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呂蒙正,可謂是家喻戶曉,大名鼎鼎,做為洛陽人,更是引以為豪。他是北宋初年的宰相,字圣功,洛陽東南的塢流村人,也就是今天的佃莊鎮相公莊村。呂氏家族一門出了五位宰相和數位高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呂蒙正。他是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狀元,初授將作監丞,升州通判。后三次登相位,封許國公,授太子太師。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謚文穆,贈中書令。
今天不說呂蒙正一生的豐功偉績,不說呂蒙正的為官處世,只說說現在廣為流傳的所謂呂蒙正的《寒窯賦》。《寒窯賦》的名字非常之多,據不完全統計還有《破窯賦》、《命運賦》、《時運賦》、《勸世章》等,版本也不太一樣,網上流傳最少有三種不同版本。以相對權威的古詩文網收錄的也有兩種版本三個名字,分別如下:
破窯賦/寒窯賦/勸世章
版本一: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蓋聞: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文章蓋世,孔子厄于陳邦;武略超群,太公釣于渭水。顏淵命短,殊非兇惡之徒;盜跖年長,豈是善良之輩。堯帝明圣,卻生不肖之兒;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作齊國宰相;孔明臥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楚霸雖雄,敗于烏江自刎;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懸三尺玉印,一旦時衰,死于陰人之手。
有先貧而后富,有老壯而少衰。滿腹文章,白發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宮娥,運退反為妓妾;風流妓女,時來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卻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婦。蛟龍未遇,潛水于魚鱉之間;君子失時,拱手于小人之下。衣服雖破,常存儀禮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初貧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注福注祿,命里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
吾昔寓居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饑,上人憎,下人厭,人道我賤,非我不棄也。今居朝堂,官至極品,位置三公,身雖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職于千萬人之上,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思衣而有羅錦千箱,思食而有珍饈百味,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觴,上人寵,下人擁。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聽由天地循環,周而復始焉。
版本二:
天地有常用,日月有常明,四時有常序,鬼神有常靈。天有寶,日月星辰。地有寶,五谷金銀。家有寶,孝子賢孫。國有寶,正直忠良。合天道,則天府鑒臨。合地道,則地府消愆。合人道,則民用和睦。三道既合,禍去福來。天地和,則萬物生。地道和,則萬物興。父子和,而家有濟。夫婦和,而義不分。
