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問題總被忽視
中小學生安全教育除了我們日常關心的交通安全、飲食安全等,最容易被家長忽視的還有一種,就是身體安全和心理安全。
這兩種安全怎么解釋呢?
能讓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同時受到安全威脅的事,一定是暴力!
而孩子能接觸到的暴力,主要來源就是:校園暴力。
但常常這個問題,大多數家長都會忽略。
一般主要有兩個原因:
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覺得丟人,回家不敢告訴父母,所以父母永遠不知道。
孩子被欺負后,回家告訴父母,孩子又怕家長去學校找老師,于是只能隱瞞。
所以助長校園暴力風氣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為這個問題得不到關注,孩子在面對暴力后,第一反應不是尋求幫助,解決問題,而是默默忍受,忍氣吞聲。
而施暴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只會越來越助長他們囂張的氣焰,而遭受校園暴力的孩子,將會留下一輩子的陰影。
所以我們就來教教家長,在孩子不主動告訴你他被人欺負時,你應該怎樣發現他被校園暴力了!
教家長如何發現孩子被欺負了
北京衛視有這么一檔節目《老師,請回答》,請了很多專家和老師坐鎮,解決孩子的問題。
有一期就是教家長,“在孩子不主動告訴你時,你該如何發現孩子被欺負了?”
第一位專家是這么說的,當孩子被欺負時,不同性格的孩子有不同的反應,主要有以下4種:
內向的孩子會用哭來表達;
外向的孩子回到家可能會轉移情緒,朝著父母發脾氣;
也有的孩子會異常安靜,但會突然變得不想上學;
最甚者,驚嚇過度會激起生理上的病變,如:嘔吐、拉肚子。
第二位特級教師教給父母一種分辨方法:
當孩子老跟家長說:明天你能來接我嗎?時,家長就要警惕了!
如果孩子天天讓“你來接我”時,家長一定不要忽略這么簡單的一個請求,因為孩子可能是被人威脅或者恐嚇了,想讓家長給他安全感!
所以當孩子出現異常時,家長一定要觀察孩子,不要總以為他的反常是因為厭學、或者裝病、突然變得不聽話,也許他真的是遇到自己害怕的事了,家長要和孩子多溝通,因為父母才是孩子安全的港灣啊!
如果孩子被欺負了,家長怎么做?
'孩子被欺負了,到底要不要打回去?”一直是家長非常關心的教育問題。
打回去吧,不僅不文明,還怕會滋養出孩子暴戾的性格;
不打回去吧,孩子又受了委屈,留下陰影會讓孩子變得怯懦膽小。
到底該怎么做,才能文明的解決問題,又不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呢?
究竟該“以暴制暴”還是“以理服人”?
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這一段視頻被網友熱議,事件發生在一個幼兒英語培訓班里。
一個小男孩欺負同班的小朋友,踢了小朋友的頭。剛好被孩子的媽媽看到,抓著孩子的手直接打了回去,并且教育孩子“被欺負就要打回去!”
欺負人的小男孩爸爸姓姚,姚先生看到孩子被打回來后特別吃驚和憤怒,他稱:自己的孩子只是和小朋友開個玩笑,平時就比較好動,對方家長至于打回來嗎?孩子被打回來后,被嚇到晚上不敢睡覺,還失禁,小孩間的打鬧,家長不應該摻和進來。
恕我直言,這位姚爸爸,當你孩子踢別人家孩子頭的時候,你怎么沒想到人家孩子會被嚇到失禁?
為什么寬于待己,嚴于律人?這么雙標,自己家的孩子金貴,別人家的孩子就不金貴了?
網友對此事也站為兩派:
打回去沒毛??!誰欺負我孩子我也會打回去!當家長的不就是要保護自己孩子嗎?
這個家長太粗暴了,直接把孩子嚇到失禁!本來可以和平解決的事,非要鬧到上了社會新聞!
我想說,真是不打在自己孩子身上,不知道疼。
不幫孩子解決校園暴力問題,會對孩子造成一生陰影
當然這種打回去的例子只是少數。
絕大多數的家長在面對小孩子之間的矛盾時,多數會把此類矛盾劃分到“小孩子間的打打鬧鬧”中,最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這種經歷:在去學校接孩子時,看孩子耷拉著臉情緒不太高的樣子,會詢問孩子一整天過得開不開心,但孩子多數不愿意回答,只會憋在心里。
只有少數孩子會鼓起勇氣向爸爸媽媽發出求救信號,比如,今天在班里和誰誰鬧了矛盾、今天被哪個同學欺負了。
家長第一反應肯定是氣憤,想幫孩子打回來要么去找欺負孩子的同學去幫孩子出氣。但站在大人角度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面對孩子的委屈時,家長會安慰孩子說:沒關系,大家都是小伙伴,他肯定不是有心的。
曾經就看到過這樣的例子:
家長去幼兒園接孩子,看到孩子一直在擦眼淚哭,媽媽趕緊詢問女兒怎么了,孩子邊哭邊奶聲奶氣地說:“xx搶我的玩具,還把他弄壞了!”
而那個xx剛還是朋友家的孩子,家長看到是朋友家的孩子松了口氣,對孩子說道:“他是你的小伙伴啊,他肯定不是故意的,沒關系,媽媽再給你買一個不就好了!”
后來媽媽又買了新玩具給女孩,但是女孩再也不喜歡這個玩具了,也不像以前一樣總愛不釋手的抱在懷里,因為她只要一看到這個玩具就想到那個男孩搶她玩具,還把玩具拆了的可怕樣子。
家長會想只是一個玩具而已,不喜歡這個就會轉移注意力喜歡另一個,這有什么可擔心的。
但家長知不知道一句沒關系,會讓孩子丟失整個童年的安全感,如果連家長都不能保護孩子,那孩子在無助時還能尋求誰的幫助?
