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的家長60%基本上是為孩子而活,而且活得很難,做家長難,做孩子也難,大家都難,而且做老師也難。所以我說現在是三難,家長難、孩子難、老師難,大家都難,全社會都在難。現在只有一個孩子,如果教不好怎么辦呢。于是家長就推波助瀾。
有哪些難題呢,我歸納了一下,有十個。
學習成績怎么提高,我強調我的觀點,知識社會就是考試社會,因為各行各業都是專業化,專業化的職業就得有門檻,門檻就是不是誰都能來做。像我們干部的平調,如果沒有專業照樣調。真正發展到知識社會,專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到哪個地方都要考試,因此考試成績、考試能力一個不能少。素質教育如果和考試背離起來是錯的,考試能力也是素質之一。學習能力非常重要,親子溝通問題、特長培養問題、上網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家庭、學校下工夫抓的難題,面對這些難題,我們怎么辦。在這里我有一些思想,供同志們參考。
我最近想,作為家長要想輕輕松松的教,要少用時間,花的功夫少,那么就“抓大放小,克服圈養”,不要什么都抓,很多東西孩子自己會抓,你什么都包辦,孩子反倒學不好。圈養問題是現在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們的孩子好多家庭就讓他學習,什么事都不參加,這樣他很多東西就學不會,因為他只是在讀書,只是在考試,只是做作業,我們的孩子跟我描述,他說老師,我們好可憐啊,從小學開始到高中十幾年時間就是在學校上課做作業,回家做作業、吃飯睡覺,然后上課做作業,就這樣十幾年。我一想是啊,我們的孩子就這么過下來的,這是不行的。
因此還是要快樂成長,快樂成長家長就能解放,不能快樂成長,家長就解放不了。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講,怎樣抓大放小,使他快樂成長呢,我想就做兩件事。
第一件事,幫助孩子會學習,第二件事就是讓孩子懂事、負責任,或者明事理,把這兩件事做好了就好辦了。怎么達到這兩個目標呢,我這里講了兩個辦法,我在最近的家長報告中,我就講這兩個,第一就是把良好的學習習慣落實在學習過程中,抓過程,提升結果,第二是把做人的良好習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培養人。
我有一個思想,在這里和大家交換,孩子的健康成長應該是三力,所以我就引進了三力態分析模式,這是數學模式,孩子身心健康是基礎,會學習,明事理,用這三個要素支撐他成長。就像一條線三等分,變成等邊三角形。
我們看一個圖(圖),身心健康做底邊,人首先是身心健康,這是基礎,沒有這一點,其他的都不用談。這個方面怎樣發展呢,這就需要會學習,不光是在學校學習,其他方面都要學習,會學習是重要支撐,因為人從一個生物讓向社會人轉化的過程,他就是一個授化過程,就是學習和受教育的過程,只不過現在的教育和我們那個時候不同了,和封建社會不同了,那個時候爺爺的爺爺怎么想,孫子的孫子怎么做就行了,現在不行了,現在今天早上說的,明天早上就變了。因此孩子們要會學習,你今天教他的方法,他從高中走向大學的時候,方法變了,大學畢業了,走向社會,又變了。所以不能給他一個永恒的方法讓他用一輩子,只有他會學習了,不斷自己增長了,那就有希望了。所以會學習是一大支撐。那邊是明事理,我們說道德、思想、價值取向、心理狀態都在這一邊,懂事就好辦了,因為人不懂事怎么說都不行。如果我們的孩子教育抓住這三個要素就好辦了。
我要講這兩個支撐要素,底邊就不要講了,因為上午已經講得非常好了,孩子在成長中,身體健康要有。所以我就講這兩大支撐的主要思想,和大家交換一下。
第一,把學習的良好習慣落實在學習過程中。現在我們在和家長交換的過程中,家長的一大問題就是我的孩子成績怎么提高,我的孩子考試怎么辦,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到底能不能考得好,這樣的問題是最多的。面對這些問題怎么辦,我說抓過程提升結果,不要抓結果提升結果,這是我的基本回答,你要做到這一點,就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良好學習習慣怎么好,大家都習慣好,習慣怎么培養呢,家長具體怎么操作呢。于是我給了一些辦法,我的辦法首先是觀念,我說只抓結果沒有好結果,我們現在的教育,很多學校,就像人大附中一樣,素質教育抓得很好,還有一些學校就是抓考試、抓成績,成績就是一切,只有一個指標來評價孩子的時候,我說這種教育是危害多數、打擊多數積極性的教育。為什么?大家知道,一個班50名,前10名上上下下就是他們,后面35位很難有機會進到前10位,這樣一來,那些孩子就打下去了,人是要有成就感的,沒有成就感哪有積極性,所以我們這種教育就打擊了多數的積極性,所以孩子們就應付了。這就是我們現在只抓結果,而且只用分數評價的教育,這種教育我把它叫做蒙的教育,這些學校就是靠做作業,作業題型多、內容多、量大、范圍寬,所以做作業就是蒙考試。所以孩子們做作業就是蒙考試,教育是為了蒙考試,考試成績好學校也好,孩子也好,孩子回家跟家長說我交差了。這種教育一直到現在,包括在座各位,甚至有各位校長,我們的高等教育,我在大學一直講,一代一代的大學教育是蒙出來的。
