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規則意識與行為的培養
規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必須遵守的科學的、合理的、合法的行為規范和準則。
[1]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處處都有規則。有了規則的約束和指導,每個幼兒都生活在不超越底線的自由狀態中,生活在和諧與秩序中。然而對于剛剛萌生規則意識的幼兒來說,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還不能自覺地遵守規則,在他們身上經常出現經常出現思想與行為脫節的現象。教師有必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幫助幼兒提高規則意識、養成規則行為。
一、規則是幼兒自主活動的保障
當前,無論是幼教理論工作者,還是一線教師,都非常強調自主的重要性,主張要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然而,教育實踐也表明,要想讓幼兒真正展開自主活動.還必須有一定的規則作為保障。遵守規則和自主活動是辨證統一的。如果過于強調讓幼兒遵守規則.勢必把幼兒管得太死,他們因此將失去自主發展的機會,反過來如果反反強調自主,沒有任何規則的約束,教育也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引導幼兒提升規則意識,養成規則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經常表現一些違反規則的現象,如在本該安靜的氛圍中大聲講話、爭搶玩具、使用完圖書或玩具不能放回原處等等。事實上,這些現象主要是因為幼兒沒有規則意識或規則意識較弱所致。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積極引導幼兒提升規則意識,養成規則行為。
(一)通過榜樣示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幼兒的規則意識
榜樣示范法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是指為學習者樹立榜樣,而后由榜樣向學習者示范,學習者再從中模仿而進行學習。心理學有關研究證實,通過榜樣示范,學習者的態度、行為方式、動機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3]
教育實踐也表明,榜樣對幼兒規則意識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例如,有天清晨,當幼兒陸續來園,開始桌面游戲時,凡凡故意把很多雪花片插塑撒在地上,并發出大笑,引來別的孩子的注目。此時,當班教師沒有責怪凡凡,只是摸著在旁邊安靜游戲的靈子,笑瞇瞇地說:“看,靈子游戲時多安靜,看她拼搭的圖案多漂亮!”隨即,幼兒們的目光就轉向了靈子,凡凡見沒人參與他的活動,無趣地坐在椅子上。過了一會,凡凡左邊的奇奇蹲下身子,揀起了地上的雪花片,老師立即表揚:“奇奇真是個愛勞動的好孩子,看,他在把地上的雪花片送回家呢。”立即,很多孩子投入到了揀雪花片的行動中。在這個案例中,教師通過榜樣師范法,為幼兒提供了具體的行為標準,不但讓幼兒掌握了有關行為規范,也有效提高了幼兒的規則意識。如果教師能夠抓住日常生活中教育契機,創設類似情境,將有助于幼兒提高規則意識,養成規則行為。
(二)通過自定規則,讓幼兒自覺地養成規則行為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因此,在引導幼兒提升規則意識和養成規則行為時,教師應該強調發展幼兒的自主意識。
在一日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大膽放手,以尊重為原則,以引導為手段,允許幼兒自己去思考規則和要求,探索規則和要求的合理性。某日午間操時段,某班幼兒排著整齊的隊伍,在場地上精神抖擻地進行著體操鍛煉。隊伍后面的周周小朋友突然高高站立起來,舞動著手臂,不時呼喊著什么,一會兒又跑到另一處玩耍起來,任由帶班老師在后面追喊著他,就是不愿回到隊伍中……等待周周歸隊以后,帶班老師抓住時機,組織幼兒一起討論這種現象:這個時段,小朋友應該在什么區域活動?怎樣活動?如果不能遵守,影響了整個班級的秩序,該怎么辦?通過討論,包括周周在內的所有幼兒一致決定,取消違約者接下來自由活動項目。因此,那天下午的活動,本來是周周最喜歡的泥巴屋游戲,但是因為他上午犯規,而被取消了參加的資格,周周只能無奈地從事其他活動。由于規則是幼兒自己制定的,活動中他們能主動認同規則,并通過相互監督,心甘情愿地遵守規則。從此以后,該班幼兒在規定的集體活動時間內沒有一個違反規則的。總之,當幼兒成為制訂規則的主人時,執行規則的自覺性就增強了,同伴間的監督、提醒,比教師一遍遍強調規則的效果要明顯得多。這意味著教師要改變向幼兒傳授規則的傳統做法,引導幼兒自主建構規則。
(三)通過圖標暗示,幫助幼兒理解和遵守規則
《綱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教師要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兒年齡小,自控能力差,對于一些必須遵守的強制規則缺乏足夠認識,因此常常出現行為上的偏差,這時教師不能一味批評,可以利用直觀形象的圖標幫助孩子認識和理解規則。
所謂圖標就是把規則畫成趣的畫面,通過觀察、模仿、暗示等途徑去刺激幼兒作出相應的反應,從而抑制其不良行為的萌發,促使幼兒在不斷的操作中形成自律。[4]區域活動時,如果讓幼兒自由選擇,往往會出現爭搶角色的狀況,于是老師組織幼兒一起商量游戲規則,并把這些規則繪畫成大家能看懂的圖標,張貼在各個區域內,如在積木區貼上鞋子圖片,上面寫上了大大的數字“5”,孩子們進區玩時就知道先數數有幾個人,如果已有5個人,會自覺地去別的活動區;在圖書區,可以貼幅小嘴巴上豎著一根手指的畫面,意思是看書時要保持安靜,不能影響或干擾別人;盥洗室內也帖上了師生共同制作的規范洗手流程圖;午睡室帖上午睡時必須遵守的規則圖標等。雖然幼兒設計的畫面非常幼稚,但孩子們能理解,愿意去遵守,就比教師強加給他們規則要好得多。
(四)通過體驗后果,讓幼兒增強規則意識、養成規則行為
“自然后果法”是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幼兒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當幼兒有過失行為時,成人不是去人為限制兒童的自由,而是用過失產生的后果去約束兒童的自由,從而使兒童明白其危害,并下決心不再重犯的方法。[5]
實踐證明,這是用來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的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它能幫助孩子內化規則,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6]例如,一天,大家正在玩沙池內認真地制作著各種“蛋糕”,并欣賞著自己的輝煌成果,突然磊磊制作的漂亮“蛋糕”被飛來的一腳踢得瞬間瓦解。在磊磊的哭泣聲中,偷襲成功的楠楠迅速逃走。面對此種情況,教師可以依據事先與幼兒共同商訂的規則,適當讓楠楠體驗一下自己行為所產生的后果。當楠楠再次來到孩子們中間時,磊磊大聲說:“他沒有遵守游戲規則,把別人的東西破壞了,不要你和我們一起游戲。”同伴們聽了他的活,沒有一個幼兒愿意與橢楠合作,對他都持排斥態度。沒有朋友的孤獨讓楠楠嘗到了自己行為產生的不良后果,再次游戲時他學會了自我控制,不再破壞別人的游戲成果了。
總之,幼兒規則意識的提高、規則行為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沒有整齊劃一的標準,但只要我們充分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運用多種方式加以引導,讓幼兒制定適合他們能力和興趣特點的規則要求,就能使他們在掌握和遵守規則的情況下獲得自主發展,形成健全人格,從而達到個性自由與社會化發展的和諧統一。
原作者:石寶珠
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73c3ce28cf33b0e50343d9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