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生命學院趙立平教授以科學手段,不吃藥,不打針,用飲食調整腸道菌群, 成功減重20公斤,并且全部消除了高血壓、脂肪肝和慢性疲勞癥等亞健康的狀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科學綠色減肥健康的范例。“減肥給我最大的感觸之一就是,肥胖及其引起的代謝性疾病是可以治愈的。關鍵在于把失調的腸道菌群結構重新回復正常!
基本事實:
身高1.73米,
2006年7月:體重89公斤,腰圍3尺3寸;血壓 90/130;重度脂肪肝。飯量很大,卻沒有精神,總是感覺疲憊不堪。
菌群與肥胖的關系逐步清晰,意識到肥胖者是不良菌群的“奴隸”,肥胖就是細菌引起的疾病!隨即下決心以改變腸道菌為靶點,開始減肥,要把自己的身體從不良菌群手里奪回來!恢復健康!
2008年7月:體重76.5公斤,腰圍2尺7寸;血壓70/110;脂肪肝消失。面色紅潤,精神抖擻。
主要措施:
1)盡量少吃肉,15%以內;
2)盡量多吃全糧(蕎麥為主)、吃涼米、涼面(富含抗性淀粉和膳食纖維);60%左右;盡量少吃甜水果;
3)吃生苦瓜漿汁,交替著喝苦丁茶與普洱茶;
4)每天跑步,從3000步開始,逐步增加,到現在為每天慢跑10000步,大約相當于5公里。
5)飯量自然逐步減少,現在只有兩年前的一半左右;
從上高中開始到博士畢業以前,我的體重一直是60公斤。對于身高1.73米左右的我,這個重量有點偏低了,人看上去是很單薄、很瘦的。1989年博士畢業后,全家人團聚,生活安定了,太太也燒得一手好菜,我胃口又好,體重開始直線上升。沒幾年就增到88-90公斤,而且一直維持在這個高位很多年。最突出的特征是肚子很大,腰圍3尺3寸,與腿長一樣。到商場買褲子,售貨員量完我的腰圍和腿長,往往會噗哧一聲笑出來。2005年在一次開會時,與我合作研究肥胖和糖尿病的瑞金醫院寧光教授拍著我的大肚子說,立平,你要減肥了,再這么下去,你自己要成了糖尿病,怎么去說服別人呢?這話對我很有觸動,但還沒有下決心采取行動。一方面自己胃口特別好,喜歡吃肉,舍不得這份“口福”。再者,每次體檢,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還是比較正常的,因此,沒有太大的壓力,而且存在著“我的基因好,胖點沒關系的”僥幸心理。從2006年檢查完身體發現自己血壓偏高、脂肪肝也比較嚴重開始,我就下決心“要減肥”。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體重逐步下降到了76-77公斤。大肚子基本看不出來了,腰圍成了2尺8左右,原來的褲子全部成了“燈籠褲”被淘汰了。不少人見了我,都說差點認不出來了,夸我減肥成功,讓我好不得意。當然,“你是如何減肥的?”就成了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于是乎,今天把自己的“減肥經”給大家念一念!