我說我這個杯子里有一個球,怎么把這個球拿出來。絕大多數說把球掏出來,或者把杯子打破,或者灌水。這種思想絕對是蒙,你要是說灌水,我說是鐵球,那就錯了,你要是說打破杯子我說杯子是鋼的,你又錯了。這個問題怎么答是對的。我在廣州問這個問題,一個女生說,我有一個問題,這個球和杯子是什么質料的。所以我們應該抓過程,結果教育是不可持續的,過程教育是長久的方法,所以它是可持續的。
那么怎么抓呢,怎么使他會學習呢,我強調四點。第一把良好的學習習慣落實在把握課程特點上,第二把良好的學習習慣落實在生活中,把良好的學習習慣落實在學業素質上。
學數學,特別是小學生學數學,就要注意形成三種學習習慣,第一要養成追求“=”的習慣,數學的核心就是追求“=”,數字符號、運算符號,最后追求等號兩邊相等,就追求這個東西,它是作為一個目標。
我們的家長檢查作業,老是去看對不對,做完了沒有,就看結論,我們要看過程完成了沒有。我說家長要檢查作業,怎么檢查,不要看對不對,不對都沒關系,只要過程做了就行了,按過程做形成習慣了,將來對得多,不按過程做,將來錯得多。
數學要講規范,如果讓孩子在學數學的時候,家長能做的就是檢查作業,在作業上注意這三個追求就可以了,這就是家長能做的,其他的不要管,其他有學校教。回來你檢查數學就看是不是追求這三個東西,如果沒養成這三個習慣,說明數學沒做好。
比如學語文,中小學生最重要的是養成說和寫的習慣。因此我們講,在這里方法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表達,表達一個是說,一個是寫。現在孩子們會說得多,會寫得少,考試為什么成績差,有些孩子會說也懂,但是不會寫。成績是寫出來的,哪一門考試不要寫啊。我調查了三個中考不合格的學生,80%以上都會說,我問你問題,他很會回答,非常聰明,但是不會用筆頭表達,結果這些學生考不上去,所以寫非常重要。所以語文抓住說,抓住寫,特別要重視寫。家長說你今天給我寫個作文,他不知道怎么寫,這個時候家長怎么辦呢,我建議寫博客,凡是有條件的都寫博客,只要上網,他興趣就來了,一寫博客,這和QQ不一樣,和網聊也不一樣,寫博客別人會有評論,他興趣也來了,成就感也來了,和家長有交流,和博友有交流,同樣的事情,張三這么寫,李四那么寫,這樣一來孩子的視野就開闊了,也會表達了,也愛寫了。這是我的建議。
這就是說落實在課程特點上,家長不要做很多事,就是作業,要求平常上上博客,在生活中多參觀,比如寫花的感覺,遠看100米是什么感覺,近看是什么感覺。在活動中寫,邏輯是符合實際的,這樣一來,他描述、感情什么都有了,只要在活動中,不是天天把書一翻,這里一抄,那里一抄,但是他還是不會。他自己會體驗了,他就會了。家長要做的事不要太多。
另外還要注意什么呢?就是環節,從預習開始,預習是熟悉,還有準備上課的提問,這個要做,但是家長都不做,所以家長要監督他預習,預習以后準備今天上課提什么問題跟你匯報。然后是復習,作業不能替代復習,如果不復習好的話。這些環節一個都不能少,這就是家長要做的事情。
有三個環節,在家里是預習復習,這是家長要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你不要管。
第三是把良好的學習習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知識是積累的,認識是體驗出來的,能力是做出來的。知識不但是書本知識,日常生活大量的知識,做人的知識,衣食住行的知識,這些不是書本上的,就是體驗出來的,所以要豐富生活。家長要和孩子們一起去生活。比如現在離中考還有三個月,某孩子的親戚去世了,家長說不要告訴他,會影響他學習,什么都不讓參加,人情世故他怎么知道,他又怎么知道負責任了,這叫圈養。豢養的孩子就像養寵物貓,這樣挫折教育不起作用的。圈養以后有什么挫折,你給我準備了三套房子兩個億,我一輩子用不完,我還干什么啊,我沒有挫折。所以他根本不懂得錢怎么來的。在這個意義上講,圈養是不行的,因此我們講,一定要在生活過程中積累。
具體涉及到與學習相關的,那就是生活中發現問題,預習中準備問題,上課時提出問題,做作業的時候設置問題。做作業不是說這個題目這么做,我做完就可以了,做作業要想主意,因為任何一個題目都會在不同的條件下產生不同的結果。
一個田字很簡單,但是小學生一眼能看出5個來,中學生一眼能看出9個來。然后我問誰能一眼看出36個來,誰能在田字里看到80個中國字。
要盤活題目,如果他知道題目是這么構成的,那還不會考試嗎。所以這里的關鍵就是,你要學會讓他盤活題目。有的家長說級這個孩子平時很好,但是一到考場就不行了,因為你那個蒙的辦法,就是做題,他完全心中沒有數,萬一不在這個范圍內,考不好怎么辦。如果什么題目我都不怕,什么題目我都知道怎么想怎么做,那我怕什么呢,那他膽子就大了,心里有數了。所以關鍵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盤活,有問題意識就好辦了。