如果轉移注意力就好的話,那為什么還有很多孩子在被欺負后性情大變,變得膽小怯懦,不敢人際交往?
'童年陰影”這個詞從來不是空穴來風和夸大其詞,因為童年的記憶會給孩子稚嫩的心靈留下最深的印象,甚至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
甚至有可能因為一件小事就能直接改變孩子的發展軌跡,蝴蝶效應正是如此,家長絕不可掉以輕心,為了免掉自己的麻煩而選擇說:沒關系。
面對校園暴力絕對不能縱容
在校園暴力事件頻發的當下,我們很多家長看完視頻除了氣憤就是痛心,會大聲質問:為什么會有這么惡魔的孩子以欺負別人為樂?
可能會有家長說,對方人多勢眾,誰敢反抗?
但其實這種校園暴力多半就是因為受害方太好欺負而發生的!他們甚至自己都認為自己是弱者,不敢反抗甘愿做個受氣包才助長了加害方的囂張氣焰!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就對校園暴力發聲,她在專題演講里向廣大家長呼吁:面對校園暴力不縱容,打回去!
李教授解釋說:“在中國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問題先讓孩子自我反省,這反而縱容了一些不良行為,最終導致校園暴利事件不斷發生。”
“打回去,我支持你”不是在縱容暴力,而是在用另外一種方式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最重要的是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
李教授認為:“青春期就是在小學后期到中學,是孩子暴力行為的一個高發期。
所以,要防兩個問題,第一個是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負別人,這是家教問題。
所以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負比你弱的;
第二個是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別人欺負,可以讓孩子從小進行體育鍛煉,有運動就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別人欺負?!?/span>
因為她的孫女就曾在幼兒園被同班男孩欺負,因為男女力量懸殊,自己孫女被同班男同學抱起來又摔下去,磕到了頭。
于是她教會自己孫女女孩要掌握的防身術:當被力量懸殊的人欺負時,拽對方的耳朵,兩邊一拽,他一疼,就松開了。
但是我們希望所有被欺負的孩子永遠不要有用到防身術的一天,因為用防身術的同時,意味著傷害已經在發生。
我們要做的是,教會孩子變得勇敢,不敢被人欺負。
那么當孩子性格比較膽小懦弱時,家長除了擔心外,還應該做些什么?
家長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不被欺負?
● 做孩子友好的傾聽者和玩伴
多數家長糊覺得沒話和孩子說,除了叮囑吃飯就是督促學習,剩下的時間就自己玩手機。
其實,孩子內心是很渴望爸爸媽媽關注的,除了學習外還有很多話可以聊。不要總是把自己擺在大人的高地上,和孩子疏于交流,并且只要一開口就是學習,孩子會很反感,久而久之也就不愿意打開自己心扉了。
當孩子試圖和你說他學校的事時,孩子只是想找一個傾聽者,家長是他們的首要選擇,家長不要敷衍或者打斷孩子,比如別說了,趕緊吃飯此類,讓孩子的話憋回心里。
飯后散散步,寫完作業在睡前和孩子聊聊天,不說學習,只問孩子最近都有什么有趣或不高興的事想分享,家長也可以講自己遇到的趣事。
只有交流和陪伴,才能打開孩子的心扉,讓孩子成為一個善于交流、開朗的孩子。
● 給孩展示的機會
沒有孩子不喜歡向眾人展現自己的長處,也沒有孩子不喜歡聽到表揚。
很多膽小的孩子,只是缺乏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他們會覺得自己不被看好怎么辦?索性就不展示了。
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的引導了,比如家長在掃地時把順手就可以扔掉的垃圾交給孩子去扔,并對孩子進行表揚,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就能讓孩子獲得滿足,家長在以后做家務的過程中,孩子會覺得為幫了媽媽而感到驕傲,而主動幫媽媽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當孩子邁出這一步后,家長一定要做孩子的底氣,為孩子加油打氣,時候也可以進行獎勵,那么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大大方方。
● 幫孩子解決問題
膽小懦弱的孩子如果不是天生如此,一般都是經歷過什么挫傷后,讓孩子變成這樣。
所以家長給孩子解決問題,才是幫助孩子的根本解藥。
當孩子遇到事時,家長如果首先先批評一番,這樣做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更加打擊孩子的心情,讓孩子更加忌憚不敢把事情說出口,那么問題就會堆積著,永遠無法解決。
正確做法是,無論孩子發生什么事,好的壞的、值得鼓勵或批評的,都要先耐心聽取孩子的意見,家長所要做的就是引導,而不是劈頭蓋臉一頓表揚或是批評把孩子堵回去。
幫助孩子分析問題,然后解決問題,一定不要說沒關系。
● 父母的認同很重要
孩子之所以膽小,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安全感。而安全感來自哪里?來自原生家庭,來自父母。
當父母都不能給孩子底氣,讓孩子自信的時候,家長又能指望誰讓孩子膽大起來呢?
男孩需要家長的肯定和認同,這樣會讓男孩覺得自己有擔當有底氣;
而女孩需要家長的贊美和欣賞,這樣女孩才會欣賞和愛護自己。
家長的認同是孩子最根本的保護層,不要吝嗇自己的語言,大聲贊美起來吧。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活潑的就有內斂的,但活潑不是搗亂,內斂也不是膽小,正確教育自己的孩子,活潑的孩子不會更加放肆到去欺負他人,而膽小的孩子也不會越來越自卑到被人欺負,每個孩子都陽光自信,才是最好的成長,這需要家長正確的教養和足夠的愛。
來源:學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