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伐曹魏,統(tǒng)一中國,這是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時,所提出的復興漢室的方略。
建興十二年(紀元234年)春二月,諸葛亮率領10萬大軍,用新設計制作的“流馬”拖運著糧草軍需,穿過斜谷,開始了第五次、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北伐戰(zhàn)爭。
三年前的第四次北伐,諸葛亮率領大軍攻入魏境,用一種叫做“木?!钡莫気喰≤?,運輸軍用物資,與魏軍統(tǒng)帥司馬懿,相持了一個多月,因供給不能及時跟上,不得不以撤軍告休。
養(yǎng)精蓄銳,三年備戰(zhàn),行前又與吳國相約,同時大舉出兵,東西兩路夾擊曹魏,諸葛亮對這次戰(zhàn)役抱有很大期望。
10萬人馬在狹仄險峻的征途上,一路翻山越嶺,披荊斬棘,經(jīng)過兩個月的跋涉,抵達郿縣。
司馬懿率軍渡過渭水,背靠渭水,筑起營壘,抵御諸葛亮。司馬懿韜光養(yǎng)晦,可以稱之為非凡的戰(zhàn)爭應用心理學家。他根據(jù)蜀漢軍隊有備而來、諸葛亮善于統(tǒng)兵、指揮若定的具體情況,以及自己的部眾難免畏懼的心理動向,故意對將領們說:“諸葛亮如果從武功出兵,依山險而東進,實在是令人擔憂;但是,倘若引軍西行,駐扎在五丈原,諸位就沒有什么可操心了!”司馬懿的預料簡直是出神入化,不過他有意歪打正著,好緩解將士們的緊張畏懼心理。
諸葛亮果真屯兵五丈原。
天下大亂,時局震蕩,正是武士效力,英雄較智的時節(jié)。諸葛亮,確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氣。而司馬懿的部將,也絕非一般平庸之輩。
雍州刺史郭淮,觀察兩軍對壘形勢,指出諸葛亮肯定會進軍爭奪北原,他建議司馬懿,派遣部份兵力先往駐守。不少人議論紛紛,認為未必如此。
諸葛亮總結(jié)以前幾次北伐的經(jīng)驗教訓,糧草等軍需供應不繼,是半途而廢的關鍵所在,于是,他分出部份兵力,開展屯田,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長期作戰(zhàn),做好準備。
六月,魏明帝增派征蜀護軍秦朗,統(tǒng)帥步騎兵混合部隊兩萬名,援助前線,命令司馬懿說:“只要加固防線,扼守抵抗,不跟敵軍交鋒,就能挫傷他們的銳氣。讓他們進攻無所取,后退不得戰(zhàn),拖延時日,相持久了,糧草耗盡,劫掠也不能收獲到什么,那么,他就必定撤軍。那時,我軍急起直追,大獲全勝的上策,就是如此。”
曹魏君臣,不謀而合。
司馬懿很清楚,諸葛亮整軍備戰(zhàn)三年,這一番出征,必有一套周密的部署。但是蜀軍孤軍深入,將士遠道而來,雖然,諸葛亮發(fā)明了號稱“流馬”的四輪車,但蜀道險阻,運輸軍需畢竟不是容易的事。魏軍只要據(jù)壘堅守,不與爭鋒,以逸待勞,必能獲勝。
八月,秋天來了。轉(zhuǎn)眼間,跟曹魏對峙,已一百多天了!諸葛亮深知自己處境的優(yōu)劣。他想,這仗僵持不下,就會重蹈歷次北伐的覆轍!
諸葛亮命令部將百般挑戰(zhàn),簡直是迫不及待地要跟司馬懿沙場見個分曉。司馬懿任他百般挑斗,老主意一個:我自堅壁據(jù)守。
終于有一天,司馬懿收到了諸葛亮派人送來的一套女人衣服,梳篦頭釵,胭脂口紅,樣樣俱全。司馬懿見了這女人家穿戴的物什,禁不住惱羞成怒,恨不能立即出兵,把蜀軍踏做肉泥!然而,他如何不清楚諸葛亮的用意?因此他召來帳下將領,把這套衣服給他們看,并對他們說:“蜀賊諸葛,竟然這等辱沒于我!我本想即刻出擊,踏平蜀軍,但君王的命令在此,我不便妄作主張。現(xiàn)在我要立即上奏皇上,請求允許發(fā)兵出擊,活捉諸葛!”