把良好的學習習慣落實在學業素質的培養上。我們講這些東西對孩子非常重要,今天上午、下午的專家們都講了,好多都集中在這些問題上。興趣是很重要的,你要想學才行。思維敏捷很重要。這些素養怎么培養呢,我跟家長交流,我說這些素質培養關鍵是抓這么幾條:第一個是心理承受力,第二個是生理承受力。現在的專家都講了,都讀到博士了,但是跳樓了,他不懂生命的價值,生命的價值在生活中,因為他不在生活中培養,所以他不懂生命的價值。曾經有學生打電話給我,說有學生要跳樓,我趕緊去了,我說為什么要跳樓,他說兩年的女朋友跟他分開了,他要跳樓。我把窗子打開,讓他跳,他說不跳了,我說你的命連一個女人兩人的愛情都不如,那你活著還有什么意義。我就這樣做工作,他就不跳了,我說不跳我就走了,下次我就不管了。現在的獨生子女責任又大,壓力又大,這種情況下他很容易脆弱,所以現在的小孩心理脆弱是我們要高度重視的問題。正因為這樣,心理承受力要強化。
還有強化三種學習能力:聽講與閱讀的承受能力;語言和操作的表達能力;學習的自我管理的組織能力。人才總是按照一定的條條道道磨出來的,我是農民出身,你讓牛耕田的時候,他不照路走,我一直拿鞭子抽,這就叫管。人不能老抽,怎么辦呢,我小時候調皮,我父親就一副笑臉,跟我差不多,我一調皮,他就把我兩個肩膀一提,把我放在豬圈里,就不管我了,這樣一來,我就告饒了,再也不調皮了。這就是辦法,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的,所以要根據各個家庭、各個孩子的情況來,他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你就在那個位置上下工夫,讓他得不到,就起作用了。就這個主意最好,如果你弄好的話,就能形成他的能力,形成自覺性,有了這個就好辦了。
另外玩游戲,玩游戲不壞,關鍵是怎么玩,游戲里面培養一種精神。游戲不好還是能愛玩嗎,孩子在學校老師說了算,在家里家長說了算,只有在游戲里他說了算,所以他有積極性。第二是講規則,玩游戲沒有規則他玩嗎,他就不玩了,他要升級,他要取得里面的東西。但是要玩好就要有創新,沒有創新你上不去,所以游戲精神就是三個東西:活力、規則、創新。可是我們的家長把他壓住,不準玩,你自己不會,把他壓住,所以我們講游戲不壞。所以我們講要培養游戲精神。
這四點家長做得不多,沒有很多活動,如何負責作業,如果監督他預習和復習,生活中經常帶他玩一玩,看一看,提提問題,討論討論,然后就注意目標。這就很舒服了,不要今天抓這個,明天抓那個,他要會了以后,他自己就都會做。我們講細枝末節的記憶力的培養,什么培養,這些東西他做一做就會了。不要你什么都教,那孩子是個機器。人是一個人,人是有主動性的生物個體,之所以是人的生命,就是有靈魂、有理想、有追求、有思想,沒有靈魂,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沒有思想,那還是人的生命嗎。
剛才李開復教授講得很好,就是信任他,按照他的來就可以了。在這里有些東西不要想那么多,更不要去替他。
接下來我講講第二個問題,孩子要有一個溫馨的家。人要有歸宿,如果因為孩子在生活中學校批評、家里批評、朋友瞧不起他、社會瞧不起他,他茫然了,你怎么教啊。因此在這里能夠歸宿的就是家,這一點大家都是清楚的。有些孩子在調查中,他放學以后不知道往哪里走,回家吧,父母親大牌,飯都沒吃,有的父親大牌,父親吸毒,回家沒希望。有的父母親干自己的事情,事業比孩子重要,結果交給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年級大了,管不了他,把在家里沒溫暖。因此回哪里去呢,如果一個人沒有歸宿,那責任感、自信心、學習更談不上了。所以孩子要溫馨養育。好多校長的辦學壓力那么大,你有委屈,你有辛苦,你有各個方面的問題,你跟妻子說,妻子不買賬,說這還是個男人呢,別的男人怎么怎么樣。這樣你心里就不舒服了,你就出去說,找誰說呢,男人找女人說,女人找男人說,說得多了就出問題了。所以沒歸宿行嗎。所以我們講人要有歸宿,之所以有一個溫馨的家,就是給孩子一個歸宿。
現在好多孩子們就是罵人,為了還有網癮,其實我覺得網癮是一個偽命題,現在網絡改造全球、改造世界、改造經濟、改造政治,我們中央政治局也在利用網絡了,網絡把整個世界改造了,孩子們連網都不上,連網都不愛那怎么行啊。要愛過頭了就是網癮,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在家里一天至少是8個小時,我網癮比他還大呢,那怎么叫網癮呢,沒有標準,這是一種生活模式而已,如果這種模式影響了學習,你稍微導一下就可以了。你把它看得這么嚴重,有必要去治嗎。他本來就沒有動力,你還要去治,治半天也不行,我到多很多治網癮的地方,那些孩子一談就流淚,都談原因,不是我想這樣,只是在這消磨時間。
