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學術(shù)經(jīng)緯 學術(shù)經(jīng)緯 2022-11-21 09:07 發(fā)表于北京
我們都清楚,吃太多糖容易長胖。但如果只知道這一點,那你就過于低估糖的健康危害了。科學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糖與多種致命疾病的密切聯(lián)系。就拿長期喝“快樂水”這件事來說,你不僅更容易長胖,免疫系統(tǒng)可能受損,患上脂肪肝、結(jié)腸炎、結(jié)直腸癌的風險也更高。此外,如果你是女性,那么乳腺癌和肝癌也更可能找上你。
最近,一項發(fā)表于《細胞》雜志的研究揭露了又一項甜蜜的危險:吃太多糖還會改變腸道菌群的平衡,進而引起一系列代謝疾病。
我們知道,要避免糖尿病、肥胖等代謝疾病,健康的飲食很重要,但常常被忽視的腸道微生物同樣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這項研究中,由哥倫比亞大學Ivalyo Ivanov教授帶領(lǐng)的團隊試圖探索不健康飲食對腸道菌群、代謝疾病的具體影響。為此,他們向?qū)嶒灲M小鼠投喂了4周高糖高脂的“西式”飲食。不出所料,4周后這些小鼠表現(xiàn)出代謝綜合征的特征,包括體重增加、胰島素抵抗、葡萄糖耐受受損。
當研究團隊分析小鼠腸道的免疫細胞,他們注意到輔助性T細胞17(Th17細胞)的含量明顯下降,而Th17細胞可以幫助個體抵抗肥胖與代謝綜合征。
“這些免疫細胞產(chǎn)生的分子減緩了腸道對'壞’脂質(zhì)的吸收,從而減少腸道炎癥,”Ivanov教授說,“換句話說,它們確保了腸道的健康,阻止身體吸收致病的脂質(zhì)。”
接下來,就是尋找飲食與腸道免疫之間的缺失環(huán)節(jié)。已有的研究給了研究團隊線索,那就是腸道分節(jié)絲狀菌(SFB,一種常見于嚙齒類、魚類和雞腸道里的細菌)可以誘導生成Th17細胞。
于是,研究團隊檢驗了小鼠腸道菌群的變化,果然在其他細菌豐度增加的同時,SFB迅速減少。值得注意的是,SFB的減少發(fā)生在Th17細胞減少之前,這說明很可能是SFB引發(fā)了免疫細胞以及代謝的變化。而當他們向高糖高脂飲食的小鼠移植SFB,小鼠腸道的Th17細胞重新增多、代謝癥狀也得到了抑制。
這時的問題變成了:在小鼠攝入的不健康飲食中,究竟是哪一部分造成了腸道菌群的失衡?是高脂,高糖,還是其他成分的缺失?進一步的實驗發(fā)現(xiàn),糖才是其中的罪魁禍首。
研究團隊向小鼠提供了不含糖的高脂飲食,即使其卡路里與之前的高糖高脂飲食相同,但這些小鼠的Th17細胞沒有減少,也沒有出現(xiàn)肥胖以及糖尿病前期癥狀。“糖的攝入導致SFB減少,造成保護性的Th17細胞消失。” Ivanov教授表示。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不含糖的飲食并非對所有小鼠都奏效。如果小鼠本身就缺少SFB,不含糖的飲食將無法帶來健康收益,小鼠依舊發(fā)展出肥胖與糖尿病前期癥狀。
Ivanov教授表示,這樣的結(jié)果提醒我們,當前的一些飲食干預(例如減糖飲食)可能只對含有特定細菌群落的人起效。
研究團隊還注意到,高糖飲食使得另一種腸道細菌——Faecalibaculum rodentium的豐度明顯增加。接下來的實驗確認了,正是這種細菌取代了SFB的地位:將F. rodentium和SFB同時植入無菌小鼠體內(nèi),結(jié)果前者抑制了SFB的生長,從而引起連鎖反應(yīng)。
到這里,研究揭示了吃下去的糖是如何通過腸道菌群一步步引起代謝疾病的。
雖然人體的腸道菌群中不含有SFB,但研究團隊認為,其他細菌可能起到相同的作用。“腸道菌群很重要,但真正的保護作用來自這些細菌產(chǎn)生的Th17細胞。” Ivanov教授說。
這項研究揭示了飲食、微生物與免疫系統(tǒng)之間的復雜反應(yīng),在肥胖等代謝疾病的進展中扮演了關(guān)鍵角色。為了改善代謝健康,除了調(diào)整飲食,改善我們的腸道菌群,例如引入能生產(chǎn)Th17細胞的細菌或許也是一種有潛力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