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在大腿后面,臀下橫紋的中點。
[解剖] 在臀大肌下緣;有坐骨神經伴行的動、靜脈;布有股后皮神經,深層為坐骨神經。
[主治] 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腰骶疼痛。
[刺灸法] 直刺1~2寸。
[定位] 在大腿后面,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
[解剖] 在半腱肌與股二頭肌之間,深層為大收??;外側為股深動、靜脈第三穿支;布有股后皮神經,深層正當坐骨神經。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大腸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1~2寸。
[定位] 在腘橫紋外側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解剖] 在股二頭肌鍵內側;有膝上外側動、靜脈;布有股后皮神經,正當腓總神經處。
[主治] 便秘,股腘部疼痛,麻木。
[配伍] 配承山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1~1.5寸。
[定位] 在腘橫紋外側端,當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解剖] 在股二頭肌鍵內側;有膝上外側動、靜脈;布有股后皮神經,正當腓總神經處。
[主治] 腹滿,小便不利,腰脊強痛,腿足攣痛。
[配伍] 配三焦俞、腎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1~1.5寸。
[附注] 三焦經下合穴。
[定位] 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解剖] 在腘窩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靜脈,深層內側為腘靜脈,最深層為腘動有股后皮神經,正當脛神經處。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
[配伍] 配大腸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腘靜脈出血。
[附注] 足太陽經所入為“合”。
[定位] 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在肩胛崗內端邊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有頸橫動脈降支,當第二肋間動、靜脈后支;布有第二胸神經后支。
[主治] 頸項強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配伍] 配大椎治頸項強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手、足太陽經交會穴。
[定位] 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有第三肋間動、靜脈背側支頸橫動脈降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經后支。
[主治] 咳嗽,氣喘,肺癆,項強,肩背痛。
[配伍] 配天突、膻中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定位] 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挥械谒睦唛g動、靜脈背側支及頸橫動脈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經后支。
[主治] 咳嗽,氣喘,肺癆,健忘,遺精,完谷不化。
[配伍] 配尺澤、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定位] 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肌;有第五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及頸橫動脈降支;布有第四、五胸神經后支。
[主治] 咳嗽,氣喘,胸悶,脊背強病。
[配伍] 配膻中治胸悶。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定位] 在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在斜方肌外緣,有髂肋??;有第六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五、六胸神經后支。
[主治] 咳嗽,氣喘,瘧疾,熱病,肩背痛。
[配伍] 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定位] 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有背闊肌,髂肋??;有第七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六胸神經后支。
[主治] 胸悶,噯氣,嘔吐,脊背強痛。
[配伍] 配內關治噯氣。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定位] 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有背闊肌,髂肋??;有第九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八、九胸神經后支。
[主治] 胸脅痛,嘔吐,泄瀉,背痛。
[配伍] 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肋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定位] 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有背闊肌,髂肋?。挥械谑唛g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九、十胸神經后支。
[主治] 腸鳴,腹痛,泄瀉,黃疸,消渴。
[配伍] 配氣海治腹脹。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定位] 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有背闊肌,髂肋?。挥械谑焕唛g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經后支。
[主治] 腹脹、腸鳴、嘔吐、泄瀉。
[配伍] 脾俞、胃俞治腹脹。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定位] 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有背闊肌,髂肋肌;有肋下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十二、十三胸神經后支。
[主治] 胃脘痛,腹脹,小兒食積,水腫,背脊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定位] 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有背闊肌,髂肋肌;有第一腰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經后支。
[主治] 腹痛,便秘,痞塊,乳疾。
[配伍] 配氣海天、樞治便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定位] 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有背闊肌、髂肋肌;有第二腰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經后支外側支,第一腰神經外側支。
[主治] 遺精,陽萎,小便不利,水腫,腰脊強痛。
[配伍] 配命門治遺精。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定位] 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解剖] 有臀大肌,臀中肌及臀小??;正當臀上動、靜脈;布有臀上皮神經,深層為臀上神經。
[主治] 腸鳴,腹脹,便秘,癃閉,腰脊強痛。
[配伍] 配委中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l~1.5寸。
[定位]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解剖] 有臀大肌,在梨狀肌下緣;正當臀下動、靜脈深層當臀下神經及股后皮神經,外側為坐骨神經。
[主治] 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委中、大腸俞治腰腿疼痛。
[刺灸法] 直刺1.5~2寸。
[定位] 在小腿后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委中下2寸。
[解剖] 在腓腸肌二頭之間;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腘動、靜脈;布有腓腸肌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神經。
[主治] 腰脊強痛,下肢痿痹,疝氣,崩漏。
[配伍] 配腰陽關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l~2寸。
[定位] 在小腿后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解剖] 在腓腸肌兩肌腹之間;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腓后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神經。
[主治]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委中治下肢攣痛。
[刺灸法] 直刺l~1.5寸。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解剖] 在腓腸肌兩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股后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神經。
[主治] 痔疾,腳氣,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大腸俞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1~2寸。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侖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
[解剖] 有腓腸肌及比目魚肌;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主治] 頭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腿痛。
[刺灸法] 直刺l~1.5寸。
[附注] 足太陽經絡穴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侖穴直上3寸。
[解剖] 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緣,深層為拇長屈??;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腓動脈末支;布有腓腸神經。
[主治] 頭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附注] 陽蹺脈郄穴。
[定位] 在足部外踝后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 有腓骨短??;有小隱靜脈及外踝后動、靜脈;布有腓腸神經。
[主治] 頭痛,項強,目眩,癲癇,難產,腰骶疼痛,腳跟腫痛。
[配伍] 配風池治頭痛、目眩。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l)足太陽經所行為“經”。(2)《針灸大成》:“妊婦刺之落胎?!?/p>
[定位] 在足外側部,外踝后下方,昆侖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
[解剖] 有腓動、靜脈的跟骨外側支;布有腓腸神經跟骨外側支。
[主治] 下肢痿痹,足跟痛,癲癇。
[配伍] 配太溪治足跟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定位] 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 在腓骨長短肌腱上緣;有外踝動脈網及小隱靜脈;布有腓腸神經的足背外側皮神經分支。
[主治] 頭痛,眩暈,癲狂癇,腰腿酸痛,目赤痛,失眠。
[配伍] 配腎俞、肝俞、百會治眩暈。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脈。
[定位] 在足外側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解剖] 在腓骨長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間;有足底外側動、靜脈;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
[主治] 頭痛,癲癇,小兒驚風,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配伍] 配太陽合谷治頭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陽經郄穴。
[定位] 在足外側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足底外側動、靜脈;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
[主治] 頭痛,項強,目翳,癲癇,腰痛。
[配伍] 配百會、太沖治頭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陽經所過為“原”。
[定位] 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跖趾關節)的后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四趾跖側總動、靜脈;有第四趾跖側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分布。
[主治] 頭痛,項強,目眩,癲狂,腰腿痛。
[配伍] 配腎俞、太沖治目眩。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陽經所注為“輸”。
[定位] 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跖趾關節)的前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 有趾跖側動、靜脈;布有趾跖側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
[主治] 頭痛,項強,目眩,鼻衄,癲狂。
[配伍] 配大椎治項強。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附注] 足太陽經所溜為“滎”。
[定位] 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動脈及趾跖側固有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趾跖側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
[主治] 頭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難產。
[配伍] 配太沖、百會治頭痛。
[刺灸法] 淺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附注] 足太陽經所出為“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