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復習綱要
地球與地球儀
1、
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3、
地球的自轉:即繞地軸不停地旋轉。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是逆時針旋轉,從南極上空看是順時針旋轉);自轉周期是24小時,即1天;自轉產生的現象是晝夜的交替。
4、
地球的公轉:即繞太陽不停地旋轉。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周期是1年。公轉產生的現象:①由于地球公轉時地軸與公轉軌道成66.5o夾角,使得在一年內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有規律的移動。②使得地表各個地方的晝夜長短發生變化(除赤道外,赤道上任何時候都是晝夜等長),而在南北極圈內的地區則出現極晝、極夜現象。③使得極圈與回歸線之間出現四季變化。④五帶的劃分(依據各緯度地區獲得熱量多少的不同)
名稱 | 緯度范圍 | 特 |
北寒帶 | 66.5oN~90oN | 有極晝、極夜現象,終年寒冷 |
北溫帶 | 23.5oN~66.5oN | 無太陽直射,無極晝、極夜, 四季分明 |
熱帶 | 23.5oN~23.5oS | 有太陽直射,終年炎熱 |
南溫帶 | 23.5oS~66.5oS | 無太陽直射,無極晝、極夜, 四季分明 |
南寒帶 | 66.5oS~90oS | 有極晝、極夜現象,終年寒冷 |
5、
緯線與緯度:在地球儀上,順東西方向所畫的圓圈叫緯線,其中與南北兩極距離相等,最長的一條緯線叫赤道。緯線的形狀是圓(兩極為點);指示東西方向;與赤道距離相等的兩條緯線長度相等;緯度共180o,以赤道為0o,分南緯(S)、北緯(N),各90o。面對赤道:上北緯,下南緯。
6、
經線與經度: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點并垂直于緯線的弧線叫經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經線長度相等;形狀為半圓。經度共360o,以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為0o經線(即本初子午線),分東經(E)、西經(W),各180o。面對0o經線:左西經,右東經。
7、
低、中、高緯度地區的劃分:0o至30o為低緯度地區;30o至60o為中緯度地區;60o至90o為高緯度地區。(注意:不分南北緯)
8、
半球的劃分:①以赤道為界線,可分為南、北半球;面對赤道,上北半球、下南半球。②以20oW和160oE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為界線,可分成東、西半球;面對20oW,左西半球,右東半球。
地圖
1、運用地圖辨別方向:①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②有指向標的地圖,根據指向標來確定方向,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③有經緯網的地圖,根據經緯網來確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比例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注意單位統一)
圖上距離=比例尺*實地距離
實地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比例尺用分數表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圖幅相同的地圖,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
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式:文字式、線段式、數字式
3、海拔與相對高度:海拔是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相對高度是地面點與點的海拔高度差。
4、等高線地形圖:①等高線的分布疏密可以表示地表起伏的大小,等高線越稀疏,起伏越小,坡度越小;等高線越密集,起伏越大,坡度越大。
②判斷地形部位名稱:
山頂:用“▲”表示
山脊:等高線從高向低處凸出(高低脊)
山谷:等高線從低向高處凸出(低高谷)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此處無等高線
陡崖: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5、五種基本地形類型:①山地:海拔多在500米以上,起伏大,坡度大,溝谷深。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中,山地的顏色較深,如山脈多為條帶狀的黃顏色或更深的顏色。②丘陵:海拔較低,起伏大小不及山地。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中,丘陵區多為黃綠相間分布的地區。③平原:海拔低,一般不超過200米,地面起伏小。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中,平原多為大面積的綠顏色。④高原:海拔較高,邊緣陡峻,內部平坦。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高原多為大面積的黃顏色或更深的顏色。⑤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海洋與陸地
1、
海陸分布:①海洋與陸地的面積比例:三分陸地,七分海洋。②海陸分布特點:無論是東西半球,還是南北半球,都是以海洋為主;相比之下,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和北半球。
2、
大洲和大洋:面積較大的陸地叫大陸,小的叫島嶼;大陸伸入海洋的部分叫半島;大陸及其附近的島嶼合稱大洲。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海是海洋的大陸邊緣部分;海峽是溝通海與海的狹窄水道。
3、
七大洲和四大洋:大洲按面積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記憶方法: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大洋按面積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
4、
大洲大洋的半球位置: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在東半球,而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主要在北半球,而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主要在南半球。太平洋和大西洋都是跨南北半球;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北冰洋在北半球。
5、
大洲分界線:①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②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③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④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6、
