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不僅僅是幫我咀嚼食物的工具,也是骨之余、腎之余,每顆牙齒都有相對應的經絡,通過牙齒可以診斷出相對應臟腑的經絡關系。下面就教你具體怎么從牙齒看健康。
老一輩的常告誡我們「病從口入」,只不過,以前可能只是怕吃到不干凈的食物,但現在牙醫師會告訴你,那是因為口腔內的細菌會影響全身。
口腔內光是厭氧菌就有700多種,是全身最多種細菌的地方;而且別小看這些細菌,他們不只會在口腔內作怪,造成蛀牙、牙周病、口臭,這些細菌還會沿著微細血管,沿著呼吸道、消化道,在你全身各處搗蛋,引發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腦部膿瘍、呼吸道感染、胃潰瘍等。流行病學甚至開始懷疑,許多肥胖、骨質疏松,也都有可能是這些牙菌斑肆虐所造成。
再告訴你一些驚人的數據:健康的牙齒,光牙齦溝就有約103個細菌,牙齒表面約有109個,而如果你有牙周病,那就要當心了,你一顆牙齒上就有1011個細菌。
不過這些細菌并不是與生俱來。剛出生的小baby口中并沒有細菌,可是當他們用「哇!」一聲宏亮的哭聲宣告他們的降臨世間,接觸了空氣,也讓細菌進到了口腔。
只是,這些細菌并不是我們所害怕的厭氧菌。當這些細菌在口腔內不斷堆積形成牙菌斑,然后持續增厚,底層就出現無氧狀態,才讓厭氧菌茁壯、生長,進而引發口腔內的發炎現象。這是為什么我們一直強調刷牙。我們只能靠機械性的刷牙動作來降低細菌的數量,避免營造無氧狀態。
齒為骨之余、腎之余;齦為胃之絡
就連在中醫理論中,口腔也是人體健康的重要樞紐。「它是任督二脈交會之處,也是五臟六腑所貫通之,中醫認為,從牙齒也能反映全身健康狀況。
督脈循行于人體背后正中線,由下(尾骨之長強穴)往5上經腰、背、項、頭、面,走到上顎的齦交穴(上唇繫帶與齒齦連接處),任脈則循行于人體前正中線,由嘴內舌頭、下顎處往下行走,經下巴、頸、胸、腹到會陰穴,任督二脈經由舌頭抵上顎牙齦后方來相連。五臟六腑的精氣,經由經絡運行輸佈齒齦。牙齒、牙齦強健與否,也反映了五臟六腑精氣是否充沛。
其實,牙齒在中醫診斷里是一項重要依據。中醫的望診法中,除了看眼睛、舌頭、臉色等,還有一種就稱為「齒齦望診法」。很驚訝吧,牙齒有什么好看的?牙齒看得可詳細了。
整體而言,中醫認為「腎主骨,骨生髓,長齒,所以齒為骨之余,也為腎之余,」換句話說,腎跟骨有關,牙齒也是骨質,又剛好是骨骼的外顯表徵,所以牙齒與骨骼的變化都與腎功能相呼應。
事實上,西醫也有愈來愈多研究探討牙周病與骨質疏松之間的關聯。
美國曾發表報告指出,停經后婦女如果罹患骨質疏松癥,下顎骨的骨質密度比沒有骨質疏松癥婦女來得低很多,且牙齒喪失的數目也較多;日本的學術報告也發現,停經婦女中,牙周健康者,其咬合力量是全口無牙者的6倍,同時其腰椎骨質密度也較全口無牙者來得強。可見停經后婦女若合并牙周病,以致牙齒脫落、咬合力量銳減,也可能是骨質疏松癥的一項加重因子。
除此之外,牙齦也是中醫望診的依據之一。依中醫的說法,「齦為胃之絡」,上排牙齒、牙齦位于足陽明胃經的循行路線,下排牙齒、牙齦則在手陽明大腸經的路線中;從牙齦的變化,可以自我檢測腸胃是否健康。
每顆牙齒都有相對應的經絡
有趣的是,中國古代有些醫書中甚至記載了每顆牙齒,從門牙、犭齒、小臼齒到大臼齒,都各有相對應的臟腑經絡關系。
例如在《瘍醫大全》里,四顆上門牙是屬心經,下門牙屬腎經;而在《辯證奇聞》中,經絡的對應是左右、上下對稱的,因此書中指出,上下八顆門牙都屬心包經。
