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營養面對面第2期
本期話題
溫飽問題解決了,又冒出一個隱性饑餓!
↓請大家點擊下方視頻收看本期內容↓
本期特邀嘉賓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科技處副處長
朱大洲 研究員
“隱性饑餓”是什么?有哪些危害?
定義:“隱性饑餓”(Hidden Hunger)是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提出的一個概念,用來描述微量營養素缺乏的現象, 具體是指機體雖然攝取了足夠多的食物, 表面上看是吃飽了,能量供給沒問題,但由于食物本身某種營養素含量低,或飲食搭配不當,或機體本身消化吸收等原因,造成人體缺乏某一種或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如維生素、礦物元素等),而產生的隱蔽性的營養需求饑餓癥。危害:對個體來講,缺乏微量營養素,會導致很多慢性疾病,影響身體健康。最常見的隱性饑餓包括:缺乏鈣、鐵、鋅,缺乏維生素A、D、E等。比如,缺鐵易導致貧血,兒童缺鋅、缺鈣影響生長發育,中老年人缺鈣易導致骨質疏松;長期缺乏維生素A,眼睛容易疲倦、干澀。對于國家和社會來講,“隱性饑餓”造成公民體力受損,勞動能力降低;智力受損,創新能力不足;免疫力降低,從而直接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素質和社會經濟發展。隱性饑餓不僅在發展中國家存在,發達國家也同樣面臨著隱性饑餓的挑戰。有哪些人群容易產生“隱性饑餓”?如何通過食物避免和改善“隱性饑餓”?容易產生“隱性饑餓”的人群:當日常飲食滿足身體需求時,是不會出現“隱性饑餓”的。當兩者不匹配時,就容易出現“隱性饑餓”。一方面,人體的營養需求是動態的、階段性的,因此當身體狀態發生階段性變化時,需求變了或代謝能力變了,就容易導致“隱性饑餓”。比如,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青少年,懷孕或處于哺乳期的婦女,得了某些疾病的人群。另一方面,飲食不均衡時,供給不足,比如挑食、偏食的人,很容易“隱性饑餓”。對策:首先要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膳食寶塔的要求,做好膳食搭配,葷素搭配,最重要的就是食物要多樣化,不同的食物含有的營養成分各不相同,通過吃多種多樣的食物,把大廈的基礎打牢,保證絕大部分人體必需營養素的攝入。其次就是關注重點,針對中國人容易缺乏的鈣、鐵、鋅和維生素A、D、E等,在日常飲食中有意識地吃含這些營養素較多的食物,有意識地進行補充。比如,通過多喝牛奶來補鈣;多吃胡蘿卜,補充維生素A;多吃動物肝臟和海產品,補充鐵、鋅和維生素D。從供給的角度,在食品中添加食品營養強化劑,生產出營養強化食品,比如加碘鹽、鐵強化醬油;通過農業育種、種植、養殖技術的調控,生產出營養強化農產品,比如葉酸玉米、富硒大米、DHA雞蛋等。這樣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本期內容由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食物與營養健康科學指導中心 監制出品
食物與營養健康科學指導中心
中心旨在推動構建覆蓋全國的食物營養科普與消費引導工作體系。搭建公共科普平臺,建立專家團隊,建立科普基地。指導食育工作的有序推進。開展食物營養認知和消費的社會輿情監測,回應社會關注,為國家相關決策提供數據支撐。承擔《中國食物與營養》期刊的運營工作,搭建融媒體平臺,向社會普及食物營養科學知識,推動食物營養科普與消費引導工作常態化與信息化。開展新媒體時代科學傳播規律性、營養宣教模式研究,成為國家食物與營養科學傳播的權威指導機構。
策劃/制片:李海燕 胡鐵華
特約專家:朱大洲
制作:里上往來工作室
導演:李尚 黃穎
攝影:杜元闖 方志軍
后期:弓爾良 張宇博
圖文設計:黃少華
統籌/校對:王秀麗 胡鑫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