海陸變遷:①證據:喜馬拉雅山地區發現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臺灣海峽海底發現森林遺跡;②解釋的理論:板塊構造學說:它認為地球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全部是海洋)、南極洲板塊;板塊的內部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較活躍。③表現:出現高大的山系,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都是由于板塊與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形成的;出現地震、火山帶,即地中?!柴R拉雅山脈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火山帶。
世界氣候
1、
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的大氣狀況,如陰晴、風雨、冷熱,它是時刻在變化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大氣狀況,它的變化一般不大。
2、
常用天氣符號的識別:詳見第一冊地圖冊P21
3、
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①氣溫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逐漸降低。②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比海洋高,冬季陸地氣溫比海洋低。③在山地地區,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oC。
4、
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①赤道地區降水多。②兩極地區降水少。③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降水少,大陸東岸降水多。④中緯度地區的內陸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世界的居民
1、
世界人口的增長:①衡量指標:人口自然增長率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長率越大,人口增長速度越快。②增長速度: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人口增長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增長較快。各大洲中,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
2、
世界人口的分布:①衡量指標: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某地區的人口數/該地區的面積
人口密度越大,人口分布越稠密。②人口分布: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東部的人口最為稠密,這些地區集中了世界人口總數的70%。以上地區都屬于中低緯、近海、溫暖濕潤的平原地區,是人類歷史上農業發展最早的地區,隨著工業、交通、城市的不斷發展,逐漸成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而在嚴寒的苔原、冰原帶,廣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帶、未開發的熱帶雨林帶,干旱的沙漠地區,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人口則很稀少。
3、
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人和環境時刻都在發生著密切的聯系。人口數量增長過快過多,為滿足生存需要,就會濫伐森林、濫墾草原來擴大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環境問題。另外,由于人口增長超過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食品及其他生活用品供不應求,甚至嚴重短缺,醫療衛生、教育、交通、住房、就業等方面也難以改善。人口增長過慢或人口負增長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如: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員不足等等。
4、
世界三大人種的分布:①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另外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也是黃色人種。②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以及大洋洲。③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大洋洲和美國境內。
5、
世界語言的分布:①漢語: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我國大多數人和海外華人華僑的語言。②英語:發源于英國,使用最廣泛的語言。③法語:法國、比利時、瑞士、加拿大和非洲的一些國家。④俄語:俄羅斯等東歐國家。⑤西班牙語:西班牙、拉丁美洲。⑥阿拉伯語:西亞和北非。
6、
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①基督教:世界上教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②伊斯蘭教: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③佛教: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和南部。
7、
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①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對周圍地區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城市居民居住條件相對擁擠,住房多為高層。②鄉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對分散,按規模大小分為集鎮和村莊,房屋不高,外圍有農田,分布多依山傍水、沿河或公路。
8、
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早期聚落多分布在中低緯、較大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有利于農業生產,現在多向礦產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集中。
世界地區發展差異
1、
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世界各國按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劃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依靠其高技術水平,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廉價原料,制造的技術含量高的產品銷售到世界各地,獲取高額利潤。發展中國家:由于歷史上長期被侵略和剝削,導致建設資金不足,生產效率不高,社會生產相對落后。
2、
