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的腹瀉六十多天啦!”
林女士今年38歲,最近這兩個多月,總是斷斷續續的腹瀉,她以為這只是單純的拉肚子。
“我去了家門口的診所,人家說我這是腸胃炎,給我輸了液,但是沒見好啊。”
林女士在門診跟醫生交代了前因后果,醫生給她做了檢查。
發現她的腹部下方有一小塊腫物,在做肛門指檢的時候,查出腸道里面有一個奇奇怪怪的腫塊。
經過醫生的仔細排查,最終確診為直腸癌,由于就醫的時間太晚,已經發生了盆腔轉移。
現在做手術已經來不及了,只能通過藥物治療減輕患者的痛苦,延長生存時間。
很多人在得了腸癌這個病后,會在排便習慣方面發生變化。
比如,排便次數明顯減少,拉出小血絲,或者便秘,肛門周圍癢,但是這些變化都是肉眼可見的。
關鍵是,很多人完全沒有任何感覺,所以很容易被忽視。就算有不適感,也會因為癥狀輕,拒絕就醫。
腸癌的產生跟腸道里面的息肉的關聯。
但是從小小的息肉演變到癌癥,這需要很多年,但是只要在“演變”這條路上穿插一次檢查,就可以預防悲劇的發生。
但現實卻是很多人拒絕檢查,即使發現了息肉,也覺得這東西不痛不痛的,不愿意處理,最終拖成了癌癥。
身體不會無緣無故的出毛病,要是哪里出現異常,肯定是某個器官在“作妖”。如果感覺有以下這三種癥狀,一定不要掉以輕心。
1、便秘及大便顏色異常
正常情況下,人的排便頻率不一定相同,一天兩次到三四天一次都算正常。
但是,如果排便頻率明顯減少,比如以前1天1次,突然變成3天一次,而且大便的顏色變得很深,或者大便變得很細,就需要引起重視。
雖然便秘和大便顏色異常并不一定是腸癌的表現,但它們確實可能是腸癌的癥狀之一。
便秘是一種常見的腸胃問題,它可能是由于飲食不良、缺乏運動、壓力過大等原因引起的。
但是,長期的便秘有可能會導致腸道阻塞,進而引起腸胃疾病。
如果便秘伴隨著腹瀉、腹痛等其他癥狀,就需要及時就醫,以免引起更嚴重的問題。
大便顏色異常可能是腸道中某些問題的表現。
例如,黑色或暗紅色的大便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結果,而黃色或灰色的大便可能是由于脂肪吸收問題引起的。
如果大便顏色異常伴隨著其他癥狀,如腹痛、惡心、嘔吐等,也需要及時就醫。
而我們所說的腸癌,是由于腸道內的某些細胞發生異常增生而引起的。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和治療,這些異常細胞可能會向周圍組織和器官擴散。
2、拉出血絲
如果發現自己拉的便便里有鮮紅色或暗紅色血液,最好注意一下。
在正常情況下,便血的發生通常是由于肛門、直腸、結腸或者下消化道的其他部位出現了炎癥、損傷、潰瘍和腫瘤等問題所導致的。
但是得了腸癌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引發便血的原因主要還是由于腸癌破壞了腸道內部的正常結構和功能,產生了一些問題。
比如:當癌細胞在腸道內不斷生長時,腸道的內部管腔會越來越狹窄。
一旦狹窄到一定程度,腸內容物就會難以通過,甚至腸腔內壓力過高時,直腸和腸壁之間的血管就會破裂,導致便血的出現。
如果癌細胞不斷生長,會侵蝕腸道壁,造成腸道壁的破壞。當破壞范圍達到血管時,血管就會破裂,引發便血。
癌的生長會刺激腸道中的細胞增生活動,導致血管異常增生,出現血管畸形。這些異常的血管存在于腫瘤周圍,破裂時也容易造成便血。
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人會在拉完粑粑后看自己的排泄物,所以這個問題被很多人忽視了。
3、腹痛
正常的腹痛,即使是疾病引起,也是小病,而且這種疼痛通常是短暫的,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治療。
正常的腹痛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
消化問題:消化不良、胃酸倒流、胃炎等都可能引起下腹痛。
感染:食物中毒、細菌感染等。
便秘:排便困難可能導致肚子痛。
痛經:在女性中非常普遍,痛經通常是在月經期間或前幾天出現的腹痛。
疝氣:腹壁或腹股溝中的一塊組織伸出來時引起的腹痛。
這些情況通常不需要太多的治療,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緩解。
但是,當腸癌進展和蔓延的時候,它會對腸道內部的結構和功能產生壓迫、侵襲、扭曲、狹窄等影響,從而導致患者出現腹痛的情況。
腸道狹窄是腸癌常見的并發癥。當腫瘤發生在腸道中間,隨著時日的推移,它會逐漸生長,直到堵塞腸道的管腔。
這會讓腸腔的壓力增加,這個時候患者就會感覺明顯的腹痛。
而且,腸道阻塞是腸癌的一種嚴重并發癥。當腫瘤侵蝕到腸壁,會妨礙腸道正常的蠕動,導致腸道阻塞。
這種情況下,腸道內的氣體和液體無法正常通過,會造成嚴重的腹痛,它的癥狀還包括嘔吐、腹瀉等狀況。
如果這種情況長期沒有得到改善,會導致腸道壁的壓力增加,最終導致腸道穿孔。
這個時候腹痛起來會更劇烈,而且伴隨著感染、排泄物滲漏等嚴重問題。
當腫瘤在體內不斷生長,會使血管的密度逐漸增加,而腫瘤本身就會產生自己的血供。
在這種情況下,腸道的收縮和松弛功能會受到影響,導致腹痛和腸道潰爛等現象。