這些孩子我調查的,父母離婚、吵架、不管孩子,如果要管就是考試第幾名,是前進了還是后退。這樣孩子怎么辦呢,孩子不好辦啊。因此在這種狀況下,我們的家長要學會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這就需要首先克服家庭教育的兩大通病,第一個是溺愛。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要特別注意環境,剛才李開復先生講到的那幾條,好多和教育專家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另外我要說的是,我們孩子現在的成長和我們那個時候不一樣,我們那個時候很簡單,現在是五大環境,家庭、學校、大眾傳媒、朋友群體、社區環境,這五大環境中,學校環境校長老師很努力,大眾傳媒不好說,大眾傳媒總體趨向都是不錯的,但是誤導的東西是很多的,這是大家都看到的。另外傳媒網絡里面被動涉黃、涉毒、涉暴力的東西是很難改造的。所以在這里關鍵就是家長,家庭環境如果做好了,其他都好辦了,因此家長責任重大。
另外有些家庭就不利于孩子成長,也不能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另外我們還看到一些情況,怎樣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要做孩子的保護神,保護他。我贊同一個專家的做法,家長要當律師,不要當法官,律師是站在客戶的角度,一心一意為他著想,當法官就是評判。一個是站在他的角度為他著想,一個是給他鼓勁,如果能夠這樣的話,這兩大通病就都能克服了。我跟家長也談到,如果你不注意的話,就會給他帶來永久的傷痛,這個傷痛是一輩子的事情。愛過頭也是一輩子的事情,因為你把親情觀變成了情感虐待,情感虐待也是一種暴力,所以要有“三忌”:忌恐嚇、冷落孩子,忌對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忌夸張言辭影響孩子的心靈。 2009年11月14日,第二屆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在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隆重舉行,搜狐教育頻道圖文直播論壇盛況。在論壇上,我以“ 花最少的功夫培養最優秀的孩子”為題做了一個演講,我將演講稿全文刊載如下: 各位專家,各位代表: 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花最少的功夫培養最優秀的孩子》,為什么講這個題目呢?我在這些年與家長的交流的時候,得到一些信息,家長說我們都忙啊,你們專家講那么多東西,我哪里做得到啊。我想是啊,我們研究這么多,分得那么細,談了那么多用來幫助家長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使沒有一個是錯的,要做起來,家長有時間嗎!家長能不能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功夫輕輕松松的把孩子培養好呢?我想捷徑是有的。當今中國,養育子女已經成為父母最重要也是最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抽樣調查表明,十個家長中有八個家長為孩子而活,而且活的很艱難,不僅做家長艱難,做孩子也艱難,很多家長還推波助“難”。難在哪里?就親子教養而言,這些年出現了十個經典家教難題:如何提高學習成績、如何學會親子溝通、如何克服家教通病、如何指導特長培育、如何建設溫馨環境、如何學會上網沖浪、如何學會親子關愛、如何干預成長缺陷、如何促進全腦學習、如何開發多元智能。 由此可見,親子教養難是無法回避的。由于親子教養難,為了孩子,大家都活得很累。為什么現在的親子教養這么難這么累?有客觀原因,也有人為因素,所以我前面用了“推波助難”。正因為如此,我呼吁輕輕松松教孩子。為了能夠幫助家長輕輕松松教孩子,我在**“家庭教育中國行”大型公益講座中,前一段重點講 1.要通過學習過程提升學業素質,不要用分數教育替代能力培育。 2.要學會親子溝通,不要讓孩子的親情感從父母身邊流失。 3.要為孩子創造溫馨的家庭環境,不要忽視孩子的情感依賴與情感歸屬。 4.要重視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不要忽視群育和孩子的玩伴教育。 5.要克服中國式家教的兩大通病,不要讓孩子的自尊、自信從家庭喪失。 6.要幫助孩子克服成長煩惱,不要讓親情關愛變成情感虐待。 7.要從小關注孩子的心智開發,不要用學業教育荒廢孩子的天賦培育。 8.要承擔孩子健康成長主要責任,不要用學校教育替代生活與閱歷教育。 9.要積極推進孩子的全腦學習,不要忽視孩子的多元智能培育。 10.要積極和孩子一起上網沖浪,不要輕易說孩子有網癮。 經過近幾年研究,我有了這樣一個思路:抓大放小、克服圈養;快樂成長、解放家長。我講十要十不要,目的是想幫助家長抓大放小,把精力集中在孩子教養的兩個重要方面下功夫,或者說,家長只需做兩件事:一件事是教孩子“會學習”,取得好成績;第二件事是教孩子“負責任”,懂事,知情達理、會做人。這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兩大支撐要素。怎樣做好這兩件事呢?我琢磨出兩個辦法:1.把學習的良好習慣落實在學習過程中; 2.把做人的良好習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抓過程,做人抓生活。 