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地區分布:發達國家大多數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大洋洲,主要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除澳大利亞、新西蘭外,其他都分布在北半球;發展中國家以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國家為主,主要分布在亞洲南部和南半球。
3、
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指導叢書P36
4、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指導叢書P36、37
認識大洲
亞
洲
1、
亞洲的位置:亞洲跨熱、北溫、北寒三帶,主體在北溫帶,緯度位置大致在南緯10o至北緯80o之間。海陸位置:亞洲東面瀕臨太平洋,北面瀕臨北冰洋,南面瀕臨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2、
亞洲的地形:亞洲地形特點是:①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約950米。②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③地勢中部高,四周低。中部為高原、山地為主,平原多分布在大陸沿海地區。
3、
亞洲的氣候:①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由于亞洲面積廣大,地跨熱、溫、寒三帶,而且地形復雜多樣,所以除溫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②大陸性特征顯著。亞洲因地域遼闊,南北溫差大,各地距離海洋遠近不同使得降水差異大,有世界“雨極”,也有終年滴水不下的干旱地區,故大陸性特征明顯。③季風氣候顯著。亞洲地處世界最大的大陸的東部,瀕臨世界最大的海洋,海陸差異明顯,所以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有世界分布最廣的季風氣候。
4、
亞洲的河流:①大江大河眾多,如黃河、長江、湄公河(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等。②大河多發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地勢決定河流流向)。③內流區面積廣大。亞洲中西部地處內陸,為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河流水量小,最終難以入海,形成內流河。
歐
洲
1、歐洲的位置:歐洲的緯度范圍大致為北緯36o至北緯71o之間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望,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大陸部分與亞洲相連。
2、歐洲的地形:①以平原為主,地勢低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平原主要有西歐平原、波德平原(兩者以萊茵河為界)、東歐平原。山地分布在歐洲南北兩側,主要有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和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②冰川作用顯著。如挪威沿海幽深曲折的峽灣、芬蘭成千上萬的湖泊、平原上的波狀丘陵等都是冰川作用的產物。
3、歐洲的氣候:①以溫帶氣候類型為主(原因:歐洲主體位于北溫帶,無熱帶)。②海洋性特征顯著(冬暖夏涼,全年降水均勻)。原因:歐洲三面臨海,形似亞歐大陸向西凸出的“大半島”,輪廓破碎,絕大部分地區距離海洋都不遠;大部分位于40oN至60oN之間,終年盛行來自大西洋的溫暖濕潤的西風,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山脈為東西走向,且分布在南北兩側,中部為廣闊平原,有利于西風的長驅直入。③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全年降水均勻)、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分布典型。
5、
歐洲的河流:①河網稠密,水流平緩(海洋性氣候顯著,降水豐富,河流眾多;地形以平原為主,流速緩慢)②河流短?。ㄝ喞扑椋嗪2贿h)③航運價值高。
非
洲
1、非洲的位置:赤道穿過其中部,南北回歸線分別穿過其南部和北部,絕大部分位于熱帶。非洲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東北隔著紅海、蘇伊士運河與亞洲相臨。
2、非洲的地形:地形以高原為主,被稱為“高原大陸”。地勢東南高,西北低。高原有埃塞俄比亞高原(非洲屋脊)、東非高原、南非高原,赤道附近的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峰,中部的剛果盆地是世界最大的盆地,非洲東部有一條世界陸地上最長的裂谷帶——東非裂谷帶,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
3、非洲的氣候:①氣溫高,被稱為“熱帶大陸”(緯度因素)。②干旱地區廣(降水不平衡,氣溫高,蒸發量大)。③氣候類型呈南北對稱分布(由于赤道穿過其中部),以赤道附近的熱帶雨林氣候為中心,向南北兩側依次是熱帶草原氣候(分布最廣)、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
4、非洲的礦產:南非的黃金、摩洛哥的磷灰石、幾內亞的鋁土礦、尼日利亞的石油、贊比亞的銅、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金剛石。
5、非洲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非洲人口總數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是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大洲。非洲國家獨立后,經濟有所發展,但人口增長的速度超過了糧食和經濟增長的速度,所以為了維持生存,不斷地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來耕種,導致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沙漠面積擴大。
美
洲
1、美洲的范圍:包括北美洲、南美洲,兩者以巴拿馬運河為界。
2、拉丁美洲的范圍:指美國以南的美洲部分。
3、巴拿馬運河:位于美洲中部中美地峽的最窄處,全長81.3千米,它的開通大大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程。
4、美洲的地形:北美洲的地形特點:①平均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②地形分為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為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北段,主體是落基山脈;中部是廣闊的大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主體是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亞山脈。③冰川作用顯著,北美洲中北部的許多湖泊是冰川作用的產物。
