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生活時代,都市生活的我們,常常會因這樣或那樣的學習、工作及情感壓力而心力憔悴,狀態消極。在當今醫患關系普遍緊張的環境下,即便屬于“慢職業”的中醫生,也會時常有很大的壓力及煩惱。在臨床觀察中,人們生病后,心理會發生偏差,中醫言“七情致病”,所謂“身病心調,心病身養”。一個好的心態往往可以很好地預防和調理疾病。
那么面對種種生活壓力,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余老師的一位朋友,亦是他的病人——何俊女士,是著名的心理健康輔導老師。因緣和合,本期任之堂“養生常識您必知”有幸邀請到何女士蒞臨館內。為我們分享了一場主題為“陽光心態,積極人生”的治愈系心理輔導課。
何老師說,人長成一個生理上的大人很容易,但內心卻經常是一個兒童,隨性而發。步入社會亦是各種小孩子心態。我們總是強調心態的重要性,那么到底什么是心態呢?心,是心性,心跡;態,既是表現出來的心態,形態。王陽明曾講“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理學對心態的描述是:心理過程是不斷變化著的、暫時性的,個性心理特征是穩固的,而心理狀態則是介于二者之間的,既有暫時性、又有穩固性,是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特征統一的表現。”
余師經常引用佛家的一句話:“萬法惟心造,諸相惟心生”。在臨床上,高明的醫生往往可以更具患者面相感知他的過去及身體健康情況。許多疾病反應出來的癥狀只是我們心相的投射。譬如《黃帝內經》里的一句話“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即你身上或癢或痛,或創痕,這些癥狀的表現,都是我們心神的投射。所以說,心態的重要性不明自愈。何老師說:“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對一件事件的評價,往往引于你過去經歷的事對此的影響。”
若以前你在醫院就醫,遇到一不怎么負責任的醫生,或者源于社會大眾對醫療的負面報道,那你再次就醫時就難以在內心產生全然的信任。基于不信任的醫患關系,便不能產生良好的醫療互動。也將影響我們療愈的進程。心態可以影響我們的能力,生理及感知。對于醫生來說,沒有好的心態,在診療過程中便不能有一顆沉穩的心。沒有沉穩的心,便不能產生明敏的醫理洞察。
對于醫生,余老師經常講,人在疾病痛苦的折磨下,心理脆弱猶如嬰孩。人們帶著痛苦抱著希望來見醫生。對于病人在疾病壓力下產生的心理和行為偏差,我們要培養自己接納包容的能力,我們醫生就是要全然地接納病人!在就診同時,為了達到最好的療愈效果,醫患雙方都要積極創造一個好的醫療氛圍。對此,何俊老師講:“面對非我所愿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做些什么?首先,要有一個樂觀的心態,心的背后是什么?是無數成長過程中發生事件的累積。每個成年人都可以說是‘劫后余生’,每顆心的背后都是成長中經受的教誨,比如我們在工作人領導經常會告訴我們:先看風向,再定方向,三思而后行,這些都是他人給我們的經驗,我們的心態情緒都如此地被影響著,干擾著。還有一些則是‘我’、‘我以為’,比如說,‘我認為世界是平的’、‘出來混是不需要還的!’(現場大笑……)而這些以為只是你主觀世界的以為,你的世界所發生事件的教誨,你身邊人的經驗——只是你的世界。這樣我們只會流于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對于普通患者來說,過去的就醫經歷,可以提供一些經驗,但不要過于絆縛你未來的醫診過程。畢竟在疾病的對面,醫生與患者是同一戰線。不信任的內耗,只會拖延療愈的進展,對于醫者,不愉快的醫患關系,已是過去的經歷,面對新的病人,仍要不辭辛苦,一心赴救!
何老師說:“那么我們要怎樣保持一個平穩的心態,只有在‘覺知’的狀態下,即是抽離出我們的主觀意識(種種‘我’、‘我以為’),不加評判地覺察,當遇到外部環境中出現刺激時,身體內部產生的全部心理體驗。你即看到你自己的行為,你自己的狀態!……(未完待續,請期待明天的養生常來您必知,和大家分享何如營造一個積極陽光的心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