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信號,幫媽媽及時發現積食征兆
寶寶若是食積日久,會造成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很多有積食問題的寶寶和同齡寶寶相比,往往較瘦弱且個子矮。偶爾食積后果不會這么嚴重,但是也會導致寶寶一系列身體不適:
1、會出現食欲不振、厭食的癥狀,有時甚至會惡心、嘔吐;
2、肚子脹熱、胃部不適、口臭、尤其打嗝時會有酸腐的氣味;
3、所謂“食不好、睡不安”,積食還會導致寶寶睡眠不安,睡覺時不停翻身、磨牙,甚至不明原因的哭鬧;
4、手腳心熱,甚至引起發燒;
5、大便干燥酸臭、放屁頻繁且氣味臭;
6、舌苔白且厚、或者略微黃膩。
3個按摩手法,搞定寶寶積食煩惱
1、捏脊療法
讓寶寶俯臥在床上,媽媽用拇指橈側緣(注1)頂住寶寶脊柱皮膚,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沿著脊柱(督脈)及兩側(膀胱經),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節橈側頂住皮膚,拇指前按,兩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可捏三下提拿一下,稱之為“捏三提一法”。每晚一次,每次捏3-5遍,多了可以到10遍。
2、揉中脘
中脘穴在胸劍結合部(注2)與肚臍連線的中點。媽媽可用手指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呈順時針按揉,稱為揉中脘。揉中脘每次大約3~5分鐘。接著再用兩個手掌疊放在一起放在中脘穴上,自中脘下直推到肚臍,稱為推中脘。推中脘大約100次。每天兩到三次。
3、摩涌泉
足底心即是涌泉穴。媽媽可以拇指壓按涌泉穴,旋轉按摩50-100下,每日兩次。
3個食療方,輕微積食初步緩解
1、炒山楂——消肉食食積
寶寶因為吃肉太多,出現食欲不振,打嗝嘔吐等食積癥狀時,可用山楂肉90克,炒焦后研成細末,用溫開水送服,每日兩次,每次15克。
2、焦三仙——消面食食積
寶寶因為吃面食過多,出現厭食、肚子脹、肚子疼等癥狀時,可用炒神曲30克、炒山楂10克、麥芽10克,水煎服,一天一次,分1~3次服完。
3、山藥米粥——健脾消食
當寶寶因為脾胃虛弱,出現積食不消、吃飯不香、體重減輕、面黃肌瘦等問題時,可以用山藥米粥調補脾胃,滋陰養液。做法:取干山藥片50~100克,小黃米50~100克,陳皮10g。洗凈大米、陳皮,與山藥片一起碾碎,加水適量熬成粥給寶寶喝。
4種中醫小藥,積食癥狀深度攔截
1、小兒化食丸——針對“貪食受涼”引起的積食
寶寶因為貪食受涼,出現腹脹、惡心嘔吐、煩躁口渴、舌苔黃厚、大便干燥的癥狀時,可選擇小兒化食丸服用。
2、保和丸——寶寶食積化熱時服用
中醫里有飲食燒的說法,又被稱為食積化熱,就是指因為食積而引起的發燒。這種發燒通常溫度不會高于38℃,且通常伴有口苦口臭、大便干結的癥狀。
3、大山楂丸——各種食積均適用
如果媽媽難于判斷寶寶的食積到底由什么原因引起,分辨不清具體的食積類型時,吃點大山楂丸總不是錯的選擇。最主要的是,大山楂丸的味道酸酸甜甜,絕對免你喂藥之苦。
4、平胃散——消瓜果食積
夏日吃瓜果過多可致瓜果食積,癥見納呆、腹脹、無食欲、苔白略膩等,可用平胃散。葉天士曰:稚年夏月食瓜果,水寒之濕著于脾胃,令人泄瀉,其寒濕積聚,未能遽化熱氣,必用辛溫香竄之氣,古方中消瓜果之積,以丁香、肉桂或用麝香…其平胃散、胃苓湯亦可用。
用量參考:1歲,成人1/5用量;2~3歲成人1/4用量;3歲以上成人1/3用量;5歲以上,成人1/2用量。以上3種藥均適用。
Tips:飯后散步有益脾胃
天氣不是太冷的話,吃完晚飯,最好帶著寶寶溫和地散步半小時到一小時。每天適當活動,可以促進氣血流通,中醫認為,氣血流通就是補。多活動本身就具有健脾、助消化的作用。
注:
1、拇指橈側緣:把一只手掌心向下放好,靠大拇指這一側是橈側(也叫外側),靠小拇指的一側是尺側(也叫內側)。
2、胸劍結合部:在胸部,身體的前正中線有塊骨頭稱為胸骨,胸骨的最下端(胸部和腹部交界處)就是胸劍結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