南美洲的地形特點:①西部為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南段—安第斯山脈,它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②東部高原、平原相間分布。其中亞馬孫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巴西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高原。
5、美洲的氣候:北美洲的氣候:①北美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類型復雜多樣。②北美洲大部分位于北溫帶,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為主。③地形對氣候的影響顯著。北美洲西部的山脈為南北走向,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濕潤空氣進入北美洲大陸,僅能影響西部沿海地區;北美洲東西兩側高,中部低,從北冰洋南下的冷空氣和從墨西哥灣北上的暖空氣在北美大陸中部暢行無阻,即使在墨西哥灣沿海,冬季也會出現嚴寒天氣。
南美洲的氣候(濕熱的特點):①南美洲熱帶范圍廣闊,氣候類型以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和熱帶草原氣候(巴西高原)分布最廣。②地形對氣候同樣影響顯著。
6、美洲主要國家經濟發展的特點:經濟發展不平衡,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為發達國家,拉丁美洲的為發展中國家。墨西哥現已形成以石油工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巴西是南美洲工農業最發達的國家。阿根廷為重要的小麥、牛肉、羊毛等農產品出口國。南美洲的經濟雖有較大發展,但農礦產品仍是主要出口商品。
認 識 地 區
東南亞
1、
東南亞的位置、范圍、國家:①位置:位于亞洲的東南部,緯度位置大致在10oS至25oN之間,處在亞洲與大洋洲、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運輸和航空運輸的重要樞紐。②范圍:包括中南半島、馬來群島兩部分。③國家及首都:越南(河內)、老撾(萬象)(中南半島上唯一的內陸國)、柬埔寨(金邊)、泰國(曼谷)、緬甸(仰光)、馬來西亞(吉隆坡)、新加坡(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菲律賓(馬尼拉)、文萊(斯里巴加灣市)
2、
中南半島的地理特點: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地表形態;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終年高溫,降水分旱雨兩季。
3、
馬來群島的地理特點:大多數島嶼地勢崎嶇,山地為主,平原狹小且分布在沿海,河流湍急,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氣候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主,終年高溫多雨,降水類型是對流雨。
4、
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中南半島向南延伸的一個小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聯結歐洲、印度洋沿岸港口與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被日本稱為“海上生命線”。
5、
東南亞主要的河流及其對城市分布的影響:①主要河流有:紅河、湄公河(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湄南河、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等。②影響:東南亞的許多大城市都分布在河流沿岸,主要是因為河流沿岸為沖積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交通便利。
6、
東南亞著名的物產:①礦產:石油(印度尼西亞)、錫(馬來西亞)。②經濟作物: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等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天然橡膠(泰國)、棕櫚油(泰國)、椰子(菲律賓)。③糧食:稻米(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國)。
7、
東南亞是世界上海外華人的最大聚居地。
南
亞
1、南亞的地理位置和范圍:位于亞洲南部,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大部分位于北緯10o到北緯30o之間,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錫金、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八個國家和克什米爾地區。
2、南亞的三大地形區和兩大河流:①南亞的地形從北向南可分為三大地形區: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南坡;中部是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②南亞有兩條著名的河流:一條是印度河,主要流經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另一條是恒河,發源于喜馬拉雅山區,主要流經印度,下游流經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
3、南亞的氣候特點及其對農業的影響:①氣候:南亞大部分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特點是:一年可分為三季,3月至5月為熱季,6月至10月為雨季(濕熱多雨),11月至次年2月為涼季,盛行東北風,氣候涼爽宜人。②對農業的影響:每年西南季風帶來的豐沛雨水,是南亞農業生產的主要水源。由于西南季風到來的時間和強弱程度不一,因而降水的年際變化大,容易發生旱澇災害,給農業生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4、南亞主要農作物的分布:①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區、孟加拉國西部。②小麥: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區。③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部地區。④黃麻:主要分布在恒河三角洲。
西
亞
1、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西亞地處亞、非、歐三大洲的交界地帶,位于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世界最大的內陸湖)之間,溝通印度洋和大西洋,被稱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2、西亞的農牧業:西亞干旱的自然環境條件下發展的是灌溉農業和畜牧業。①畜牧業:是西亞許多國家傳統的經濟部門。土耳其的安卡拉羊毛、阿富汗的紫羔皮、伊朗的羊毛地毯非常有名。②農業:干旱條件下典型的灌溉農業,多分布在河谷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沙漠的綠洲上。棗椰樹是代表植物,椰棗是主要食物。伊拉克是椰棗的主要出口國,其產量居世界首位。以色列是發展節水農業的典型代表,采用滴灌和噴灌。