魏明帝會意地下了一道批覆,不準出戰(zhàn),并且派遣辛毗,持皇帝符節(jié),擔任軍師,節(jié)制司馬懿的軍事行動。
蜀軍的姜維,對諸葛亮說:“辛毗持節(jié)而來,賊軍不會出戰(zhàn)了?!边@個結(jié)果是諸葛亮意料中的:“司馬懿他本來就無心作戰(zhàn),之所以還一定請求出擊,不過是向?qū)⑹總冿@示一下他敢于用武舉兵罷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能戰(zhàn)勝我軍,哪里還要千里迢迢去請戰(zhàn)呢!”
為探知敵軍實情,諸葛亮派遣使節(jié),前往魏軍。司馬懿接見了來使,他像諸葛亮一樣,也想趁機了解一下對方的虛實。司馬懿詢問了諸葛亮飲食起居日常工作的情況,唯獨不問軍事方面的事宜。
“諸葛公早起晚睡,公事繁忙。連責罰超過20杖以上的事情,都無所不問;往來公文,都親自批閱。但是飯量不行了,一天所吃,不過幾兩東西?!笔拐呋卮鹫f。得此一番話,司馬懿心情寬松了許多。他對部將們說:“孔明先生,進餐少而事務忙,這樣,他的大限,就快到了!”
先主托孤,蜀漢事無巨細,諸葛亮事必躬親處理;五次北伐,又讓他積勞成疾。這時,相約呼應北征的孫吳出師不利,已退回江南。諸葛亮憂思重重。他已感到自己力不能支,不久,便一病不起。后主劉禪派尚書仆射李福,前來探望問候,并咨詢國家大事。諸葛亮談話完畢,李福告別離去。幾天后,李福又返回諸葛亮的前線營帳。諸葛亮說:“我知道您還會回來。這幾天,雖然傾談數(shù)日,但意猶未盡?。∮行┰掃€沒有交待。您所要問的,我看蔣琬是適宜的人選?!?/p>
李福抱歉地答謝:“幾天前,確實有失詢問,您百年之后,誰能擔當大任,作為后繼者呢?這次返回,就是想再次請教您。”臨終的諸葛亮為國慮事,唯恐不周,李福還沒開口,他已經(jīng)心知其意,并且主動告訴了他?!澳敲?,蔣琬之后,誰可接任呢?”李福又問道。“費袆可以作為后繼者?!崩罡T賳枺骸叭缓?,又是誰堪重任?”諸葛亮瞻念蜀漢前程,心中獨自悵然心焦。彌留之際的他,已再也沒有力氣吐露心聲了!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當日,54歲的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軍中。
部將楊儀,根據(jù)諸葛亮生前部署,率軍撤退。司馬懿揮師緊迫。姜維命令楊儀調(diào)轉(zhuǎn)軍隊,戰(zhàn)旗朝魏軍方向布開,戰(zhàn)鼓咚咚,擺出了進攻魏軍的架勢。
司馬懿一望蜀軍布下的陣勢,心想,這必是諸葛亮又一計謀。百姓告訴我他死了,莫非這是諸葛亮的誑騙之策?
司馬懿連忙收兵退卻。楊儀罷陣離開。于是,百姓盛傳一句民諺:“死諸葛誑走活仲達(司馬懿字)?!彼抉R懿聽了民諺,頹喪而又無奈地笑道:“我能預料到活著的諸葛亮的行為節(jié)度,卻不能預知死后諸葛亮的偉略奇謀啊!”
司馬懿巡視了諸葛亮的營壘布局,由衷地感佩自己的這位對手道:“天下奇才??!”