我的親子教養思考中,腦海深處有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理想三力態模式。三力態分析模式是將數學模態引進人文科學研究的結果。我把它引入孩子健康成長分析。應用三力態分析模式,我認為,孩子健康成長主要是依靠三大力量支撐成長過程,即身心健康、會學習、明事理。以上三力態的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的保證,是衡量親子教養是否處于優化狀態的標尺。最佳的教養狀態是三力態大體相等的理想模態,相當于數學中一定周長條件下等邊三角形面積最大、結構最穩的公理,在親子教養中表現為:底邊為身心健康,起支撐作用的兩邊為會學習、明事理。 那么如何輕輕松松引導孩子會學習、成績好,明事理、會做人,促進孩子身心健康呢?換句話說,如何花最少的功夫培養最優秀的孩子呢?以下圍繞“十個忠告” 介紹我的最新講座思路。 1.把良好學習習慣落實在學習過程中; 2.給孩子一個溫馨快樂的家庭成長環境… 一、把良好學習習慣落實在學習過程中 有家長問我:怎樣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為什么一些學習好的孩子成績也不穩定?后進的孩子也能提高學習成績嗎?有些孩子怕考試,怎樣培養孩子的考試能力?強調素質教育就不要提高學習成績嗎?… 我們說,家長難,家長累,難在哪里,累在哪里啊?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和考試成績。這是不能回避的家教難題,我們報告人應該幫助家長答疑解難。 我的回答是:素質教育和提高學習和考試成績不是對立的,教育是讓孩子充滿希望的過程,要通過學習過程提升學業成績,不要用結果或分數教育替代素質培育,要努力讓學習成為孩子的快樂和享受,綜合教育家的經典研究,有效辦法是幫助孩子把良好學習習慣落實在學習過程之中。 什么是過程教育? 就上學讀書而言,過程教育是把作業和考試等當作學習環節的教育,過程教育注重學習心態、學習內容、學習方法,應用能力四個重要方面。結果教育是分數教育,是非持續性教育,過程教育是素質教育,是永久性教育。知識是積累起來的,思想是體驗出來的,能力是實踐出來的。 那么如何抓好過程教育,提高學習成績?重點是良好學習習慣的四個落實:⑴把良好學習習慣落實在把握課程學習的特點上;⑵把良好學習習慣落實在學習環節中;⑶把良好學習習慣落實在問題意識和思維習慣的培養過程中;⑷把良好學習習慣落實在學業素質培養上。 1.把良好學習習慣落實在把握課程學習的特點上 有關專家介紹,中小學生讀書,要牢牢把握所學課程的特點,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葉圣陶先生曾語重心長地說:“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虧,想改也不容易了。” 孩子學習要養成的重要習慣是追求的習慣,而且要體現在各門課程的不同追求,如學數學追求“=”,學物理追求平衡,學化學追求轉移,而學語文是讀書、思考與交流的過程,重在追求語言能力培育。 以中小學生數學和語文學習為例。學數學要養成三種良好學習習慣: ⑴學習數學要養成追求“=”的習慣。專家告訴我們,數學是一門精致、典雅、高貴的課程,數學題目主要以求數為目的,數學的核心是追求“=”。 在這個“求”的過程中,最根本的特點就是體現相等,就是追求“=”的過程。如果對題目中所需要的“=”認識不夠準確的話,在算式、代數式、方程等的設計上就永遠不可能正確。因此,追求“=”的習慣是學數學的核心要求。 ⑵孩子要養成重過程的做題習慣。解題是一個過程。例如3+4=7,這個式子里面包含數量符號3、4和7;運算符號“+”;邏輯符號“=”。由此可以看出,對于任何一道題目,只要用數量符號、運算符號和邏輯符號能夠正確地表達,就可以求出你所需要的結果。所以,一道數學題目出來以后,就是一個通過對已知條件進行分析,并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的過程(方法)。 ⑶學數學要養成講規范的習慣。規范是學數學的根本,很多學生在演繹過程中存在不規范表達、缺乏數學素養的現象,這種現象說明學生可能存在概念不理解、邏輯關系不連貫、運算疏忽、書寫大意的問題,這也為解題的思路和最終結果的得出造成障礙。所以,做數學題目一定要講究規范。 歸結起來,學數學的過程就是通過規范的數學語言表達對“=”的追求。因此我們要提請家教注意,家長檢查孩子的作業時,結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看孩子是否重過程、講規范,是否通過規范的數學語言表達對“=”的追求。 再說學習語文,學語文要養成說和寫的良好習慣: 語文的學習是由于文化的需要,從根本上講,不要把語文的學習等同外語的學習,對大多數人來講,外語的學習只是因為工具性語言的需要。著名作家高士其說的好:“學習外語并不難,學習外語就象交朋友一樣,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見面,朋友之間就親密無間了。” 