時勢不可盡倚,貧窮不可盡欺,世事翻來覆去,須當周而復始。
余者,居洛陽之時,朝投僧寺,夜宿破窯。布衣不能遮其體,饘粥不能充其饑。上人嫌,下人憎,皆言余之賤也,余曰:非賤也,乃時也,運也,命也。余后登高及第,入中書,官至極品,位列三公,思衣則有綺羅千箱,思食則有百味珍饈,有撻百僚之杖,有斬佞臣之劍,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扶袂,廩有余粟,庫有余財,人皆言余之貴也,余曰:非貴也,乃時也,運也,命也。
蛟龍未遇,暫居云霧之間。君子失時,屈守小人之下。命運未通,被愚人之輕棄。時運未到,被小人之欺凌。初貧君子,自怨骨格風流。乍富小人,不脫俗人體態。生平結交惟結心,莫論富貴貧賤。深得千金,而不為貴,得人一語,而勝千金。吾皆悼追無恨人,富貴須當長保守,
蘇秦未遇,歸家時,父母憎,兄弟惡,嫂不下璣,妻不愿炊,然衣錦歸故里,馬壯人強,螢光彩布,兄弟含笑出戶迎,妻嫂下階傾己顧,蘇秦本是舊蘇秦,昔日何陳今何親。自家骨肉尚如此,何況區區陌路人,抑猶未也。
文章冠世,孔子尚厄于陳邦。武略超群,太公曾釣于渭水。顏回命短,豈是兇暴之徒。盜柘年長,自非賢良之輩。帝堯天圣,卻養不肖之男。瞽叟頑囂,反生大孝之子。甘羅十二為宰相,買臣五十作公卿。晏嬰身長五尺,封為齊國宰相。韓信力無縛雞,立為漢朝賢臣,未遇之時,口無一日甕飧,及至興通,身受齊王將印,嚇燕取趙,統百萬雄兵,一旦時休,卒于陰人之毒手。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安邦之志,一世無遇。
上古圣賢,不掌陰陽之數。今日儒士,豈離否泰之中。腰金衣紫,都生貧賤之家。草履毛鞋,都是富豪之裔。有貧賤,而后有富貴。有小壯,而后有老衰。人能學積善,家有余慶。青春美女,反招愚獨之夫。俊秀才郎,竟配丑貌之婦。五男二女,老來一身全無。萬貫千金,死后離鄉別井。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滿腹文章,到老終身不第。或富貴,或貧賤,皆由命理注定。
若天不得時,則日月無光。地不得時,則草木不生。水不得時,則波浪不靜。人不得時,則命運不通。若無根本八字,豈能為卿為相。一生皆由命,半點不由人。
蜈蚣多足,不及蛇靈。雄雞有翼,飛不及鴉。馬有千里之馳,非人不能自往。人有千般巧計,無運不能自達。
吾敬為此勸世文也。
反復閱讀以上文章(還有其他版本,因與“版本一”差別不大,故權且以此兩個版本試論如下幾個問題:
一、《寒窯賦》的真偽
我讀過呂蒙正的詩,搜韻網上收錄有六首,三首七律,三首七絕,都很工,除上述《寒窯賦》幾個版本外,沒讀過其他辭賦類作品。我本人平時也寫賦,隨著對辭賦的認識日漸提高,逐步對《寒窯賦》(且以這個名字為準)的真偽越來越持懷疑態度了,原因如下:
1、文章名雜亂,沒有定名
此賦的名字非常多,據不完全統計有《寒窯賦》、《破窯賦》、《命運賦》、《時運賦》、《勸世章》等五種之多,令人生疑。北宋至今千年左右,與呂蒙正同一時期為官的詩賦大家們的作品,均有一個明確的題目,如呂蒙正和趙普的詩,如蘇軾的詩和賦,還有與呂蒙正幾乎同時期狀元的張去華的詩和賦,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其作品非但只有一個名字,有些還被收錄到《宋史》中去。作為丁丑科狀元、北宋宰相的呂蒙正,自然被列《宋史》,而《宋史》中卻沒有《寒窯賦》一文,不能不令人生疑。
2、《寒窯賦》與賦的文體特征不符