3、西亞的石油:西亞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豐富、產量和輸出量最多的地區。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世界重要的產油國。西亞各國所產石油90%供出口,輸出的石油大部分有波斯灣裝上油輪,經過非洲南端,或經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運往西歐和美國;往東經印度洋、馬六甲海峽運往日本。
4、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教:一般把阿拉伯人占多數的國家稱為阿拉伯國家。西亞是世界上阿拉伯人的主要聚居地。西亞又是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的發源地。沙特阿拉伯的古城麥加被稱為伊斯蘭教的圣城,耶路撒冷被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都看作圣城。
歐洲西部
1、歐洲西部豐富的旅游資源和著名的旅游勝地: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瑞士(鐘表王國)阿爾卑斯山的滑雪運動、西班牙陽光燦爛的地中海沿岸海灘和斗牛場、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凱旋門、巴黎圣母院)、英國倫敦的塔橋、荷蘭的風車、意大利的羅馬古斗獸場和水城威尼斯、音樂之都維也納。
兩極地區
1、
兩極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資源:①自然環境:極地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北極地區以海洋為主,浮冰廣布;南極大陸為冰雪高原,南極洲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②資源:兩極地區有豐富的淡水資源,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儲存在兩極地區。兩極地區的生物資源種類少,數量大。北極地區主要有北極熊、北極狐等動物,南極地區的代表動物是企鵝,另外還有海豹、鯨、磷蝦等。
2、
兩極地區的科學考察:迄今為止,已有俄羅斯、美國、英國、阿根廷、澳大利亞、日本、中國等三十多個國家在南極地區建立了科考站。近年來,去北極地區進行考察的科學工作者也絡繹不絕。我國于1985年和1989年先后在南極地區建立了長城站和中山站,2001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
認 識 國 家
日
本
1、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日本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其附近的許多小島組成。首都東京。
2、日本自然環境的特點:①日本是一個多山的島國,國土的3/4為山地、丘陵。沿海平原狹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②日本群島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多火山、地震,日本最高峰富士山是著名的活火山。③日本主要屬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較溫暖,夏季較涼爽,降水較多,氣候的海洋性特征明顯。④日本的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神戶和橫濱是日本著名的海港。⑤日本河流短小湍急。
3、日本發達的經濟:①地位: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二,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加工制造業、高科技產業、國際貿易、金融業和信息產業都位居世界先進行列。②主要部門:電子、家用電器、汽車、造船、鋼鐵、化學、紡織、精密機械等。③經濟發展條件:本身缺乏鐵礦、石油、煤炭等礦產資源;科技發達、勞動力素質高、管理水平先進;便利的海運(島國,多優良港口)利于進口原料和出口產品。④經濟特點:進口原料→加工→出口產品的經濟模式,屬于外向型經濟,對外依賴性強。⑤工業分布: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⑥工業中心: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北九州、長崎。⑦主要貿易對象:美國、中國、歐洲。⑧農業:耕地面積狹小,農業勞動力不足,但生產水平高。
埃
及
1、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首都:埃及絕大部分位于非洲東北部,西奈半島(亞洲)也是埃及的領土。首都開羅(非洲最大的城市)。埃及既是亞、非之間的陸上交通要地,也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道,扼守著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運輸線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2、蘇伊士運河:位于埃及境內,是連接地中海和紅海,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世界著名運河,也是亞洲、非洲的分界線。它的開通大大縮短了大西洋與印度洋之間的航程。
3、
尼羅河:全長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長河。發源于非洲的東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尼羅河縱貫埃及,養育了埃及96%的人口。
4、埃及重要的農業區:尼羅河谷地和尼羅河三角洲是埃及最重要的農業區,主要生產長絨棉、玉米、小麥、水稻等農作物。靠尼羅河水灌溉。
俄 羅 斯
1、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領土包括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面積1700平方千米,是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亞、歐兩洲,屬于歐洲國家(原因是:人口、工業大部分在歐洲部分,首都也在歐洲部分)。
2、俄羅斯的資源:①淡水資源
河川徑流總量居世界第二位;貝加爾湖既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淡水最多的湖泊。②森林資源
森林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3,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帶。③礦產資源
主要礦產有石油、黃金、有色金屬等。
3、俄羅斯的主要城市:①首都莫斯科位于東歐平原,既是全國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綜合性工業中心,也是俄羅斯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②圣彼得堡是全國第二大城市,也是波羅的海沿岸的重要海港。③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是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④北冰洋沿岸的海港摩爾曼斯克,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港口終年不凍。
法
國