第一條,“減肥一定要從盡量少吃肉開始!”。對于大多數胖友,這是很難的一件事。因為吃肉會上癮,越吃越喜歡吃!但是,這全是我們腸道里喜歡吃肉的細菌在作怪。長期吃肉多的人,在腸道里也就培養出了喜歡吃肉的細菌。如果你突然不吃肉了,這些喜歡吃肉的細菌就會攻擊我們自己的肉,因為我們吃的肉與我們自己的肉在營養成份上沒什么差別,唯一的差別是我們的肉受免疫系統保護。當吃肉菌攻擊時,我們的免疫系統當然就會拼命保護自己,一來二去,這場戰爭會讓人非常難過,感到乏力,上火,不一而足。減肥第一個月,我幾乎停掉了所有的葷菜,結果就出現這種“減肥綜合癥”,與吸煙者戒煙開始遇到的難過癥狀是類似的。這個時候一定要堅持,否則就前功盡棄,與反復戒煙者成了同道。
“不吃肉沒有力氣”是很多胖友的體會,其實是腸道細菌在作怪。美國華盛頓大學Gordon教授去年的一篇論文指出,無菌鼠飼喂高脂飲食不會肥胖,說明腸道菌群是肥胖發生必不可少的因素。另外,無菌鼠比起有正常菌群的對照要活躍的多。可能菌群產生的某些因子會使宿主變得“慵懶”,從而減少對儲存脂肪的消耗。腸道細胞里有一個叫Fiaf的基因是饑餓以后會被誘導表達的基因,其表達與脂肪酸的氧化增強有關系,這是人體在饑餓時調用脂肪的一個代謝途徑。但是,腸道菌群可以抑制這個基因的表達,結果是雖然胖人有一身的肥肉,因為有腸道菌群守著不讓我們用,在饑餓的時候卻用不上。因此,胖人容易餓,不吃肉就沒力氣,也就不奇怪了。
里丁大學Gibson教授發表論文指出,長期進食高脂飲食,會使宿主的腸道菌群結構變化,可以保護腸道屏障的細菌例如雙歧桿菌就會下降,甚至消失,從而使腸道變得更加通透,通俗點說,就是“腸子漏了”,而產生內毒素的細菌數量會上升。一來二去,進入血液的內毒素就增加,宿主的免疫系統就會做出反映,身體于是開始“發炎”,長期低度炎癥最后導致免疫系統紊亂,破壞胰島素受體,破壞血管壁,導致胰島素抵抗,導致動脈血管粥樣硬化,于是乎,糖尿病、冠心病應聲而至。因此,肥胖是不良腸道細菌引起的疾病。肥胖者實際上是被這些不良腸道細菌給控制了,成了它們的“奴隸”。肥胖者的身體成了這些不良細菌的“儲糧庫”。它們不讓人體用這些脂肪,是它們在準備人體死亡后進入下一個受害者之前過渡用的。
另外,從消化生理的角度看,如果吃肉太多,大量蛋白質來不及被人在胃和小腸部位消化吸收就進入大腸,大腸菌群就會利用這些蛋白質來生長。細菌生長需要能源和碳骨架。蛋白質本來是很好的碳骨架來源,淀粉和膳食纖維則是很好的能量來源。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做能源,細菌只好用蛋白質做能量來源,通過發酵產生能量,由于是不徹底的氧化,其副產物就是吲哚、氨、胺和酚等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會引起腸道細胞的突變,增加癌癥發生的機會。因此,吃肉太多,在人的大腸里會發生類似在地下的“尸體腐敗”的過程,其可怕程度可想而知!這就好比一個建筑隊在震區蓋臨時房屋時,用油料做能源,用泡沫塑料板做結構。如果油料短缺,只能通過燃燒泡沫板來發電用于保證建房的進度,那一定會產生很多污染。
所以,一定要少吃肉。飲食結構中最重要的平衡是蛋白質和復雜碳水化合物之間的比例平衡。
到底吃多少肉合適,按我的經驗,不要超過進食量的15%。喜歡吃肉,嘗嘗味道即可,不要吃肉管飽。肉吃得太多,會讓自己發炎、得病,成為腸道不良細菌的“奴隸”,變成它們的“儲糧庫”,而且最后還要得病。實在不值得。
今天談到這里,以后接著念經。
趙立平教授減肥四秘招
趙立平教授曾以“肥胖起因新解釋調整菌群好減肥”為題簡單介紹了此法。
本文以他如何通過飲食實施科學綠色減肥,親歷親為,行理并舉,為你揭秘。
秘招一:,“減肥一定要從盡量少吃肉開始!
第一從“少”做起,這是前提也是減肥的基本條件。趙教授解釋,長期吃肉多的人,在腸道里就培養出了喜歡吃肉的細菌。如果你突然不吃肉了,這些喜歡吃肉的細菌就會攻擊我們自己的肉,當吃肉菌攻擊時,我們的免疫系統當然就會拼命保護自己,一來二去,這場戰爭會讓人非常難過,感到乏力,上火,不一而足。
秘招二:全糧最好直接煮或蒸著吃
同時要注意不能以全麥加工食品替代全糧
秘招三:每天生吃苦瓜有望減掉大肚腩
秘招四:蕎麥,米飯放涼后再吃
(科學網趙立平博客 2013年01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