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堅忍。青少年時期,曾國藩靠堅忍的苦讀博取了功名,取得了進身之階。中年時期,更是靠“忍耐”戰勝了重重磨難,成為“晚清中興”的重要的締造者。
從“耐煩”中培養堅忍
有一天他在家讀書,一篇文章就讀了很多遍還在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正在他奮力背誦之時,家里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他的屋檐下,想等他讀完睡覺后能偷點東西,可是等了許久,曾國藩就是不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這篇文章。
這個小偷實在忍耐不住,怒氣沖沖地跳出來說,“你這種水平讀什么書!”然后把那篇文章背誦出來,揚長而去。曾國藩讀了很多遍都沒能背誦,但他孜孜不倦地學習,用勤奮彌補了記憶力上的不足,終成人才。
自勝之力,就是人的忍耐力,是人能夠克服困難、承受打擊的基本素質。曾國藩通過閱讀古代典籍,認為能夠承受壓力、承受打擊,即自勝之力甚強,是成大事者必備要義之一。
從“耐煩”中篩選人才
淮軍創建之初,李鴻章推薦的三個人才,前來拜見曾國藩。曾國藩沒有立即接見他們,只是站在暗處悄悄地觀察著。
半個時辰過去后,曾國藩發現,那三個人當中,已經有兩個人等得不耐煩了。其中一個東張西望,看屋內的擺設;另一個雖規規矩矩地站在庭院里,卻神色焦急。只有一個人,神態自然。那人相貌雖然平庸,卻器宇軒昂,背負雙手,仰著頭看天上的浮云。
仔細觀察完后,曾國藩對如何使用這三人,已經有了成算。他對李鴻章說:“你推薦的這三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才堪大用。”
李鴻章忙問:“老師是如何得知的?”
曾國藩捻著胡須微微一笑說:“做大事,最重要的是耐煩。這三人當中,只有一人耐得煩,必成大器。”
事實證明,曾國藩的判斷是非常準確的。被他看中的那個人,就是日后的淮軍名將、中法戰爭中的大功臣劉銘傳。
從“耐煩”中培養雅量
有一次,曾國藩接到弟弟曾國荃的一封信,信中說:“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輩,又豈吾心之所樂。”曾國藩諄諄告誡弟弟不要不耐煩,這樣將來恐怕難以與人相處。
耐煩之人待人接物有度量,做人耐煩,才能擁有一個好人緣。人的一生經常處在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情況下,去工作,去溝通,去協調,去聯絡。怎樣才能面對諸多的不快而笑對人生呢?要的就是修為,就是雅量,就是“耐煩”。耐煩,看似普通二字,卻大有學問。
面對親朋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鄰里之間,或語言沖撞,或言辭沖突,或見解差異,或親疏遠近,或厚此薄彼等等,用“耐煩”的功夫都能一一化解。
能否承受大的壓力和困難,是識別一個人能否做大事的重要標準。曾國藩晚年回憶說:“平生受盡屈辱和謾罵,但矢志不移。”
備注:此文在日行一禪《曾國藩:耐煩之人必成大器》,圖片來源于知名畫家馬碩山《心中雅量,一生幸福》系列國畫作品集,轉載請注明相關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