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尊重他人行為
父母不尊重他人,不講社會公德的行為,會讓孩子也成為目中無人、不遵守行為規范的人。
生活中常??匆娺@樣的父母,開車上路,隨意地違反交通規則;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亂丟東西;在馬路上為了一點小事大打出手;與鄰居相處斤斤計較、處處沖突。這樣的父母實際上在我們的身邊并不少見。
我至今還記得在“愛改變一切”訓練營接觸過的一位母親。她打扮入時,行為張揚,當著很多父母和孩子的面兒,在課堂上吸煙。當時就有多名父母提意見,要求她把煙掐掉,可她就是要吸,最后我們只得請保安來把她請出課堂。
媽媽這樣,孩子會怎樣呢?
當時,這位媽媽是帶了16歲的兒子來聽課的,下課以后,大家都去餐廳就餐,而她的兒子偏偏從門口的超市買了啤酒回來喝。因為有許多孩子都在餐廳吃飯,我們的老師覺得他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喝酒影響不好,就上前勸阻他不要喝酒。沒想到這孩子破口大罵,說酒是自己花錢買的,怎么就不能喝了。
這個16歲男孩的行為惹怒了旁邊很多跟他一般兒大的來聽課的孩子,很多孩子要上來揍他,可這時他媽媽跑出來又哭又鬧,說大家合伙來欺負他們母子倆。
這對母子后來因為觸犯了眾怒,而處處被大家抵觸。休息的時候,孩子們都去打籃球,而那個16歲的男孩只能坐在那兒發呆,媽媽也一直特別尷尬,最后只好退出了訓練營。
我為這對特別需要幫助的母子退出學習而感到特別遺憾,也許一個能夠改變他們命運的學習機會就這樣失去了,但是回想起這對母子的行為舉止,我也由衷地感到嘆息,都說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孩子,行為的影響果真有如此之大的力量。
在美國的街頭漫步,我經常觀察那些推著嬰兒車的父母,不管相識與否,迎面走來,他們總會微笑著跟你打招呼,如果是狹路相逢,他們會側身讓你先過,然后跟你說聲對不起。
他們的笑容常常感染我,讓我也不由自主地見到每個陌生的美國人都會主動微笑。
再看他們嬰兒車里的孩子,是出奇的寧靜。國外的嬰兒在公共場合極少哭鬧,此外都很容易笑,眼神非常友善。
回國以后,我觀察過我們的一些父母,首先他們幾乎從來不會對陌生人微笑,其次他們的嬰兒車里的寶寶總是不時地啼哭,難得有燦爛的一笑。我承認也許有人種上的差異,但我同時也承認,父母的行為又何嘗不在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呢?
尤其讓我擔心的是,很多父母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就發生在孩子的眼前。譬如,清潔車剛過去,媽媽就把水果皮扔在了馬路上;公共汽車剛進站,膀大腰圓的爸爸就堵住了車門:讓孩子跟他的媽媽捷足先登;電影院里,來陪孩子看動畫片的父母們,在影片開始后還在起勁兒地聊天;開車的父母一見堵車便把喇叭摁得山響,全然不顧是在小區里……這些不尊重他人的勞動、不講社會公德的行為,常常就是我們父母與孩子同行時發生的,那么這樣的父母會培養出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遵守社會行為規范的孩子來嗎?
在北歐一些國家,孩子從上幼兒園時起便要開始關于尊重他人與遵守社會行為規范的學習。
我曾經就在美國的一家酒店看到一個只有5歲的男孩,在母親的引導下,為一位年邁的老太太讓座的行為。
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懂得遵守社會公德,是家庭與父母最重要的教育責任,但是在中國的家庭里,這常常是最欠缺的一課。
我們的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忙得團團轉,學鋼琴、學繪畫、學奧數、學演講,父母什么都渴望讓孩子學,為此花再多錢也心甘情愿,卻只有社會公德這一課,很少與孩子分享,甚至從來不認為需要跟孩子分享。
試想,一個不講公德的音樂家,一個不尊重他人、狂妄自大的畫家,這樣的人能為我們的社會所接受嗎?他能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什么樣的藝術享受?
學會尊重他人、尊重社會的行為規范,并不是一定要在課堂上學習的功課,它實際上就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在我們很多父母的行為中體現。
有一次,我到一個朋友家做客,進門與朋友寒暄以后到客廳準備落座,可朋友17歲的兒子正斜躺在客廳的沙發上看大片兒,對我這個客人,他目不斜視,理都沒理,完全沒有要起來讓座的表現。這種場面讓我很尷尬,而朋友夫妻卻當沒看見一樣,拉我去餐廳的椅子上坐下。
后來,我對朋友提出,要他對孩子進行一些學會尊重他人的教育,朋友不以為然地說,“這有什么,孩子喜歡待那兒看就看唄,我們在餐廳不是也能談事嗎?”朋友的態度讓我非常無奈,這也就不難理解他們的家庭總是無法和諧的原因了。
一對不尊重他人的父母,一定無法讓他的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意義。那么,一個從來不會尊重他人的孩子就一定會尊重父母嗎?