這謎樣的中醫經絡對應關系也吸引了德國一位內科醫生傅爾(ReinholdVoll)。他本身有解剖學背景,又特別學習了中醫的針灸理論,自行發明了一種電流刺激器EAV(electro acupuncture according to Voll),以探棒接觸上下牙齦邊緣,依據每顆牙齒的放電狀況來斷定是和哪條經絡有關;根據他的研究則發現,上下八顆門牙應屬腎經、膀胱經。
專家表示,雖然上述所提到的相對應關系不盡相同,但仍有其參考價值。依據不同病人的狀況,搭配其他的診斷方法,再做全面評估、進行預防保健與治療。
多叩齒、咬干果仁,幫你固腎健齒
如果覺得要記住哪顆牙齒是由哪條經絡掌管,太復雜了,一些簡單的外顯癥狀也能稍微判斷你身體出了什么問題。
許多家長擔心小朋友乳牙比較晚長,或是乳牙掉了之后,恆牙遲遲長不出來,除了請西醫檢查外,在中醫看來,這多屬先天稟賦不足、體弱,甚至腎精虧虛造成,可以多吃些黑色食材,如栗子、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補腎,來加以輔助改善。
另外像有的成年人有牙周病,只是輕重程度不同。典型癥狀是牙齦紅腫、出血,除了西醫牙科治療牙周病的細菌感染外,民眾也可用食療輔助療效。中醫認為這是屬于胃火上衝,可吃些清胃火的食物,尤其是偏冷的蔬果,例如絲瓜、芹菜、綠豆、西瓜、水梨等來清熱。
如果加上熱疼的癥狀,還可以服用清胃散以清胃瀉火。陳威達也提到,如果是上牙痛,多屬胃經的問題,可吃些綠豆清熱消胃火;若是下牙痛,因為下排牙齒屬大腸經,可以多吃香蕉來清大腸火;要是上下牙齒都酸軟微痛,就可能是腎經出了問題,這時可吃些奇異果、桑椹來清腎經虛熱。
中老年人常出現的牙齒痠軟毛病,有時是因牙齦萎縮,牙齒根基不穩,這多半是屬于脾腎氣虛,以致齒失營養,才會痠軟無力。除了牙醫治療外,中醫也建議,一方面可服用青娥丸補腎健齒,也可每天咬干的果仁,如杏仁、核桃、松子、花生、南瓜子、腰果、栗子、榛果等,除可強化牙齒,又不傷牙齒,這些都屬補腎食品,符合中醫補腎健齒的理論。
其實,還有一招中國古代相傳已久的「叩齒法」,也是相同道理。「晨起叩齒叁十六,到老牙不落,」具體做法是每天早晚各空口叩咬數十次,先上下叩咬后牙,再叩門牙;三餐飯后若能上下叩齒36次,也能固腎健脾,幫助消化。
其實,若從西醫的角度來看,細嚼慢咽似乎也有同樣的作用。每次咀嚼超過30下,讓牙齒多接觸,藉由對牙齒施力,在上、下顎骨骼表面製造骨骼的造骨細胞能積極吸取養分,促使骨骼制造作用得以活絡地進行;日本神奈川齒科大學的實驗也證實了「愈是咀嚼,牙齒與顎骨愈能牢牢地結合,讓牙齒變得更強而有力」的理論。
專家表示,牙齒由三叉神經支配,而且口腔的位置又很接近腦干,咀嚼、吞咽的時候,大腦皮質區的血液循環量會增加,也能活化腦神經細胞。因此,鼓勵老人叩牙,甚至多轉動舌頭,「舌頭上有許多穴道,多點刺激對身體健康也有幫助」。
當閉口滾動舌頭時,能刺激唾液分泌,將這些分泌的唾液再吞下,也是古代相傳養腎的另一個小撇步。
別再把牙齒只當成咀嚼食物的工具。不論中西醫都同意,照顧好你的牙齒、口腔,也就是在照顧你的全身健康。
吃什么對牙齒好?
牙齦紅腫、出血:綠豆、絲瓜、西瓜、芹菜、水梨等來清熱。
上牙痛:多屬胃經的問題,可吃綠豆清熱消胃火。
下牙痛:下排牙齒屬大腸經,可以多吃香蕉來清大腸火。
上下牙齒都痛:可能是腎經出問題,可吃些桑椹、奇異果,清腎經虛熱。
健齒堅果:杏仁、核桃、花生、腰果、栗子、榛果。
編后語:牙齒具有一定形態的高度鈣化的組織,有咀嚼、幫助發音和保持面部外形的功能。牙齒不僅能咀嚼食物、幫助發音,且對面容的美有非常大影響。由于牙齒和牙槽骨的支持,牙弓形態和咬合關系的正常,才會使人的面部禾勱頰部顯得豐滿。而當人們講話和微笑時,整齊而潔白的牙齒,更能顯現人的健康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