賦作為文學藝術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是最高雅的文體形式,是一種有韻的文體。由首都師范大學蹤凡教授和北京師范大學郭英德教授主編的《歷代賦學文獻輯刊》中這樣寫道:“賦是中國古代特有的體裁,是根據漢字的形體、音義、語法特點而精心組織的華美藝術品,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傳統賦體文學對于韻律、對偶、典故的追求,使其成為中國古代最高雅的文體之一”。賦的文體在全世界具有唯一性,其他任何國家的語言文字中沒有與賦這個文體相對應的單詞,賦是文學皇冠上的一顆明珠。賦的分類大體可分為:騷賦、散賦、駢賦、律賦、文賦五個大類,而這五類均是韻文,無韻的文章不能稱其為賦。這五大類中,屬律賦的音律、句式要求最為嚴格,相當于近體格律詩,最明顯的特點之一是限韻,即有題韻字作為限韻標準的,作賦用韻,必須使用所題之韻字,不得出韻。眾所周知,唐宋以賦取士,駢賦、律賦發展到唐宋時期,技法已瑧成熟。下面我們依次對比一下五類賦體的特征,便可知曉《寒窯賦》是否屬于賦文。
⑴、散體賦:散體賦是先秦賦之濫觴。此賦的起源在先秦散文,至兩漢最為興盛。因其鋪陳宏大、篇幅較長,散體賦又被稱為漢大賦。此賦在思想立意上,多立足于贊美或諷諫。體式上多采用一問一答之章法,韻句與散句相間,篇幅多在數千字或上萬字。很明顯《寒窯賦》不屬于散體賦。
⑵、騷體賦:騷體賦源于《楚辭》,沿襲《離騷》的格調,常具有濃郁的感懷色彩,抒情成份較重。最顯著的特點是擅用“兮”字,以“兮”字調劑整篇感懷及誦讀節奏。其代表作有賈誼的《吊屈原賦》、《鵩鳥賦》、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司馬遷的《悲士不遇賦》、曹植的《銅雀臺賦》等。與之相比,《寒窯賦》顯然也不屬于騷體賦。
⑶、文賦:文賦的發端是受唐宋“古文運動”的影響,而形成的一種賦體。由于唐宋時期音韻學已漸成熟,并有官方規定的韻書,故文賦的偶句部分在音韻上要比散體賦規范些。文賦是辭賦文體中數量最少的,但有一點是可以斷定的,文賦也是有韻的,斷沒有全然不押韻的文賦。如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東坡的前后《赤壁賦》等。而《寒窯賦》除了幾處起著發送作用的散句外,基本都是努力朝著駢文句式上靠攏的。比較下來,它也不屬于文賦。
⑷、駢體賦:駢賦主要是以駢句為主的賦體,駢句是指兩句字數相等,講究對偶與聲律相協的句式。有韻的稱為駢體賦,無韻的稱為駢體文。駢體賦以行文流暢、擅用事典、文采華美、音韻和諧為佳品。縱觀《寒窯賦》一文,全篇幾乎無一句用韻,因此,無不遺憾的得出結論:《寒窯賦》也不屬于駢賦。
⑸、律賦:律賦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有題韻字作為限韻的標準,作賦用韻,必須使用所題之字為韻,不得越出;二是篇幅短小,多在三、四百字之間; 三是律賦重論述輕鋪陳。雖有描寫風物與景觀者,但多為托物論理之作。史存最早的律賦作品是唐代王勃的《寒梧棲鳳賦》,其題韻字為“孤清夜月”。這篇僅二百多字的賦,屬對工切,句法嚴謹,“壯”、“緊”、“長”、“隔”、“漫”句式并合使用,是當今學習律賦不可越過的極好教材。律賦的代表作品極多,如白居易的《賦賦》、李程的《日五色賦》、歐陽修的《殿試藏珠于淵賦》、范仲淹的《臨川羨魚賦》與《用天下之心為心賦》、蘇軾的《濁醪有妙理賦》與《明君可為忠言賦》等。唐宋兩朝之名士,多有律賦作品傳世。而《寒窯賦》既沒有題韻字,也沒有用韻,其句式使用也不符合律賦之特征,所以也不能歸入律賦。
以上五種賦體,《寒窯賦》都不能與之相符,所以可以斷言:該文不屬于賦體。那么它屬于哪類文體呢?前面說過,該文基本都是努力朝著駢文句式上靠攏的,它屬不屬于駢文呢?
3、《寒窯賦》與駢文的基本特征也不相符