1、法國自然環境的特點:①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西部和北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占領土的4/5;東部和南部是山地和高原,占領土的1/5;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②塞納河流經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峽,水量豐富,航運便利。③法國大西洋沿岸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沿岸屬地中海氣候。
2、法國的經濟:法國的工農業都比較發達。①農業:自然條件優越(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巴黎盆地是歐洲重要的小麥產區,法國是歐洲出口小麥最多的國家;地中海沿岸地區種植的葡萄質地優良,葡萄酒世界享譽盛名。②工業:以巴黎為中心的巴黎盆地是法國最重要的工業區,該地區煤炭、鐵礦比較豐富;主要工業部門以汽車、飛機制造為主體,另外服裝、食品、醫藥、化學等工業也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電力中核電的比重高達70%以上;旅游業已成為法國經濟的重要支柱。
3、法國主要的城市:①巴黎:法國首都,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有凱旋門、艾菲爾鐵塔、盧浮宮、巴黎圣母院、凡爾賽宮等著名景點,另外巴黎的時裝、香水、藝術表演同樣享譽世界。②馬賽:地中海沿岸重要港口。
美
國
1、美國的地理位置和領土組成:①美國本土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東南臨墨西哥灣;北部與加拿大相鄰,南部與墨西哥接壤。②領土組成:除本土外,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州和太平洋中的夏威夷州。
2、美國的農業:①生產特點:美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小麥、大豆、玉米、乳肉產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但熱帶農產品需大量進口(本土缺熱帶);農業機械化程度高,實行地區專門化生產。②農業帶:有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等。
3、美國的工業特點:美國是世界的工業大國。①發展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交通運輸發達、科技力量雄厚)。②美國主要工業產品(石油、電子、化工、汽車、飛機)產量居世界前列。③高技術產業(信息、宇航、生物工程、核能利用)世界領先。④20世紀80年代后,高技術為核心的新興工業部門迅速發展。
4、
美國工業分區:①東北部地區:是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以鋼鐵、機械、汽車、化工等傳統工業部門為主。②南部地區:以石油、飛機、宇航、電子等工業部門為主。③西部地區:以宇航、電子、信息技術為主。
5、
美國的主要城市:①華盛頓:美國的首都;②紐約: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最大的港口;③洛杉磯:美國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好萊塢)。④圣弗朗西斯科(舊金山)是美國太平洋沿岸的金融、貿易、教育和文化中心之一,有世界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區——以斯坦福大學為依托的“硅谷”。⑤芝加哥:美國中部的交通中心。⑥底特律:美國的汽車工業中心。⑦匹茲堡:美國的鋼鐵工業中心。
6、
美國的人口分布和種族問題:①人口分布:美國人口分布不均勻,沿海平原和五大湖附近是美國的人口稠密區,西部高原和山地人口稀疏。②種族問題:美國居民以歐洲白人移民的后裔最多,占80%以上。白人存在有歧視有色人種(主要是黑人)的現象,黑人大多數從事勞動條件較差、收入不高的工作。
巴
西
1、巴西的位置: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絕大部分領土位于赤道和南回歸線之間,主要位于熱帶;巴西東臨大西洋。
2、亞馬孫河:發源于安第斯山脈,向東流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長度6400千米,僅次于尼羅河,居世界第二位。
3、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亞馬孫平原的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光合作用產氧量占地球氧氣供給量的20%)。然而,由于當地人的亂砍濫伐,熱帶雨林面積不斷縮小,引起了世界的極大關注,巴西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護熱帶雨林。
5、
巴西的經濟:①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②蔗糖、香蕉、劍麻的產量居世界首位,大豆、可可、柑橘、玉米的產量居世界前列。③巴西的鐵礦儲量大,品位高,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④水力資源豐富(伊泰普水電站)。
6、
巴西人口分布和城市:①人口:巴西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國家,90%的人口分布在東部的沿海地區,其中東南部人口最為稠密。②城市:圣保羅是巴西第一大城市;里約熱內盧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首都是巴西利亞。
澳 大 利 亞
1、澳大利亞的位置、領土組成:①位置:澳大利亞西北與亞洲相鄰,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南與南極洲遙遙相望。②領土: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和附近的一些島嶼;是大洋洲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唯一擁有整塊大陸的國家。
2、澳大利亞的主要城市:首都堪培拉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悉尼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是全國第二大城市。
3、澳大利亞的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南部沿海地區(氣候溫暖濕潤、交通便利、開發最早)。
4、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袋鼠、鴨嘴獸、針鼴、鴯鹋
5、澳大利亞的經濟:澳大利亞是南半球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發達的農牧業和工礦業。①農牧業:是世界上重要的羊毛生產國和小麥、羊毛輸出國,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之稱。②工礦業: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豐富,采礦業是重要的經濟部門,特別是鐵、煤、鋁土礦的開采和出口,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岸稹焙?,礦產品出口總值已超過農畜產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