雖然語文的學習是由于文化的需要,但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學語文的核心是學會說、學會寫,學會語言表達和文化交流。正因為如此,中小學生學語文,重要的是要養成說和寫的良好習慣。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重點是語言表達能力訓練。語言能力是多元智能之一。語文學習方法應該是多讀點書、多寫文章、多背詩詞、多和同學聊天或討論,說話的時候盡量多用出彩地語言來表達。書讀多了,文章寫多了,與人交流多了,語言表達和寫作文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特別強調的是,中小學生語言學習的重點是表達,表達的重點是寫作,寫作能力影響考試成績,因為考試與寫作能力直接相關,甚至有人說“好成績是寫出來的”。因此要引導孩子多寫。 2.把良好學習習慣落實在學習環節中:如前所述,行為養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能否把孩子最終培養成才,起決定作用的是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良好習慣。 孩子大事做不來,小事要趕快做,要從做小事入手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學業素質的培養也要從學習小節開始,例如:學習的五個環節(預習、上課、作業、復習、考試)一個不能少。 家長要引導孩子在預習和復習環節上多下功夫。調查顯示,孩子的學習環節 “ 5 缺 2 ” 。雖然90%以上的孩子曾都有過預習、復習的行為,但能夠堅持下來的卻不到一半。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一般人在學習了13個無意義的音節后,經過1小時后能保持44.2%,經過24小時能保持33.7%,經過48小時后保持27.8%,6天后還記得住25.4%,31天后還記得住21.1%。因此即使上課聽懂了,如果不重視復習這個環節,到了考試的時候可能也就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在報告中強調:家長要引導孩子在預習和復習兩個環節上多下功夫。 3.把良好學習習慣落實在問題意識和思維習慣的培養過程中, 建議養成孩子在生活過程中學習與思考的習慣:例如小學生作文“花”的寫作,可以通過花園看花的過程進行操作,數學學習可以通過購物編寫應用題等等。 建議培養孩子在學習與生活中提問和思考的習慣:家長要引導孩子在生活中發現問題,預習時準備問題,上課時提出問題,做作業時設置問題,培養問題意識。孩子具有天生的問題意識,孩子的天性就是探索。例如多數孩子都曾問“我從哪里來”,“我為什么有爸爸”等,但孩子的問題意識從小就被家長壓抑了、磨滅了。 建議家長幫助孩子玩轉題型題目,培養解題能力:讀書要做作業,但作業不在多,而在通過作業培養對題型題目的操作能力和解題能力。案例1:鳥的問答;案例2:玻璃杯的文章;案例3:三個孩子的年齡。 4.把良好學習習慣落實在學業素質培養上 孩子的學業素質主要是如下五個方面:認知興趣濃厚,求知欲旺盛;思維敏捷,有獨創性;感知敏銳,觀察力強;注意力集中,記憶力較強;進取心強,自信、有堅持性。 如何把良好學習習慣落實在學業素質培養上? ⑴克服學習障礙,提高學習成績;⑵克服注意力障礙,培養學習能力;⑶矯正學業不良,提高綜合素質。 提三條建議:⑴磨煉兩種承受力:第一,身體承受能力;第二,心理承受能力。⑵強化三種學習能力:聽講與閱讀的接受能力;語言和操作的表達能力;學習的自我管理組織能力。⑶培養游戲精神:活力、規則、創新。 二、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 家長問:為什么有的孩子提出100個不回家理由?為什么那么多孩子不愿意和家長溝通?為什么一些孩子厭學、上網吧甚至網絡成癮?為什么少數孩子會有不良嗜好甚至行為越軌? 調查顯示,名列前茅的理由是:父母親吵架、鬧離婚、打麻將、整天上網聊天,玩游戲或看電視,要么對孩子不聞不問,要么開口就是教訓或者問成績排名。一些家長不尊重、不了解、不信任自己的孩子… 我的回答:要克服家教通病,學會親子溝通,不要讓孩子的親情感從父母身邊流失。孩子需要一個溫馨的家,要讓孩子在溫馨的環境中,自我覺悟,通曉事理。在這些方面,家長只需要做好三件事: 1.克服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兩大通病 有專家認為,過分溺愛和過分嚴厲已經成為中國式家教的兩大通病。家庭養育風格影響孩子一生! 為什么一些孩子厭學、上網吧甚至網絡成癮?為什么少數孩子會有不良嗜好甚至行為越軌?所有這一切,都與家庭環境養育相關。“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這些“家教秘訣”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很常見。 孩子是環境的結晶,而且首先是家庭環境的結晶。