前面說過:有韻的稱為駢體賦,無韻的稱為駢體文,這是建立在駢體文之上而言的。《寒窯賦》明顯無韻,但是無韻的文章不一定都是駢文!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⑴、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因其常用四、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其《乞巧文》中這樣描述此類文體:“眩耀為文,瑣碎排偶。抽黃對白,啽哢飛走。駢四儷六,錦心繡口”。我們再來看《寒窯賦》,毫無疑問,作者具備一定的古文功底,掌握一定的對仗手法,但是仔細審視,其中對仗不工之處也很多,如“無騎不能自往”與“非運不能自通”;“敗于烏江自刎”與“竟有萬里江山”;“天然骨骼生成”與“不脫貧寒之肌”;這幾句無論從詞性上還是從結構上,都已經失對。須知呂蒙正是當年的狀元郎,決非一般的文學愛好者,這樣低級的錯誤我堅信不可能出自他的手筆。
⑵、駢文講究句式的變化。早期的駢文句式以四六言為主,間雜三五七言,自唐以降,已經衍生出了“三五七八九言”等。伴隨時代發展,后人根據《賦譜》將這些句式作了具體歸納,即分別為壯、緊、長、隔、漫、發送等六大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常見的駢文以及駢賦句式。唐宋以來駢文句式的運用上,皆是以“緊、長、隔”句為基礎或其相應的變體句式做為一個回合來使用的。如王勃之《滕王閣序》文章的第一段“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其句式分別為“緊、緊、長、隔”。接下來的“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幾句,其句式為“緊、長、隔”,后面依此類推。我們再比照《寒窯賦》一文,初一看基本也體現出了句式的多樣性。但是認真比較就會發現相同句式的隔句連續使用,這個在現代人的辭賦中是一個比較突出的毛病,句式呆板不靈活,文章氣脈不暢通,但是要放在清代之前的駢文中,恐怕很難找出先例。
⑶、駢文最為講究的是馬蹄律。駢文雖不用韻,但其聲律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馬蹄律的概念與應用,最早起源于駢文,后廣泛應用于駢文、多分句長聯以及辭賦類隔句句式的句腳用字。六朝以來,句腳字平仄相對已經是作駢文的鐵律之一了,所以真正的駢文,其句腳的平仄都是相反的。比如起句的腳字為平,對句的腳字必須是仄,然后相鄰句的句腳字平仄與對句相反。按照“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此往復。這就是清人總結出的“平頂平,仄頂仄”的馬蹄律。我們再以王勃的《滕王閣序》為例:
時維九月(仄),序屬三秋(平)。潦水盡而寒潭清(平),煙光凝而暮山紫(仄)。儼驂騑于上路(仄),訪風景于崇阿(平);臨帝子之長洲(平),得天人之舊館(仄)。層巒聳翠(仄),上出重霄(平);飛閣流丹(平),下臨無地(仄)。鶴汀鳧渚(仄),窮島嶼之縈回(平);桂殿蘭宮(平),即岡巒之體勢(仄)。
仔細觀察這篇在唐代就極負盛名的千古駢文,我們就可以發現句腳字的平仄玄妙,把句腳字逐一列出,即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這樣看就非常明顯了,完全符合馬蹄律。有人會說,你挑這一段完全符合馬蹄律,難道整篇也沒有瑕疵嗎?有?《滕王閣序》一文,確有個別地方有馬蹄失律之處,要知道,王勃當年寫這篇駢文時,年齡只有20多歲,且是喝酒至微醺時現場提筆一揮而就的,有不嚴謹之處,當可理解。我們再看一篇流傳千古的駢文——唐代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中的一段,這篇文章是經再三斟酌后布告天下的,其文之技法部分,尤其是聲律應用部分,可謂典范:
偽臨朝武氏者(此句為散發句,句腳不論平仄),性非和順(仄),地實寒微(平)。昔充太宗下陳(平),曾以更衣入侍(仄)。洎乎晚節(仄),穢亂春宮(平)。潛隱先帝之私(平),陰圖后房之嬖(仄)。入門見嫉(仄),蛾眉不肯讓人(平);掩袖工讒(平),狐媚偏能惑主(仄)。踐元后于翚翟(仄),陷吾君于聚麀(平)。加以虺蜴為心(平),豺狼成性(仄),近狎邪僻(仄),殘害忠良(平),殺姊屠兄(平),弒君鴆母(仄)。人神之所同嫉(仄),天地之所不容(平)。猶復包藏禍心(平),窺竊神器(仄)。君之愛子(仄),幽之于別宮(平);賊之宗盟(平),委之以重任(仄)。嗚呼(引發用語,平仄不論)!霍子孟之不作(仄),朱虛侯之已亡(平)。燕啄皇孫(平),知漢祚之將盡(仄);龍漦帝后(仄),識夏庭之遽衰(平)。
