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書友,今天來科普一下我的偶像伊隆·馬斯克。有點長,但絕對值得仔細看。
寫伊隆·馬斯克的書有好幾本。
傳記最重要是“真實”,所謂真實,就是用的是第一手材料,也就是真人對話,真實發生過的事情,來自不同角度的朋友、同事、對手的評價。而任何人為構建,猜想、揣測都會有失客觀公允。
早年與喬布斯和比爾·蓋茲合作過的投資家史蒂夫·尤爾韋松說:
在沒有英雄的年代,伊隆就是英雄。他的勝利,是意志的勝利。馬斯克和喬布斯一樣,眼里容不得三四流貨色。不過我想說,他比喬布斯要溫和些,比蓋茨也要優雅些。
這個評價頗高。
不過如果我們了解伊隆·馬斯克曾經經歷過些什么,又創造了什么,這個評價就不算什么了。再過二十年,我們再來看這個評價,會覺得這個評價或許可能...太膚淺了。
我們先來看看他在南加州大學為畢業生做演講時的發言,很簡單,但也很真實。
伊隆.馬斯克1971年出生在南非,今年44歲,身高186cm,身價84億美元。他憑借個人資本,創造了三家傳奇公司:電動車公司特斯拉Telsa、火箭公司SpaceX、太陽能電池工廠Solar City。他用10年時間,研發了三款汽車:Roadster, Model S, Model X, 第一次將汽車能源電驅動車量產化,改變了汽車產業;他同樣用10年時間,成功研發和發射了3型火箭:獵鷹1號,獵鷹9號,獵鷹重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掌握航天器發射和回收技術的國家和個人(另外三個是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他曾經用貝寶(Paypal)定義了互聯網金融,也正在用SolarCity 改變世界光伏產業格局。
電動車公司特斯拉
火箭公司SpaceX
太陽能電池工廠SolarCity
馬斯克的父親埃羅爾是南非的一名工程師,經營著一家建筑工程企業,承接政府和商業項目;母親梅伊是加拿大人,生長在南非,是一位模特和咨詢公司的老板。馬斯克10歲時,父母離婚。他先是跟著母親回到加拿大,后又主動要求去南非和父親生活。
父親埃羅爾.馬斯克
母親梅伊.馬斯克
馬斯克從小就對真相和閱讀很著迷,而且表現出超強的學習能力。10歲那年,馬斯克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臺電腦,他自學編程并參加IBM的測試,發現自己極具編程天賦。兩年后,他設計出一個電子游戲軟件——《爆炸星球》,并成功地把這個小游戲賣了500美元。后來,父親利用一次業務機會,帶馬斯克去了美國。美國給馬斯克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借助母親的加拿大籍身份,先借道到了加拿大。他先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后大學讀了兩年書,之后拿到美國常青藤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獎學金,入讀該校著名的沃頓商學院,先后攻讀經濟和物理兩個專業。從賓大畢業后,又被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學錄取,這一次他原打算攻讀高能物理研究生。不過,馬斯克僅僅讀了兩天就退學了。
硅谷小試身手
“在大學末期,我就認為互聯網即將徹底地改變人類,顛覆整個世界以及人類的認知方式,互聯網的普及堪比人類進化出神經系統。這個趨勢在1994年就已經很清楚了。”