多蒙茜·洛·諾爾特的一段話應該讓我們警醒和思考: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斗;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憐憫之中,他就學會了自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學會了耐心;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承認之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目標;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學會了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影響孩子健康成長有五大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區環境、大眾傳媒和友群環境,其中家庭環境舉足輕重 … 有七類家庭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①父母個人修養與誠信缺失的家庭,②夫妻之間不善于溝通的家庭,③父母是“網絡盲”的家庭,④家庭成員情感缺位的家庭,⑤家教缺失和教養風格不良的家庭,⑥忽視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家庭,⑦忽視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 家長要克服中國式家教的兩大通病,溫馨養育,做孩子的保護神。做爸爸媽媽首先要給孩子安全感。然而,中國式家教有兩大通病:過分溺愛和過分嚴厲;前者包辦多,后者體罰重。在有些地方,近八成家長和老師主張體罰孩子,甚至“電擊”。其實,對孩子干涉越多,親子關系越緊張,孩子越沒有安全感;為孩子包辦越多,孩子的惰性越強,越沒有上進心;包辦是強加于孩子的“心靈暴力”行為。過分嚴厲和溺愛會造成孩子的失當行為和永久的傷痛。 孩子需要溫馨養育,孩子渴望擁有溫馨快樂的童年,因而,家長別把親子關愛變成情感虐待。有些家長把孩子送去戒網癮受虐待,不是家長沒愛心,而是他們太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為什么女兒居然在日記本上罵媽媽豬狗不如?為什么武漢的孩子在楚才作文中會妖魔化媽媽?孩子們說他們被媽媽逼著趕場培優、參加奧賽、練琴學畫,做著永遠也做不完的練習題。在這些孩子的筆下,媽媽是“會計師”,計算好了他們的每一分鐘;媽媽是“變色龍”,考了滿分她睡著了都會笑醒,考差了就會大發雷霆;媽媽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總被她準確地堵回來;媽媽是“河東獅吼”,看一會兒電視她都會發作…這是情感虐待的結果,屬于“心罰”。家長要注意心罰三忌,營造溫馨。心罰三忌是忌恐嚇、冷落孩子,忌對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忌夸張言辭影響孩子的心靈。在有些媽媽看來,她們這樣做是因為愛,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孩子們并不領情:有一個孩子寫道:“媽媽,你在我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尚,我不愿意因為你的這些行為而討厭你,害怕你,但我渴望擁有溫馨快樂的童年”。我們應該提請家長注意,高人指點我們:過高期望會帶給孩子無望,過度保護會帶給孩子無能,過分溺愛會帶給孩子無情,過多干涉會帶給孩子無奈,過多指責會帶給孩子無措。不要讓孩子的親情感從父母身邊流失。 對孩子親情感的最大影響來自權益侵害,而對孩子權益的最大侵害來自家庭養育。主要表現是:以關心為由,侵犯孩子隱私權;以成績為由,侵犯孩子休息權;以前途為由,侵犯孩子選擇權;以工作為由,侵犯孩子生長權;以調教為由,侵犯孩子人身權等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主要有家長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等。其中,家長保護是最主要的一環,卻也是最薄弱的一環。令人深思的是,因網癮被電擊、被打死的孩子全部是家長親自送進輔導班的,而且還是花大價錢送進去的。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在很多情況下,卻成了孩子基本權益的最大侵害者。 2.學會親子溝通,預防情感真空 如何學會親子溝通?首先,家長不要忽視代溝問題:調查信息,80%的家庭有溝通問題,有些孩子偶爾有殺父母的念頭。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思維、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 其次,家長要了解親子溝通的要素與權重:即0.15的話語+0.35的角色關系+0.50的活動參與。