像朋友家這樣的孩子有多少我不知道,但像他這樣從來不會給孩子以尊重他人、關心他人教育的父母有很多,這我知道。
將來的世界是一個他人世界,因為家庭規模化越來越小,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行行業業都有人在做,每個人要生存下去都需要他人的服務,他人的付出,如果你在一個他人世界里不學會尊重他人,你的生活又將會怎樣呢?
而且,在我的觀察中發現,一個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一定也是一個不太懂得講社會公德的人。
現在,一些年輕人已經成為經常遭世人詬病的一個群體,在地鐵里爭座搶座兒;在公共汽車上為了一個座位,兩個女孩大打出手;在圖書館,旁若無人地打手機;在馬路上超速行駛及至撞死無辜路人……這些從來與公德無緣的事兒,主角大都是青少年。
為什么近年來有很多青少年如此讓人失望與反感,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是獨生子女,是中國父母眼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正是因為他們特殊的地位,因而沒有人去引導他們學會尊重他人。父母們對這個唯一的孩子,百般疼愛都嫌不夠,哪舍得讓他們去學會尊重別人。
很多“80后”“90后”是唯我獨尊、非常自我的一代,他們的行為往往不符合社會行為規范,其中,我認為他們的父母應該負很大的教育責任。
不尊重他人的行為習慣已經越來越讓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吃盡苦頭,有很多“80后”大學畢業之后,進入工作單位,常常因為不懂得尊重別人,無法同別人分享與合作,而遭到用人單位的排斥。
在我寫的《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婚戀調查》這本書里,我采訪了大量因為個性和行為存在問題而導致戀愛受挫、婚姻失敗的個案,這其中的“80后”主人公,一個最突出的特征,便是普遍地個性自我、行為張揚,很少重視他人的存在,正是這種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默契配合的個性習慣,導致了他們無法獲得美滿的婚姻生活。
從物質條件上講,這些80后獨生子女,皆因為雙方父母多年的打拼積累了一些財富,一開始起點就很高,有的大學畢業沒幾年,就已經買房買車,過上了小康生活,但從行為習慣上講,正是由于欠缺了在品質和行為規范上的引導,使不少獨生子女都存在著個性與行為上的缺陷。而正是這些缺陷成為了他們獲得幸福的障礙,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所以,引導孩子從小就學會尊重他人,重視他人的存在,不僅僅是表面看上去的是一種禮貌那么簡單,這種行為習慣的深層含義在于,讓孩子的行為更加合乎社會規范的要求,更加能夠與他所處的生活環境契合。
這樣的孩子成長起來,才會懂得如何做一個讓別人接納的人,如何在與人相處的空間里獲得樂趣。
學會尊重他人,首先依賴于你有愿意遵守的社會公德心。現在一些孩子之所以做起事來從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就是因為他既沒有公德的行為,也缺乏一顆公德心。
孩子這樣的行為和父母缺乏公德的行為有直接關系??茖W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一群1—3歲的孩子放在一間教室里觀察他們的行為,雖然他們互不相識,但當1歲的孩子由于懼怕而哭泣的時候,那些稍微大一點的孩子都會主動地安撫小一些的孩子,把他們手中的食物和玩具給這些哭泣的孩子,希望讓他們停止哭泣。
這個實驗很清楚地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人類生來就知道呵護和幫助他人。可為什么孩子長大后就變得越來越不在乎他人,甚至不愿意幫助他人了呢?