大學畢業之后,馬斯克和剛剛從加拿大皇后大學商科畢業的弟弟金巴爾合作,很快注冊了一個名為Zip2的公司,主要做媒體電子業務。當時馬斯克僅有2000美元,和唯一的一臺電腦。白天,這臺電腦用于服務器運行網頁;晚上,則用于編程。6個月后,Zip2網站終于有了雛形。隨后,馬斯克又升級了網站功能。1999年,康柏公司用3.07億美元現金和3400萬股票收購了Zip2,而手握Zip2公司7%股票的馬斯克收獲了人生第一桶金——2100萬美元。而這一年,馬斯克30歲還不到。
青澀的馬斯克
踏足互聯網金融
“傳統支付模式已經無法撐起互聯網購物日益增長的速度和不斷膨大的規模,傳統金融改革勢在必行。”
一躍成為千萬富翁的馬斯克并沒有停止下來。他馬不停蹄地創立了X.com公司,推出“網上
銀行”這一全新概念,通過在線金融和郵件支付,向消費者和公司提供理財和投資服務。2000年3月,另一家在線金融公司Confinity與馬斯克創立的X.com合并,業務開始火箭式攀升。僅僅半年之后,2000年10月,馬斯克提出戰略調整,希望將X.com變為一家純粹提供全球支付功能的公司,而不再提供廣泛的理財及相關服務。馬斯克在澳大利亞度假期間被排擠出局,董事會解聘了他,而X.com公司也更名為貝寶(paypal )。馬斯克雖然離開了公司管理層,但仍手握公司大量股票。2002年2月,貝寶成功上市,成為911事件后第一起大型IPO,市值約為12 億美元。
進軍電動車市場
“在我們看到所有路上的車都是用電驅動之前.我們不會停止努力。”
2003年7月1日,硅谷工程師、創業家馬丁·艾伯哈德與長期商業伙伴馬克·彭寧合伙成立特斯拉汽車公司,并一邊尋求機會。手握大筆閑錢的馬斯克當即決定向特斯拉投資630萬美元,但條件是出任公司董事長、擁有所有事務的最終決定權。隨后幾年,盡管公司人數一路由20人增至150人,規模不斷擴大,但特斯拉首款車型Roadster的研發工作卻遭遇了大麻煩。CEO馬丁·艾伯哈德的意見是將電池組裝在一輛改裝后的艾麗絲汽車底盤上,其余部分保持不變,以便盡快讓Roadster面世。而馬斯克堅持,與其毫無特色地改裝,不如全面改進以給客戶留下深刻印象。成本不斷增加,開發周期不斷拉長,艾伯哈德與馬斯克之間的裂痕終于爆發,達到無可修復的地步。時任CEO艾伯哈德被董事會趕下了臺,新CEO上臺之后,特斯拉高層經歷了一陣動蕩期。最壞的時候,特斯拉在6個月換掉了11個副總裁,換掉過3個CEO。
2008年10月,第一批特斯拉Roadster下線并開始交付。但是由于成本嚴重超過預算,馬斯克不得不將售價提升至11萬美元。這一舉動引來交付預訂金的客戶們極大不滿,不過即使是價格提到11萬美元,特斯拉依舊要面臨賠錢賣車的窘境。當時為了維持現金流,馬斯克甚至把自己僅存的6000萬美元都投了進去,用于生產和工程的流動資金。特斯拉挺過了最艱難的時刻,2010年6月29日,特斯拉成功完成IPO,凈募集資金約1.84 億美元。第二款Model S大獲成功,特斯拉電動汽車賣到了30多個國家,僅在2013年全年,Model S車的銷售總量超過了22000輛。
向星際出發
“45億年以來,這是人類生命首次有可能離開地球的束縛。因此當窗口打開時,我們應當采取聰明的做法,而不是期待窗口會長時間打開。”
馬斯克夢想遠大。他認為在地球最后的宿命就是自我毀滅。而在天災和自我毀滅(如核戰)的威脅產生之前,移民其他星球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唯一方法,但是,成本和技術限制是人類星際航行的真正障礙。他的目標是將發射費用降低到當時商業航天發射市場的十分之一,并計劃研制超巨型火箭用于“火星移民”。