但是很多人不解,腹痛不是很常見的現象嗎?難道腹痛一次就是癌癥了?其實,可以觀察一些小細節來區分自己的腹痛是否正常。
時間:正常的腹痛通常是短暫的,并且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治療。如果腹痛持續時間超過一周,建議及時咨詢醫生。
強度:正常的輕微腹痛通常是可以忍受的,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如果腹痛嚴重,尤其是突然發作,就需要留心了。
伴隨癥狀:正常的腹痛通常不會伴隨其他嚴重的癥狀,例如體重下降、便血、惡心和嘔吐等。
如果有這些嚴重的癥狀出現,可能需要進行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年齡:癌癥類的疾病通常在45歲以上的人中更常見。因此,如果年齡較大且有腹痛等癥狀,可能需要考慮進行疾病篩查。
總之,如果腹痛持續時間超過一周,伴隨其他嚴重癥狀,尤其是在年齡較大的情況下,一定要進行進一步檢查和治療,以排除惡性疾病的可能性。
作為一種令人聞風喪膽的惡性腫瘤,一旦被它“纏上”,就很難甩掉。要么接受它的“制裁”,要么斗爭到死。
它的發病率一年比一年高,拋開遺傳因素來看,其實主要原因還是生活習慣的問題。
1、飲食不健康,飲食習慣不好的人
有的人貪圖嘴上的享樂,喜歡吃高脂肪的東西。
但是這類食物吃多了會增加腸道內細菌的數量,而這些細菌一旦過度生長就會使人體內的肝酶分泌減少,從而增加腸癌的發病率。
此外,高脂肪食物容易阻塞腸道,增加胃腸道的負擔,導致慢性腸道疾病的發生。
高糖和加工食品也是腸癌的重要誘因之一。
這些食品在制造過程中通常會加入大量的化學物質,而這些化學物質是可以誘發癌癥的。
主要是這些食品通常都含有大量的鹽、糖和脂肪,長期食用會導致腸道黏膜直接接觸到過多的化學物質,從而增加了腸癌的風險。
如果有人不愛吃水果,那就很容易缺乏纖維素
膳食纖維,如水果、蔬菜、全谷食品等,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增加腸道內的體積,大量吸附腸道內的毒素,帶走這些有害物質,從而起到預防腸癌的作用。
如果缺乏膳食纖維素,就會使腸道內毒素積聚,增加了腸癌的發病率。
2、長期不愛運動的人
我們都知道,想要讓人體的代謝“跑”得快一些,自己首先得跑起來,動起來才行。
但是,很多人因為工作需要,長期坐著在工位上。
在長期缺乏運動的情況下,身體內的能量消耗減少,從而導致身體內積累更多的毒素。
這些毒素不僅會直接損害腸道黏膜細胞,并且還會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到全身,損害其他器官和組織。
更重要的是,不運動,免疫力肯定就不行。
運動可以增強身體對病毒和細菌的抵抗能力。
當身體內的免疫細胞數量和功能受到影響后,人體內的病毒和細菌更容易引起感染,同時也會增加身體內毒素的積累,進一步導致腸癌的發生。
同時, 腸道的蠕動也會因為缺乏運動而減緩。
這會進一步增加毒素的濃度,當腸道內的有害菌群過度繁殖,更容易引起腸道黏膜細胞的突變和腫瘤的發生。
所以,在該動起來的年齡千萬不要選擇躺平。
3、 有腸癌的癌前期病變的人
癌前期病變本身就是腸癌發生的前兆。
在腸道黏膜上的異常細胞經過一定時間的演變,最終會演變成腸癌。
因此,對于有腸癌家族史或其他相關高危因素的患者來說,如果能及早發現并進行治療,就能有效地避免悲劇的發生。
而且,腸癌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個體差異性。
雖然絕大部分的癌前期病變最終都會發展成為腸癌,但有些癌前期病變的發展速度可能比較緩慢,而有些則比較快速。
因此,在有腸癌的癌前期病變的人群中,需要定期進行腸鏡檢查和其他相關檢測,以及制定適當的治療計劃。
需要注意的是,這類人群需要比別人更注意生活細節。
環境因素如大氣污染等會導致人體內毒素積累,生活習慣如飲食和運動等則會直接影響腸道的健康。
這類人群應該多吃蔬菜和水果,避免高脂高熱量的飲食,多進行運動,避免長期久坐等不良生活習慣。
這里要提醒大家,其實年齡也是一個危險的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身體會經歷各種各樣的變化。
尤其是40歲以后,隨著人體各個器官的功能逐漸下降,代謝速度變慢,各種生理功能逐漸減弱,身體的各個方面都不如從前。
這些變化可能會導致消化系統中出現一些問題,例如腸道內的食物代謝變慢、便秘等。這些問題都可能增加患腸癌的風險。
所以,40歲以上的人,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做一次腸檢,這種檢查做一次可以管五年。
因為這類疾病來得很隱匿,沒有特別明顯的癥狀,就只能自己勤快一點。
而且,從良性息肉到惡性腫瘤的演變,需要好多年才能完成,這中間做一次檢查,基本上就可以起到預防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一旦發現自己有相關癥狀,千萬不要拖,這類病大多都是拖出來的,現在心疼小錢,等到疾病來了,拿再多的錢就沒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