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有 45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前段時間,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為什么那么多人沉迷游戲,難道現實生活不好嗎?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試考慮這么一群人:
不抽煙不喝酒,不沾黃賭毒,遵紀守法。
沒有太多物質欲望,因此錢足夠生活就好,沒有拼命掙錢的動力。
沒太多朋友,不喜歡呼朋結伴,很少聚會。
也不喜歡社交,不喜歡接觸陌生人。
工作模式簡單,沒那么多勾心斗角、人情世故需要去應酬。
不喜歡戶外運動和體育活動,因為太累,身體也扛不住。
不喜歡刷短視頻,因為普遍太無腦。
不喜歡成天泡在網上跟別人斗嘴,因為大家生活都不容易。
電影綜藝電視劇沒意思,因為整體質量太差,精品太少。
……
對于這樣的人,還有什么東西,是能讓他們在生活中感到快樂的呢?
這段戲言似乎得到了不少人的共鳴。不過,我并不是想為游戲張目,不是說我們就應該去玩游戲,而是想借這個機會,跟大家聊聊一個問題:
在工作和必要的生活活動之外,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能夠做些什么?
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如何去找到生活的意義?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到過「存在主義焦慮」。它可以概括成一句話:我為了什么而活著?
這可能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思考過的一個問題:從長遠來看,我們生命中的種種活動,其實都是沒有什么目的和意義的。那么,我們究竟為了什么而活著?我們應該做什么?生活的意義是什么?
如果不能很好地克服這個問題,它就很容易演變成一個結果:對于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
你會很容易覺得:我現在的生活不夠好,但好像也不算差;目之所及,好像也沒有什么特別感興趣的事情可以去嘗試;再說,即使我去做了、去嘗試了,好像也沒有什么意義;我沒有什么欲望,沒有什么特別想要的東西,也沒有一種特別想實現的生活方式。那么,為什么不保持現狀呢?
這就導向了一種虛無感,它會吞噬我們對生命的熱情和動力,讓我們每天都活在一個怪圈之中,無法邁出一步。
很多時候,這種虛無感會伴隨我們非常久,讓我們失去做許多事情的動力。經常當你回過頭來回顧時,才驚覺這好幾年什么都沒有做,什么都沒有改變,我們只是單純地活著,重復著每一天的生活。
那么,如何回答存在主義焦慮呢?
一個經典的回答是:生活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但你可以為它賦予一個意義。
這個回答當然是對的,但它未免有點太簡單了,很難給我們有用的指導。即使你接受了這一點,你依然會問:那么,我該做些什么呢?我該如何給我的生活賦予一個意義呢?
其實,我們可以考慮一個問題:存在主義焦慮從個體的層面,其實是沒有辦法回答的。為什么?因為存在就是一個系統最原初的狀態,是一切的原因和起點。因此,「存在的意義」本身,就是一個「自我指涉」或者說「后設」(meta)的問題。這種問題是沒有辦法從系統內部獲得回答的,只能從系統外部進行回答。
打個不太確切的比方:一部小說里的角色能夠理解「我為什么會存在」嗎?這是不可能的。這個問題只有小說之外的作者和讀者才能回答。
因此,這個問題在以前是如何解決的呢?答案很簡單:用一個小集體,把個體跟它綁定,讓這個小集體成為個體存在的根基和目的。最常見的是什么呢?家族,社區,宗教。
但到了現代,個體意識開始蓬勃發展。我們不再認為一個人必須依附于家族、社區或宗教,而是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因此,存在主義焦慮才真正成為了一個問題:失去了對這些系統的依附,我們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呢?
對此,我的回答其實也是一致的:
你必須找到一件高于個體的事情,把自己融入進去,讓自己成為它的一部分,它才能夠為你的存在提供意義。
什么叫「高于個體」的事情呢?拿我自己舉個例子。
我每天都會花好幾個小時的時間去學習,讀學術專著,看研究文獻。這里面,有大量的知識可能是「沒有用」的,既不能轉化為生產力,也不能從中得到收益和回報。
那么,這樣做有什么意義呢?