從中不難看出,平仄安排極其規范,幾乎一絲不茍,皆是按馬蹄律安排的。我們再來審視《寒窯賦》一文,相比較而言,此文在聲律上的欠缺甚多。至于“馬蹄律”之說,可能根本就沒這個意識。做為北宋的一代宰相和狀元郎,這些基本功我想呂蒙正不會不知道。
⑷、駢文特別注重虛字的運用。駢文中凡是超過四字以上的句子,都會引入虛字調劑使用,以使得句式更加靈活,行文更加流暢。像元曲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連續三個名詞堆砌的現象,在駢文寫作中是不可能出現的。駢文中多見的是“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之類的借助“而”字等虛字搭配的句式。我們再來看《寒窯賦》中的句式“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吾皆悼追無恨人,富貴須當長保守”、“兄弟含笑出戶迎,妻嫂下階傾己顧,蘇秦本是舊蘇秦,昔日何陳今何親。自家骨肉尚如此,何況區區陌路人”,象這些句式,完全不符合駢文的句式,更談不上賦句,有些甚至更象是民間流傳的順口溜,此等拙劣文筆妄加在一代宰相及狀元頭上,呂蒙正應是蒙受不白之冤了。
綜上四條所述,《寒窯賦》甚至算不上一篇合格的駢文,更別說稱之為賦。可以斷言,《寒窯賦》決非是北宋狀元、三次登相位、封許國公、授太子太師的呂蒙正所撰。而是后人根據其身世傳聞以及為人、為官而附會的偽作。這等拙劣文章非但沒有抬高呂蒙正的名聲,反而有降低之嫌疑。現在位于洛陽的大宋名相園和位于山東萊州的掖縣公園內,都分別以不同形式將《寒窯賦》展示于眾,供游人欣賞,我想但凡有些賦學功底之人,斷不敢認為此舉是對呂蒙正的正面宣傳。呂老先生倘若九泉有知,不知該有如何想法?
二、由《寒窯賦》的剖析產生的聯想
1、洛陽與賦
洛陽被賦予“辭賦之都”之雅號,也是洛陽辭賦研究院經過數年的辛勤努力為洛陽爭得的第五張城市名片(千年帝都、牡丹花都、河洛之根、絲路起點、辭賦之都)。漢賦最興盛時期就在洛陽,因西晉時期左思在洛陽寫的《三都賦》,人們爭相傳抄,引發了“洛陽紙貴”,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美好的聲譽。漢賦的集大成者賈誼是洛陽人,還有許多賦作者或出生在洛陽,或游歷在洛陽,或做官在洛陽,或求學在洛陽,歷史上洛陽比較有名的賦作者有300多人,留下的辭賦名篇無法統計。《二京賦》、《三都賦》、《洛神賦》等都誕生在洛陽,洛陽辭賦研究院曾編寫了一部三卷的《歷代詠洛賦集》,收集了一百篇歷代詠洛陽的賦,這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都是獨一無二的。清代著名文獻學者張澍的《姓氏尋源》中有:“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洛河曾以燦爛的文化而名揚華夏,蜿蜒的洛河岸邊孕育了璀璨奪目的河洛文化,神秘的《洛書》、《河圖》來源于此,古老的中國漢字也發源于此。2012年中國辭賦學會會長、南京大學許結教授在由洛陽辭賦研究院舉辦的“海峽兩岸辭賦與地域文化研討會”上,接受洛陽日報記者采訪時說:“洛陽是著名的古都,其所在地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不少作品的創作背景都與洛陽有關,辭賦文化在洛陽歷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素有‘最宜詩賦洛陽地’之說”,洛陽與賦源遠流長。
2、洛陽當代辭賦研究與創作
