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學的發展現狀和前景如何?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到,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儒學為此能做些什么?
儒學研究經過了三代人的努力。1919年到1949年,是批評儒學最嚴重的時期,馮友蘭、張君勱、馬一浮那一代學者提出了儒學的研究價值。1949到1979年,中國大陸基本沒人討論儒學,在港臺地區主要討論儒學根據現狀的轉化。今天,金融風暴對全球價值進行了解體,西方已有的標準正受到質疑,儒家作為傳統文化,需要對現狀做出回應。什么樣的民主可以應對當今的各種挑戰?哪一種類型的科學更人性化?儒學正以同舟共濟的心態,考慮這些核心的問題,使得所有人都能夠通過優秀制度得到發展。
開展文化中國建設,現在碰到了難得的機遇和重大的考驗,如果美國夢不能做了,印度人、非洲人都可以做“中國夢”。那么,中國夢的內涵是什么?因此,儒學不僅要為中國人,而要為人類考慮一些核心的問題。
今天的西方學界對于所謂的主體性哲學,持有批判的態度,請問杜先生是怎樣看待主體性哲學的?
結構學講的主體性,就是本質主義,大論是說,本質都可以被結構的。我講的主體性,是指志德、立志的觀念。如何做人,我們每個人都要做這個決定,這是內在的決定,這就是主體性。你做決定不決定,立志不立志,這你是自己選擇的。有的人到了80、90才開始立志,只要立志就有主體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體性,也就是說儒學、儒家講的古之學者為己,為了建立自己的人格,不是為了父母親來學的,而是為了自己來學的。
軸心時代的儒家文明作為世界文明體系中的一支,它和男權制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女性主義在西方根深蒂固,在東亞社會發展得比較慢。女權運動對于所有前現代的文明,都是很大的挑戰,對儒家也是。
儒家在面對這個挑戰時所做的回應,在很多方面是其他傳統文化難以做到的。天主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佛教都有對女性的限制,而儒家沒有這方面的限制。儒學價值的代代相傳,很大程度上是靠女性,甚至是靠不識字的母親,所以不能把文化的高低和識字率混為一談。從古代的兩個無父之子——孔子、孟子,到如今的成功人士,很多人都是受了母親的影響。
儒家的另一個特色是沒有真正的教條,儒家對任何人、價值、觀念、制度,都可以質疑。儒家可以是各種人的文化融合,比如你要做一個儒家式的以色列人,首先就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價值觀。
啟蒙觀念在中國比西方火,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民主法制建設還沒有完成。請問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轉型的當下,能夠發揮什么作用?
文化價值同制度建設和制度轉型之間的關系,需要很多時間梳理。近代以來,由于對本土認識不夠,我們在西方制度的引進和嫁接過程中走了很多彎路。所以,本土資源,特別是中國人道德認知的特點,是我們接受西方的先進文明的基礎。怎么從本土知識中找一些和其他文明有一致性,或者非常接近的部分,將這些部分進行梳理,就可以認清方向。
我對科學發展觀的定義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共同發展。這是一個具有寬廣人文孕育能力的發展觀。
在民主建構的過程中,西方有兩條思路,一條是憲政民主,包含了民主的兩個必須條件:選舉和多黨。另一條思路就是公共理性的擴大。政府、媒體、企業、社會組織、職業團體、少數民族,為了整個社會的發展,一起來討論問題。政府在樹立政策時,要對公共理性負責。
如果說我們曾經吸收西方的科學和民主,那么西方應該向我們學習什么?
這要看我們可以為西方提供什么,我認為可以提供非常寬廣的人文孕育,其中包括自我的身心、家庭、社會、一直到天下。然后人和自然的持久和諧,人心和天道相輔相成。中國寬廣的人文孕育可以為西方的學者提供思路。
我覺得西方最關鍵的就是要深刻反思和總結中國30年的現代化經驗,其中就隱含了儒學的基本精神。
巴以沖突可能進一步升級,文明對話如何能消解仇恨?
對話,首先要能夠容忍,這是儒家傳統和中國文化傳統中間非常重要的價值。另外必須承認對方的存在,這樣才可以互相尊重,有了尊重才可以互相參照、互相學習,最后會把差異性當做是值得慶幸的事情。現在我們講“和諧”,和諧的必要條件就是差異,沒有分別就沒有和諧。做不到真正的異合同一,將來就非常危險。
軸心文明是不是兩希時代就有,中國的先秦是否與兩希有交流。兩者為何有很多相似之處?
先秦和兩希之間是否曾經對話,需要考證。兩者為何會有這么大的相似之處,一是各個民族都需要治理,當軸心文明出現的時候,智慧人物都在思考宇宙、人生等非常根本的問題。他們都會觸及類似的問題,而且有相當思考水準。中西之差異,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說,很大程度上17世紀以后才發生的。
印度的發展經驗對中國有何啟發?
我于1971年第一次到印度,當時就提出中國知識界應該把印度當做我們重要的參照,學習印度的知識精英和傳統文化之間的緊密感情。印度前總理尼克魯曾說,假如印度的精神文明和西方的價值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們的選擇是非常明確的。印度人不會放棄他們的核心精神價值。印度的文化從來沒有割裂過,因此他們的精神基礎,從古傳承至今,印度的舞蹈、音樂,以及宗教儀式,宗教場所,都有著悠久的傳統。3年前,印度出版了我的英文專著《The Global Significance of Concrete-Humanity》,收錄了我的16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