件簡陋、經濟薄弱的“袖珍”小學校長而言,他們要想當一個好校長,實在是困難多多。筆者是一名從教近40年的教師,近年越來越感到農村小學校長實在難當。細述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一“生”難求愁煞人。近年來,由于民營學校和城區公辦學校逐漸成為學生和家長的首選,農村學校生源逐年減少,一些教師紛紛調往縣城學校任教。教師少了,國家規定的課程開不全,學生家長意見很大,導致流失學生越來越多。
缺少經費辦學難。按照國家現行政策,教育公用經費由縣財政按學生人數劃撥,學校生源少導致經費短缺。由于缺少資金,每學期必不可少的辦公用品、教學教研、師資培訓、校園文化、體育娛樂等常常捉襟見肘、望“錢”興嘆,有時候連正常的教學活動都難以維持,學校的辦學思路、辦學理念、辦學理想往往成了空頭支票。
留守兒童難管理。目前在農村小學就讀的學生,大多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絕大部分孩子屬于隔代監護的“留守兒童”。這些孩子遠離父母,缺少應有的監管。孩子的爺爺奶奶們雖然承擔了對孩子的監管責任,但對孩子的教育存在很多不足和問題。部分學生寒暑假、雙休日結伙閑逛、玩火戲水、攀爬登高,晝夜上網,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校長、教師整天提心吊膽,如履薄冰。
爭取資金支持難。作為一名鄉村小學校長,在向相關的單位領導申請資金支持時,因囊中羞澀,表現“摳門”,再遇到個別“看情下菜”的干部,這些“袖珍小學”的校長就只有坐冷板凳的份兒了,想爭取點辦學資金都很困難。
在此,筆者呼吁相關部門要多關注農村小學,體諒、幫助那些“袖珍小學”的校長,讓教育均衡發展不再成為紙上談兵,讓農村教育真正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