伴隨辭賦文學形式的復興,辭賦創作在洛陽辭賦研究院的引領下,涌現出了一批辭賦作家,創作出了數百篇辭賦作品,集結出版了一部兩卷《當代詠洛賦集》,收錄了100多篇當代詠洛陽的賦,其中50多篇是由洛陽本地辭賦作家創作的,有26名辭賦作者的作品被選用,這也是很了不起的,在當代的城市中很少見。其中有些作品還被名山大川、著名景區及企事業單位、大中專院校等勒石刻碑,有些被中央電視臺及地方電視臺拍成文學電視片,可謂是功績卓著,洛陽的辭賦研究與創作在中國辭賦學會也占有一席之地,洛陽辭賦研究院在全國辭賦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3、當前辭賦創作領域普遍存在的問題
縱觀全國包括洛陽辭賦創作的質量,大體是可喜可賀,自國學曾經的斷代到如今的萌芽和復興,洛陽乃至全國為之付出過努力的人們最知道其中的艱辛,反過來認真分析研究當前的辭賦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存在不少問題的,這些問題也是全國辭賦創作領域目前共同存在的問題,筆者試著梳理如下:
⑴、沒搞清楚什么是賦,對賦的概念缺乏認識
很多辭賦作家,搞不清什么是賦,錯誤的認為古文、雜記、駢文就是賦文。他們認為《岳陽樓記》、《滕王閣序》才是古今名賦。很多辭賦愛好者也常以《滕王閣序》為藍本,甚至句式都是完全套用。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固然和賦學沉淪已久、國學傳承曾經斷代有關,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當代賦學的復興,還將需要一個漫長摸索過程,才能統一認識。
前面說過,賦是一種韻文,沒有韻的文章不能稱其為賦。從中國辭賦學會的全稱上也可以判斷出來,全稱為“中國韻文學會賦學專業委員會”。那些所謂賦體分有韻和無韻兩種的說法是錯誤的,是沒有根據的。《滕王閣序》沒有用韻,是古今著名的駢文,而《岳陽樓記》非但沒有用韻,通篇看來,連一句駢句也沒有,按文體歸類只能是雜文。
⑵、文白加雜,失去了辭賦的高雅性
有一些辭賦新手包括辭賦高手的早期作品,并不知道辭賦“是根據漢字的形體、音義、語法特點而精心組織的華美藝術品”,而是利用寫散文或詩詞的手法來撰寫辭賦,結果是文白加雜,體現不出辭賦對于韻律、對偶、典故的表現特點,好無美感。須知辭賦有辭賦特有的藝術規范,詩詞有詩詞特有的藝術規范,如果想咋寫就咋寫,那就沒有必要區分那么多的文學體裁了,打油詩、順口溜若能歸類詩賦,人們又何必去受那十載寒窗之苦呢?
⑶、用韻不規范,或新舊韻混用,或平仄聲混押
用韻隨便現象經常發生,有新(中華新韻)老(平水韻、詞林正韻)混用的,有用漢語拼音不分四聲的,有在一段之內,沒有轉韻便平仄聲混押的等等。
我的文史學者朋友曾給我轉來一篇報紙上刊登的辭賦,詢問我對該賦的看法,我直言不諱的說:此賦離賦甚遠!先不說章法、句法,單說用韻就是不符合規范的,平仄聲混押現象比較明顯。朋友說該賦畢竟是登了報紙的,能說該賦有大問題嗎?是的,如果只是個別出了韻,也并非多大的毛病,但這是作賦的基礎,基礎不牢,實不敢恭維。另外,刊登報紙雜志并不代表文章的真正水平,即使刻石勒碑,也不能說文章沒有一點毛病,何況現在刊登報刊及勒石刻碑也不全靠的是辭賦水平。筆者的辭賦也曾在風景名勝、省內外企事業單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及大中專學校刻石、勒碑、拍電視片以及制作成文化墻,但決不否認自己早期的作品也有用韻不規范的地方,但其基本的句法結構,應該基本符合賦體特征。清朝余丙照先生的《賦學指南》一書開篇寫的就是“論押韻”:“作賦先貴煉韻”,“初學作賦,先求韻穩,句之工巧次之。蓋押韻既穩,句雖平常,亦不棘目;韻一不穩,雖有佳句,卒難合拍。故詳論押韻,特選數條,以為入門之路”。可見弄懂押韻是寫好賦的入門必由之路。
⑷、賦文體裁不分,散、騷、駢、文、律賦混雜