對馬斯克來說,想和做是一體的。在想到的一瞬間,他就已經在做了。他直接打電話給美國航天顧問吉姆·坎特雷爾,并獲得了許可。火星計劃正在展開,技術挑戰和著陸器成本都不算什么,真正的困難是運載火箭的發射成本——當時最便宜的美國運載火箭也要價6500萬美元。于是馬斯克在全球火箭市場內尋找合適的替代品。不久,他得到消息,俄羅斯有一種用洲際導彈改制的火箭,單枚僅要價700萬美元。他專程去了四次俄羅斯,并商定準備購買三枚火箭。 最后關頭,俄羅斯商人卻反悔加價,怒氣沖沖的馬斯克回到美國,準備自己“造火箭”。他的這種想法并非一時興起,他發現,大型航天企業不愿冒險嘗試新技術、傾向外包一切以增加利潤的種種做法,令火箭成本層層疊高。更重要的是,火箭技術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再無重大改進。馬斯克決定改變這個產業格局。
2002年1月,馬斯克在里約熱內盧的沙灘上度假,他開始研讀一本書,書名叫《火箭推進基本原理》。他是物理系畢業的,但從來都不是什么火箭科學家,但他最終讀遍了坎特雷爾的大學教材,列出了造火箭的計劃進度表。
在2006年,馬斯克一口氣拿出自己出售Paypal股票獲得的幾乎所有的錢,全部投資給了SpaceX。而有意扶持SpaceX的NASA在馬斯克第一次試射火箭之前,就與他簽訂了協議。SpaceX新研制的第一枚獵鷹1號火箭是一個小個子,直徑不足兩米,采用性能很高的發動機,兩級入軌火箭,只有一次級間分離,還試用了一種以前極少用于運載火箭的控制系統,相關評估公司估計發射失敗率的估計為2.8%——這是美國歷史上失敗率最低的發射。所有人都在等待成功的第一次發射。
然而,第一次發射卻失敗了,火箭點火升空不到一分鐘,就因燃料管破裂而發射失敗,發動機起火,火箭下墜,一切都燒毀了。
2007年3月,獵鷹1號再次試射又遭失敗。飛行數據顯示,火箭發射過程中出現了13次異常情況。
2008年8月,獵鷹1號第三次試射。升空僅兩分鐘后,火箭開始震顫,發出異常聲音,未能按計劃實現級間分離,最終與地面失去聯系。
三次試射失敗后,SpaceX公司幾近山窮水盡,既沒有錢也沒有可靠的火箭,團隊所有人都感到絕望。
但是馬斯克站起來說:“我永不放棄!”他說,“公司最近剛剛得到一筆數額龐大的投資”, (另外一位Paypal創始人,Founder's Fund的所有者Peter Thiel在2008年火箭發射之際為SpaceX注入了2000萬美元,幫助其度過難關),我們將繼續進行第四次發射,第五次發射也在籌備,制造第六枚獵鷹1號的計劃也已獲批。”
第四次發射成功了。在SpaceX 公司發射技術不斷成熟后,歐洲以及加拿大、阿根廷、以色列等國家的商業發射合同紛至沓來。
他談創業:
“我想這也是給那些創業者的一個建議吧,一般從小規模開始做,逐漸完善自己,逐步進展,這樣客戶會給你越來越多的信心,你積累越來越多,積小勝為大勝.慢慢積累你的成功,這樣你就逐漸成長起來,拿到的合同越來越多,金額越來越大。”
他談工作源動力:
“我一直存在一種危機感,很想找出生命的意義和萬物存在的目的。所以,我決定攻讀物理和商業。因為要達成這樣遠大的目標,就必須了解宇宙如何運行、經濟如何運作。”
他談創新:
“如果凡事順利成功,那很可能表示創新不足。”
他談跨界:
“首先得承認,當我進入每個領域,要想明白一些事情并不容易。但我慢慢發現,不同領域有共通點,有時,兩個看上去無法相通的領域,恰恰享有同一個框架。”
成功不只是你看到的這些,如果你覺得疑惑,覺得為何他可以如此成功,你其實是對的。很多事情看起來很難,但實際上比看起來更難。
個人天賦才華,
對未來趨勢的敏銳觸覺及把握,
強悍的商業運營能力,
對優秀人才的延攬,
與政府層面的利益性合作,
乃至強大的個人意志力、精力、耐力,
都是他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混沌理論說,
個體不被整體改變必須符合兩個條件:
第一,自身足夠強大;
第二,堅持得足夠久。
這就是部分的....馬斯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