答案是:「求知」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了解世界的運行規律是什么,理解這個世界上正在發生什么,可能沒有辦法讓你的生活過得更好,但它本身就是一種意義。
也就是說:追求知識和智慧,就可以是一種「高于個體」的事情。并沒有誰要求你選擇它,而是你自主地選擇了它。
同樣,經常有讀者問:為什么你可以好幾年如一日地堅持寫作、輸出,是什么力量支撐你堅持了下來?
其實,如果你把「幫助更多的人」當作一件事業的話,那么是完全不需要「堅持」的。因為對你來說,這就是一件必須去做、也愿意去做的事情,也是一件高于個體的事情。
這些事情,對你的生活未必會有直接的影響和作用,但它可以成為一種事業。正是對這個事業的追求和投入,使得你的生活變得有意義。
《小王子》里面有一段很經典的話:你的玫瑰花跟別的玫瑰并無不同,正是你花費在玫瑰上的時間,才使得你的玫瑰花那么重要。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的:
這個世界上,從出生到死亡,并沒有哪個人向你下達命令,要求你必須去完成什么事情 —— 你是完全自由的。正是因為你自由地選擇了某件「高于個體」的事業,愿意為之投入時間和精力,乃至于犧牲一定程度的自由和其它可能性,這些你所投入的事物,才構成了你生命的意義。
反過來,如果你只是出于功利和「收益」而去追求某件事物的話,那么最終一定會面臨存在主義焦慮:我如此拼搏,就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擁有更多的資源,獲得別人的認可、肯定和羨慕……然后呢?
沒有然后了。你很難回答。因為一切處于「生活」之內的目的,都無法繞開一個問題:既然一切都是為了生活,那么生活又是為了什么?
因而, 你會很容易陷入叔本華所謂的「鐘擺狀態」之中:生命就是在兩種悲劇之間來回搖擺,一種是追逐欲望過程中的痛苦,另一種是達到欲望之后的空虛與無聊。
打個比方。這種「高于個體」的事業就像什么呢?數學體系里面的公理。整個數學體系都是由若干個公理所構建形成的,而公理本身是不需要證明的,也無法證明。你只是選擇了它們。如果你選擇了別的公理,那同樣可以構建出一套新的、不同的數學體系。并沒有哪一種更正確。
因此,人的超越性在于哪里?正是在于你可以自由地選擇你的「公理」,尋找到那件「高于個體」的事業,讓它成為一切關于意義的問題的終極答案。
到這里,一個問題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那么,屬于我的「高于個體」的事業是什么呢?它在哪里,我該如何找到它呢?
實際上,這個問題是沒有辦法讓別人告訴你的,因為別人沒有辦法替代你去作出自由的選擇。甚至,這個問題是沒有辦法用理性去回答的。它只能訴諸于什么呢?激情。
它唯一的解答是:擴大你對生活的接觸面,不斷去嘗試更多的可能性。一旦你找到那種你愿意為之投入和付出的事業,你一定會知道 —— 因為你的心靈會告訴你,你的激情會告訴你。
這是無法掩飾的,也是無法曲解的。
生活中,為什么那么多人都囿于這種「對一切都不感興趣」的狀態里?很大程度在于,他們都陷入了這么一個怪圈:
我現在做的是我不喜歡的事情,所以我對生活沒有激情。
因為我對生活沒有激情,所以我感覺不快樂。
因為我感覺不快樂,所以我把閑暇時間用在娛樂和消遣上,來撫慰自己的心靈。
因為閑暇時間都用來消磨和打發了,所以我沒有時間去嘗試新的事情。
那么,我就只能繼續做不喜歡的事情,對生活沒有激情……
這就是一個負面循環。久而久之,它只會不斷地滋養虛無感、空虛感,讓你對更多的事情產生不了興趣,提不起精神,陷入無聊、無意義、無價值的泥淖之中。
實際上,對于抑郁癥的研究發現:抑郁癥的一個重要成因,就是這個負面循環。
一個人如果處于情緒低落的狀態之中,他就很可能會失去行動的動力,從而更少去參與能夠帶來愉悅感和意義感的活動。這就使得他們進一步感到孤獨、低落,從而加重抑郁狀態,使得他在這種狀態里越陷越深。
所以,一個反直覺,但卻更有效的認知是什么呢?是:
我首先要對生活投入激情,這樣我才可能找到我喜歡的「事業」。
不要讓生活狀態去掌控我們的心態,而是要反過來,讓自己掌控我們自己的心態,再去適應和調整生活狀態。
你越早主動地掌控自己的心態和行動,越早去采取行動,就能越快脫離負面循環的泥淖。
因此,如果你覺得自己正處于這個怪圈里,不妨試一試下面的步驟:
1)停下來。每天找到一段不受打擾的時間,暫且不去做別的事情,安靜地想一想:
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我對現在的生活有哪些地方感到不夠滿意?