有不少的辭賦作者,弄不清辭賦的分類,撰寫辭賦時非常瀟灑的信手拈來,一篇賦文內既有散賦的句式,又有騷賦句式,既有駢賦的句式,又有文賦的句式,律賦出現的非常少(因為難度太高),讓人在誦讀過程中,經常突然出現氣韻中斷現象,也分不清其所撰寫的是哪類賦文。
筆者認為,當前辭賦界占主流的賦體是駢賦,雖然好多作者也沒弄清駢賦的特點,但大體是往駢賦方向靠的,故應以駢賦為主攻方向,兼以散、騷賦體裁,律賦要求太高,但它是所有辭賦作家們終極努力的目標。值得可喜的是,律賦已經引起了辭賦作家們的高度關注,目前已經創作出了一批律賦作品,創作這些律賦的辭賦作家們都還非常年輕,他們中間大多作品是相當有水平的。
⑸、賦文句法結構與平仄使用不規范
各種賦體的大致特點前面已作陳述,這里不再贅言。有些辭賦作者在沒有弄清賦文句式特點和平仄的基礎上,隨心所欲,有一種句式結構連續七八句或十數句并列者,讀起來令人氣息阻塞;有用詩的句式代替賦的句式的等等。筆者曾在某辭賦家的研討會上,對其作品提出了以上兩個瑕疵,會上有位老師截住我的話題說道:賦來源于詩!故,說我的建議是雞蛋里挑骨頭。我想這位老師一定是讀過劉勰的《文心雕龍》詮賦一章:“《詩》有六義,其二曰賦”,和左思的《三都賦》中:“賦者,古詩之流也”。但我敢斷定這位老師一定沒讀過《賦譜》,也沒有對賦這個特殊文體作過深入的了解。我真想接一句話:既然賦來源于詩,那為什么還叫賦呢?雞蛋是雞生出來的,和雞一樣嗎?
眾所周知,不同的文體之間差別很大,西晉著名文學家陸機的《文賦》中寫道:“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分別列出了十種文體的特點。唐代的《賦譜》一書中所說:“凡賦句有壯、緊、長、隔、漫、發、送綜合織成,不可偏舍”。證明各種文體的表現形式、句法結構以及誦讀節奏都不盡相同,由此聯想到前幾年著名文化學者、散文家余秋雨先生為南京鐘山風景區撰寫的鐘山碑文,引來文化界一片非議,而其《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散文名著卻深受讀者喜愛。同樣在南京,由中國辭賦學會會長、南京大學許結教授為南京棲霞山風景區撰寫的《棲霞山賦》,作品之專業、質量之高超令人交口稱贊,得到了文化界的高度贊揚。進一步說明各種文體形式有不同,用散文的語言只能寫散文,用詩的語言只能寫詩,用賦的語言才能寫好賦。
⑹、濫用虛字
前文說過,用虛字是作賦與寫詩的句式區別之一。而有些辭賦作家濫用虛字非常明顯,比如整段的句子用“也”或“矣”等虛字作句腳字,好象看上去似乎也押了韻了,殊不知賦文凡用韻的句式,若遇句腳為虛字,應在虛字前押韻的。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順流而東也”和“固一世之雄也”,句腳字用的是“也”字,而押韻是押在虛字前的“東”和“雄”字上的;又如“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謬,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圍于周郎者乎?”其韻押在“昌”、“蒼”和“郎”字上的,這種押韻方式使聲調顯得非常優美。
憑心而論,縱觀全國辭賦之創作水平,今人之賦還遠不及古人,這和賦學一度消亡、國學傳承曾經斷代有關,如今辭賦創作能復興到當前水平,應該是值得肯定的。曾有人自詡其賦已過古人而無不及,那實在是井底之蛙,他看不到與古人的差距,恰恰說明了當今賦學的復興之路還很漫長。我們應該正視差距,端正態度,認真向古人學習,象書法家臨帖一樣,一絲不茍的打好基本功,從而創作出更多、更好、甚至將來真的能超過古人的優秀辭賦作品,真正體現出辭賦作品特有的裁對的均衡對稱之美、句式的整齊結構之美、隸事的典雅含蓄之美、藻飾的華麗色彩之美和聲調的和諧音韻之美。杜絕象《寒窯賦》這樣的文章來蒙蔽讀者,只有這樣我們才無愧于古人,也無愧于后人。
?于2018年10月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