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癥是隨年齡增加而不可避免地出現的骨量丟失,最好的預防辦法是在青年時代有大量的骨儲存,也就是說,年輕時骨峰值越大,骨儲存越多,老年時骨質疏松的危險性則相對越少。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是很重要的。應當長期堅持攝入較高的鈣量;有規律而積極主動地鍛煉,可使骨骼粗壯堅硬,肌肉發達。避免食用過多的蛋白質,也不建議素食,因為過量的蛋白質增加尿鈣排出,而素食減少腸道鈣及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避免過度吸煙、飲酒和過度地咖啡因攝入。
注意防止加速骨量丟失因素的影響,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甲狀腺機能減退需服用甲狀腺素過多;腎炎、高燒等疾病時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腸吸收不良綜合癥;過度應用含鉛、含鋁的抗酸藥物;膠原病、肝炎、結核、癲癇、精神病、糖尿病血液透析、腎功能衰竭等,在上述加速骨丟失因素存在狀況下,就應該及時采取補鈣保骨措施。
對骨質疏松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恢復骨量;(2)防止骨繼續丟失;(3)緩解癥狀。
常用藥物有以下幾種:
① 鈣劑
增加鈣的攝入量可使負鈣平衡轉為正鈣平衡,有利于骨的重建,且正鈣平衡量增加,減少骨折發生率。絕經期婦女使用雌激素副作用比較多,且有誘發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給予大劑量鈣,可起到與使用雌激素相同的作用。服用鈣劑雖不能使骨頭繼續長粗長壯,但可減少骨丟失,延緩骨質疏松。從生長發育停止到35歲這個階段,一般應每天攝入鈣800~1000毫克。絕經期前后婦女,每日鈣攝入量不能低于1000毫克,如不服用雌激素,每日攝入鈣量應增加到1500毫克。65歲以上老人每日補鈣1500~2500毫克。
對此,北京中日友好醫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做了長達2~3年的觀察實驗。受試者一組為高鈣攝入組,選擇12例絕經前婦女,服用真珍鈣膠囊2~3年,每日鈣攝入量為800~1600毫克。按年齡、身高、體重匹配原則,隨機選擇12例飲食鈣小于400毫克/日的絕經前婦女。經受試前后骨密度測定,發現高鈣攝入組與低鈣攝入組相比,其腰椎和胯部部位骨密度有明顯差異,說明補充足夠的鈣能夠阻止絕經前婦女的骨量丟失。
② 維生素D及其活性產物
維生素D與鈣劑聯合應用,可降低血清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明顯減少骨吸收入血。過去有一種錯誤的看法,認為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常伴有維生素D不足或有維生素D抵抗性,因此主張多給維生素D,實際上除了合并有骨軟化或確有維生素D代謝產物生成降低者,一般無需大量補充維生素D,而且大量用維生素D還可出現高鈣尿。老年婦女常有腸腔鈣吸收障礙,可同時給予維生素D,應從小劑量開始,一般每日400~500國際單位即可。如果是有維生素D抵抗,可加大劑量至4000國際單位。
目前主張用1α-(OH)VD3,在體內很快活化成1,25-(OH)2VD3,后者效力比維生素D3大100倍,能促進鈣在十二指腸上段的吸收和轉運,改善鈣吸收后,血鈣升高,減少對甲狀旁腺的刺激,相應減少骨吸收入血,明顯增高骨鈣。在給予活性維生素D時,必須補給足夠的鈣,才能保證鈣的良好吸收,達到鈣平衡。
③ 性激素
雌激素可降低骨組織對甲狀旁腺素的敏感性,減少骨回吸入血的過程,糾正負鈣平衡。雌激素尚可升高血漿1,25-(OH)2VD3和降鈣素,降低尿鈣,以達到保護骨,防止骨鈣回吸入血。同時應用鈣劑可減少骨吸收劑如甲狀旁腺素及1,25-(OH)2VD3的作用,可以避免一旦停用雌激素后,迅速發生骨丟失現象。
雌激素用量要適當,老年動脈硬化者用藥應慎重,注意有無子宮內膜增殖及功能性出血,誘發宮頸癌及子宮內膜癌,還有注意可能引起肝臟損害。乙烯雌酚每日用量0.5~1毫克,每月給藥25天,或連續應用4~5周,停藥7~10天。一般療程2~3年。男性病人可用甲基睪丸素,每日25~30毫克,但有產生肝中毒及肝細胞癌等副作用可能,也可用雌激素和雄激素聯合應用,留存鈣的效果比單純使用一種好,副作用也較少。
④ 降鈣素
降鈣素可用減少骨回吸入血的過程。單獨應用降鈣素反而使骨吸收面增加,可能由于過度降低血鈣而引起甲狀旁腺活性增加。因此降鈣素應與鈣劑聯合應用,以克服降鈣素的過度降低血鈣作用而加重骨回吸。降鈣素相對安全,副作用小,偶爾發生惡心、嘔吐等副作用,但有效時間較短。
上述各種方法首選補充鈣劑,安全可靠且無任何副作用,或者鈣劑與激素協同應用。
分享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