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2年上海設立浦東新區至今,我國已先后批復設立了17個國家級新區,前不久發布的《2016年國家級新區體制機制創新工作要點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表明,經過二十多年發展歷程后,我國在國家級新區的發展上已積累了一定經驗和條件,準備邁入以“新”為核心的階段。
新在創新 因時因地謀發展
“國家級新區設立的初衷,是希望能發揮出‘領頭羊’的作用,在創新區域里起到示范和帶頭作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
對比2015年發布的《關于推動國家級新區深化重點領域體制機制創新的通知》,不難發現今年下發的《通知》在創新要點上,路徑更加清晰也更加體現出不同地區的特色。比如,天津濱海新區提出了“推進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建設”、陜西西咸新區提出了“創新特色化的城市發展方式,推廣城市發展集成創新,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優美小鎮建設模式”等。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陸軍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級新區的創新應重點避免和解決好土地資源規劃和利用不集約、新型公共服務與人口流動不匹配、產業與城市發展規劃不統一、新區建設投資開發不計成本和區域發展不協同等核心問題。通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進‘雙創’發展、開展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創新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等領域的重點工作不斷深入體制機制的改革與創新。”
17個新區中有15個國家級新區是在2010年6月之后批準成立的,應該說批復立項成立速度很快,而目前,除了已設立的外,至少還有9個城市希望打造國家級新區。
李迅認為:“國家級新區的設立,需因時因地,并與國家城鎮化發展以及城市群的規劃保持協調。數量在二十出頭就可以了。”
新在活力 血脈通暢促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類開發區(園)遍地開花,新城新區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系統,根據《中國新城新區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顯示,截至2014年10月,我國縣及縣以上的新城新區超過3000個,其中既有深圳、浦東這樣取得成功的贏家也不乏近些年淪為“空城”“睡城”的失敗案例。有些地方顯然用力過猛,不僅沒能實現規劃目標,而且有的地方政府債務規模不斷擴大,盲目建設新城新區導致同質化嚴重,管理僵化缺乏活力。
但從目前設立的國家級新區動輒上千平方公里的面積看,要讓新區真正活起來,成為拉動區域發展的引擎并非易事。
“我認為,需要具備和滿足這么幾個要素:經濟增長保持較快速度;產業結構合理和經濟發展質量高;是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成為創新體制機制的重要平臺;輻射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產城融合發展的重要示范區。”陸軍說道。
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以及“十三五”規劃中關于鼓勵國家級新區深化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創新的部署等中央釋放出政策信號看,也體現了上述意圖。
此外,要致富先修路。這話對于新區發展同樣適用。接受訪專家們都表示,是否具有四通八達如血脈般遍布的交通網絡是判定一個新區是否具有活力的關鍵要素之一。
以高鐵為例,《報告》中指出,高鐵有利于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區域的合理分工,從而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同時,對提升片區整體價值和增強對人口和產業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積極作用。
新在生態 青山綠水助發展
2015年,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促進國家級新區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產城融合、宜居宜業”被確定為基本原則,要求“適度控制開發強度,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區域環境質量,保持生態功能穩定,推動新區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的良好區域。”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莊貴陽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說:“國家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國家級新區的建設上也要有所體現,比如鼓勵綠色消費;適當提高產業入駐的環保門檻;發展綠色節能建筑等。”
隨著社會進步,人們對生存環境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何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中找到一條科學的發展路徑,是未來新區建設必須要面臨的問題。
截至2014年10月,全國有240個城市提出了“生態城市”建設目標,140個城市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設目標。但僅僅有目標還不夠,要真正落地,實現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須有切實可行性的規劃。
“我認為,德國的弗萊堡和國內的深圳都有值得借鑒的經驗。”莊貴陽說,弗萊堡形成了一套從研發到培訓的完整太陽能產業,打造成為了歐洲最現代的太陽能城和綠色之都。而我國的深圳則提出“把低碳打造成為核心競爭力。”
作為承擔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區,國家級新區“從職能到體制機制再到實施方案都要與自身的高規格相匹配。”陸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