這當然跟他平時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影響有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和父母對他的影響應當是最深刻的。在我看來,正是由于我們很多父母從來不注重自己的公德心,甚至有很多欠缺公德的行為,所以孩子才會一脈相承,變成一個缺乏公德行為的人。
我們常說撫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這種責任包括孩子的衣食住行、冷暖溫飽,更包括對孩子的品質與行為的教育引導。如果你作為父母總是認為每天讓孩子吃飽穿暖,把他送到學校接受教育,你就完成了責任,那你做的肯定還遠遠不夠。孩子的成長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他需要為人父母者身體力行,真正做到以好的行為來影響孩子。
我常常在一些公共場合看到一些父母不顧孩子在眼前,大搖大擺地去實施一些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譬如在停車場上,你正在等待一輛馬上要駛離的車的空位,一對年輕的夫妻帶著孩子一下子就把車開了過來,駛進了那個你已經等了半天的空車位。夫妻倆得手以后一臉得意,帶著孩子揚長而去。我常常想到那個看到父母這種行為的孩子,我相信他一定認為父母這樣做是對的,所以等他長大成人能開車的時候,他也一定會以這種方式來和別人爭奪車位……
在超市里每個收銀臺前都排著長長的隊伍,常常有這樣一位媽媽帶著女兒,不顧排在后面的人的抗議,旁若無人地加塞兒站到最前面,我也常常想起這位跟著媽媽加塞兒的女孩,長大了也許她也會跟她的媽媽一樣,不顧眾人的抗議,帶著她的孩子,厚著臉皮站在隊伍的最前面。因為在小女孩那無法判斷是非的眼里,媽媽的行為也許就是她的行為榜樣。
在我所住的小區里,有很多業主都把公共綠地安上籬笆,圍起高高的墻,當作他自家的花園,我常常看到不少業主的孩子在“自家”的空間里玩耍。我想,等這些孩子長大了,會成為什么樣的業主?今天他們的父母對他人的利益熟視無睹,把公共綠地圈起來據為已有,明天他們又會怎么做?他們會不會比他們的父母走得更遠,更無視他人利益?
我相信這些不講公德的父母,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他們都在孩子的眼睛里留下了什么。
這里面絕對排除不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規律,不講公德的父母會培育出特別講公德的子女,這好像也違背了一定的客觀規律。
一個人在選擇做父母前,一定要有一個思考,思考你要承擔的責任,思考你需要付出的代價,包括你要做出的改變。因為父母這個角色,一定不同于以往你的任何角色。在孩子到來之前,你就是你,你可以不必為任何人去改變,但是當你成為父親或母親時,你已不再是你,你承載著對一個小生命的責任,從此他的喜與憂、他的悲與歡、他的成功與失敗,都將與你息息相關。如果他是一個成功的人,你將是這個社會的功臣,而如果他是一個無法被別人接受的人,或者總給他人帶來傷害的人,你將是這個社會的什么,我想這其中的意義你應該明白。
專 家 建 議
父母要給自己一個做功臣的機會,需要先從學會尊重他人、調整自己不講公德的行為習慣開始,這對你來說很重要,對你的孩子來說更加重要。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1.請先調整自己的心態,不尊重他人的人常常是因為心態出了問題,或自高自大或自我成性或冷漠無情,這樣的心理狀態都會直接導致行為走向極端。
2.尊重他人首先要從接納他人開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與劣勢、長處與短處,學會接納他人的長處,盡量避免用自己的長處去對比他人的短處,因為這種做法會造成你無法接納他人。
3.盡量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尤其不要帶著孩子一起去做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因為孩子缺乏判斷力,他常常會認為你這樣做是對的。更不要在做了違背社會公德的事情以后,還對孩子說,你這樣做是對的。這樣更會讓孩子產生誤解,進而模仿你的行為。
4.當你與孩子同行的時候,請注意你做父母的角色意識,不管做什么請先考慮對孩子的影響,評估一下你的行為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大多數父母會在考慮孩子以后,放棄做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
5.除了不做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你還應該盡量多一些社會公德心,譬如帶孩子去做義工,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多做一些善事。這些積極的做法,會給孩子特別好的影響,能培養孩子樂于與他人分享、善于幫助他人的優良品質。一項心理調查顯示,樂于幫助他人的人心態更陽光、情緒更穩定、身體更健康,而經常幫助他人或與他人互助,則可以使人長壽。這是一位美國科學家,在深入日本的長壽老人聚集地沖繩島考察后得出的結論。
6.多做一些有益于社會公德的行為,少做或不做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不僅是孩子對父母的行為要求,也是整個社會對父母的要求。這是一種責任,是一種國家公民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你可以不是最優秀的父母,但你一定要做稱職的父母,你也可以不是最成功的人,但 你一定要讓自己做一個合格的公民。只有合格的公民才能培育出更加合格的小公民。
當你學會做一個合格的公民以后,你就會很容易做到如下幾條:
①決不酒后駕車。 ②決不闖紅燈。
③決不超速。 ④決不借錢不還。
⑤決不坑蒙拐騙。 ⑥愛護弱小,扶貧護弱。
⑦善良、仁慈、慷慨。 ⑧決不侵占他人利益。
那你的孩子也一定會成為這樣的人。
注:于秀老師,中國家庭素質教育專家、女性成長心理指導專家、中國國際家庭教育論壇形象大使、中國國際家庭教育論壇"十佳"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