我的生活中如果能夠再增加一點什么,我會更滿意?
2)針對(1)里面的思考和回答,抽出一點時間,去嘗試做一些新鮮的、沒有接觸過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盡可能沉浸進去去感受。問自己:
我對它的感受是什么?
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我感到開心嗎?我得到成就感了嗎?
我是真的愿意繼續去做這件事,還是只是把它當成打發時間的無聊之舉?
3)如果你從(2)里面得到了激情,你發現自己對它產生了興趣,那么不妨問一問自己:
我是否可以為它設定一個成就,讓自己想辦法去實現?
我是否可以通過這件事情,去盡量影響、幫助更多的人?
我是否可以努力去推廣它,讓它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歡?
這三個問題是獨立的,每一個都可以成為你把它變成事業、為之努力的方向。
拿兩個朋友來當例子。
第一位朋友,以前在互聯網公司,做了幾年之后,發現生活太平穩、太單調,接觸到的人和事太少,于是辭職,靠著積蓄出去旅行。是真的窮游,不是去發達國家,而是去中東、非洲、南美這些地方。一年有一半的時間在外面,剩下的時間接活、做外包,賺路費。
他給自己定了個目標:走遍全世界的主要國家。目前已經走了二三十個。雖然這幾年遇到疫情,極大地阻礙了他的計劃,不過他對此還是很樂觀的。
第二位朋友,本來是做影視編劇的,前幾年接觸到劇本殺后,欲罷不能,成立了工作室專門做劇本殺編劇。那會兒劇本殺還沒有火,他的收入也沒有之前高,但想法很簡單:這東西好玩,我要讓更多的人知道它,喜歡它。
當然,這些都是別人的道。我也希望你,可以通過上面這三個步驟,找到自己發自內心的、充滿激情的、愿意為之付出和投入的,事業。
最后,再強調一點:
我們的大腦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跟更多的人建立良好的社會聯系,這不但可以給我們安全感,更可以為我們提供意義和價值感,讓我們感到:我們的生命是有意義的。這種意義不僅僅是為了我們自己,更是為了一個更宏大、更遠大的目標。
心理學家 Richard Ryan 發現:當我們把焦點放在更大的范圍上時,我們所感受到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也會變得越強。
什么叫「更大的范圍」呢?當你只關注自己時,你能夠獲得的幸福感是非常有限的;當你關注家人和朋友,陪伴他們、為他們伸出援手時,你會感受到更強烈的幸福感。
而當你關注更廣闊的人群,意識到你的行為能夠幫到更多的人時,你會體驗到最巔峰的幸福感。
這種幫助并不需要非常復雜,哪怕只是分享自己的經驗,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回答一個問題,也是一種極其有效的產出。
一旦你習慣了這種模式,你就可以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一些更有意義、能夠幫到更多人的事情。比如參與某個公益活動,提供志愿協助和支撐,持續分享自己的知識和見解,發起一些有價值的號召和倡議,等等。
就像我把寫作當成一項事業,原因就在于,它能夠切實地讓我感受到,我能幫到更多的人,為更多的人帶來價值。
你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發起一些活動,去動手做出一些產品,創造一些東西,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你的存在,感受到你為他們所帶來的價值。
那么,你會發現:
你所感受到的意義,將不僅僅來自于你本身,而是來自于這個更龐大、更廣闊的世界,這個你所投身進去的事業。
我希望,當你覺得生活非常單調、無聊,每一天都無所事事,找不到激情和快樂時 ——
不要只是停留在得過且過,也不要只是讓自己滿足于消費的快樂里面。
而是動手、動腦,去創造,去找到屬于自己的事業,去影響更多的人。
生命就像燭火,要照亮更多的人。
—— 閑聊時刻 ——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給你一點激情和力量,去盡快采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