0.15 的話語:父母要學會和孩子說話。怎樣說才會聽,怎樣聽才會說?學會傾聽,讓孩子多說話;選擇恰當的談話時機,學會沉默和鼓勵;允許孩子發脾氣;學會和孩子討論學習和生活話題,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有沖突也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輕易說孩子不聽話…父母要民主而不要霸道,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成長空間。專家建議父母說話掌握六種正確的語氣:即信任的語氣、尊重的語氣、商量的語氣、贊賞的語氣、鼓勵的語氣、慈愛的語氣。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商量是尊重的重要表現。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家長要重視言語的力量,它有核能效應。父母與孩子說話的語氣,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自尊、自信產生深刻的影響,能給孩子無與倫比的力量。 0.35 的角色關系:怎樣定位家長與孩子的角色關系? 一是信任、理解、尊重、寬容…,二是引導、影響、交流、熏染…。 相信孩子的智力 、相信孩子的能力 、相信孩子的品行 ;尊重孩子的意愿 、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孩子的隱私 ;做一個好的引導員是家長在孩子成長道路上最需要履行的崗位職責:包括生活、交往、娛玩、學習…。 0.50 的活動參與:要共生共享不要獨身獨享,孩子不能圈養。 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家庭共生、閑暇娛樂、學習過程--生活與學習中的細節影響孩子的親情流失(如只學習不參與家庭共生活動)。父母要創造機會和孩子玩--娛玩的功能個案:培養親情;玩出神勇和自信;唱歌跳舞開發智能,例如玩音樂,音樂是聽力游戲,玩音樂培養辨音能力,辨音能力促進英語學習,進而促進語言能力培養,促進語文學習…。 3.共生共享,不要圈養 家長問:為什么現在的孩子教育這么難?客觀分析,一方面,少子化和小家庭生活方式改變了家庭教育結構和教養方式;另一方面,社會發展了,成長環境和培養目標改變了,獨生獨享和孩子圈養加大了孩子的教養難度。獨生子女具有天然成長缺陷;忽視成長缺陷,可能造成獨生子女人格不成熟、學習障礙、錯過某些智能特別是社會性智能發展關鍵期。 建議家長重視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問題,不要忽視孩子的群育和玩伴教育。獨身子女的成長缺陷:獨生獨享;群育缺失(在家無兄妹、在校重學習、節假日重培優、缺少玩伴);環境孤獨(居住高樓深院、小家庭生活方式、朋友圈狹小、兒童娛樂少);教養過度(溺愛過度、教育過度、壓力過度)。 忽視獨身子女成長缺陷,孩子的人格不成熟,突出表現是:愛心與責任感缺失,個性乖張(性情執拗怪僻),不合群,融入社會能力和行為能力低下。忽視獨身子女成長缺陷,學習障礙嚴重,按照課業可分為閱讀障礙、數學障礙、書寫障礙;按照心理能力發展可分為語言能力障礙、知覺障礙和注意力障礙等。智慧是遺傳加經驗的結晶。 要讓玩伴和生活閱歷為大腦打開“神經窗戶”:據最近幾年的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兒童大腦發育過程中有多個特定的“敏感階段”,分別有利于運動、視物、音樂、語言、情感等能力的學習。科學家稱之為為大腦打開“神經窗戶”。在“窗戶”打開期間,大腦各部分能迅速建立超“信息高速公路”,成年后畢生受用。“窗戶”關閉后,某些方面的學習能力會顯著下降,甚至完全喪失。如學習視覺的“神經窗戶”開啟于出生后期4個月到8個月間,運動“窗戶”的開啟自懷孕7個月至4周歲,“情感窗戶”的開啟自出生后6個月至青春期止,音樂和邏輯自3歲至10歲,語言學習能力則在4歲左右最佳。 我的建言:貓是抓老鼠的,寵物貓不抓老鼠,為什么?因為他被養成了寵物。孩子是應該健康成長的,現在不少孩子成長不健康,為什么?他們在圈養中被逼成了學習機器。我經常聽到一些家長對小孩說這樣的話:“要像劉亦婷姐姐那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學錯榜樣的代價也是無窮的。很多家長讀過《哈佛女孩劉亦婷》,也聽過她媽媽的報告,可是,有幾個爸爸媽媽把孩子培養成了劉亦婷呢? 由于孩子的成長環境和成長過程各不相同,決定了家長對孩子的培養各有千秋。一個孩子一臺戲,孩子要回歸生活,按個性培養。適合自己孩子成長的教養是優秀教養,適合自己孩子健康成長教養的家長才是最好的家長。
“親子教養的十要十不要”(親子教養的十個忠告):
1.建議家長和孩子共同寫博客,
通過寫博客提高寫作興趣與寫作能力很有效果。
包括豐富學習生活,玩轉題型題目,培養孩子提問題的習慣和培養問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