等到司馬懿再揮兵急追時,已不見了蜀軍蹤影。直追到赤岸,只得無功而返。
諸葛亮生前,曾上表稟奏后主劉禪:“(我家中)成都有桑樹800棵,瘠薄的田地15頃,足夠孩子們的衣食用度了。至于臣赴任在外,并不曾私自經(jīng)營積蓄,身上穿的,口中吃的,全都依賴國家。如果臣一旦死去,家中不會有多余的衣物布帛,外面也不會有因公贏利的產(chǎn)業(yè)財貨?!?/p>
諸葛亮清廉如此!
諸葛亮晚年得子,名諸葛瞻。父親故世時,他才8歲。
炎興元年(紀元263年),曹魏徵西將軍鄧艾,自陰平出征,討伐蜀漢。鄧艾行軍七百里崇山峻嶺間,遇山險鑿開道路,逢溪谷斬木搭橋,一路艱險,糧草眼看不支,已瀕臨于絕境。鄧艾置生死于不顧,在險象環(huán)生的行軍途中,用毛氈裹上自己的身體,從山峰頂順勢滾落而下,將士們得其感召,攀緣著山崖上的樹木籐蔓,前扯后拉,魚貫而進。鄧艾部眾到了江油,蜀漢守將大吃一驚,認為鄧艾是天兵降臨,于是不戰(zhàn)而降。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統(tǒng)帥各部將領所屬人馬,奮勇抵御鄧艾,軍隊到達涪城,駐扎下來。有人向他建議,應該離開涪城,快速行軍據(jù)險而守,扼住敵軍進犯我平原的咽喉。但他猶豫不決,沒有采納。諫者再三勸告,以至于痛哭流涕,諸葛瞻竟然也沒能從善而行。
鄧艾長驅(qū)直入,蜀漢前鋒一擊即潰。
諸葛瞻退守綿竹。鄧艾發(fā)信誘降諸葛瞻:“倘若投降,一定上表請封您為瑯琊王?!爆樼?,是諸葛亮的故里。諸葛瞻讀罷來信,深深愧疚自己的無能,竟致辱沒了父祖的尊嚴,一怒之下,憤然斬了來使。
諸葛瞻列陣等待鄧艾,要同他一拼死活。鄧艾派兒子鄧忠等,兵分左右兩路,一舉包抄了諸葛瞻。兩軍相交,殺得尸橫遍野,天昏地暗。
鄧忠等吃了敗仗,撤軍返營,報告說:“蜀賊是不能打破的!”鄧艾火冒三丈:“生死存亡,在此一戰(zhàn),怎么允許有不能戰(zhàn)勝之說!”厲聲呵斥鄧忠等二將,并且要立即斬首示眾,以正軍法。
鄧忠等二將趕忙飛馳前線,再一次跟諸葛瞻交戰(zhàn)。魏軍冒死肉搏。諸葛瞻誓死抵抗。終因眾寡懸殊,孤軍奮戰(zhàn),兵敗身亡。
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時年10歲。這位小將諸葛尚,即諸葛亮的孫子,聽到父親諸葛瞻陣亡的消息,悲痛萬分,長嘯一聲,立即縱馬揮劍,馳入魏軍,慷慨赴死。
鄧艾乘勝進軍,到達距成都80里的雒地,后主劉禪,召來群臣,合議對策?;蚪祷驊?zhàn),猶豫不決,貪生怕死的劉禪,最后依光祿大夫譙周之議,決定投降鄧艾。
劉禪投降后,隨即命令與鐘會交戰(zhàn)的姜維,束手降敵。姜維的兵士們義憤填膺,紛紛拔出刀劍,無奈地向山巖頑石砍去!
蜀漢在姜維將士拔劍擊石之聲中結(jié)束了。但諸葛亮一家三代的忠烈世代流傳。
正是:
諸葛大名垂宇宙,
忠義傳家世無儔;
子孫三代皆殉國,
天地泣淚暮云愁!
鞠躬盡瘁氣節(jié)高,
一家忠烈百代驕。
氣貫長虹英靈在,
萬古千秋凌碧霄!
(事?lián)度龂尽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