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韻》對“榫”有記載,“剡木入竅也”,俗謂之“榫頭”,亦作“筍頭”。榫卯,是實木家具中相連接的兩構件上采用的一種凹凸處理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這種形式同時也常見于其他木、竹、石制的器物中。王世襄曾著作稱,“切削榫頭之水平構件稱為橫桿,而切削榫孔之垂直構件則稱為立柱”。
河姆渡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們為了造木房子,靈機一動產生了可拆卸的創意,創造了一些奇巧的木質結構,凸出來的榫頭和凹進去的卯眼扣在一起,兩塊木頭就會緊緊地相握,不再分離,從此木頭就有了生命,這便是卯榫的雛形。這樣算來,卯榫的歷史要比漢字還長。已故著名文物專家王世襄先生曾在《明式家具研究》一書中提到:“我國家具結構傳統,至宋代而愈趨成熟。自宋歷明,又經過不斷的改進和發展,各部位的有機組合簡單明確,合乎力學原理,又十分重視實用與美觀?!睅浊觊g,榫卯衍生出千百種花樣,派生極多,適用不同的家具。明清家具的制作幾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種類,展現了榫卯結構進化的最終樣式。
榫卯結構大概可以分為三類。一類主要是作面與面的接合,也可以是兩條邊的拼合,還可以是面與邊的交接構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帶榫”、“扎榫”等。
企口榫
燕尾榫
龍鳳榫
另一類是作為“點”的結構方法。主要用于作橫豎材丁字結合,成角結合,交叉結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雙榫”、“雙夾榫”、“勾掛榫”、“鍥釘榫”、“半榫”、“通榫”等等。
格肩榫
鍥釘榫
勾掛榫
還有一類是將三個構件組合一起并相互連結的構造方法,這種方法除運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聯合結構外,都是一些更為復雜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見的有“托角榫”、“長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粽角榫
榫為陽、卯為陰,陰陽相生。中國古典家具的連接,部件與部件之間,產生互補關系,就像默契的有情人,異性相吸、兩情相悅;榫卯是中國智慧的產物,外觀四稱,含而不露,透著儒家的平和中庸;內蘊陰陽,相生相克,以制為衡,閃耀著道家思想的光輝。
內容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