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推送介紹了茶味研究所的第一款茶,同一款水仙,焙兩種不同火功。有位茶友給我發來的留言:
謝掌柜,有個疑問還望不吝賜教,巖茶傳統焙火不是足火的嗎,為什么現在看到很多商家都開始推輕火茶,包括您的這款水仙也有輕火,是不是輕火茶不能算傳統味道? 網上查過資料說武夷山的傳統巖茶都是要焙足火的,沒有輕火,焙輕火的茶一般是茶質不怎樣的茶或者外山茶,今天看到您推出輕火茶才有了這個疑問!
我喝茶經歷不算久,在廣州上大學時候開始喝工夫茶,同宿舍潮汕的同學經常會從家里帶來大紅袍一起喝,老家在四川,本地人都喝綠茶,工夫茶是上大學之后接觸到的,剛開始喝總感覺是一股子糊了的味道,還有點像濃咖啡,后來跟著同學喝著喝著也喜歡上這種味道。畢業工作后自己嘗試在網上買茶,才知道原來巖茶還分幾種火,看網上的推薦買了幾個品牌的茶葉回來學著喝,發現越喝越迷茫,已經不知道怎么選擇了,一直很喜歡看您寫的文章,冒昧打擾,希望能給新手小白科普下,期待回復。
看到這位茶友的留言還真有點受寵若驚,很感謝關注。提的問題很好,類似問題其實在之前我就有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今天再借此展開講講我對此的一些想法,之前看過文章的鄉親當是溫故知新。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巖茶焙火不是足火茶才叫傳統,這要追溯到早年的茶葉貿易流通方式,當時交通不像現在,以水運為主,茶葉從閩北茶區往外運輸,走閩江流域水路到福、廈、漳、泉、粵東、廣州等港口集散,遠的還通過這些港口出口至海外,因路途遠,關系到茶葉儲存才需將茶葉焙至足火便于長時間存放和品質穩定。
而現今出現的輕火、中火是隨著市場受眾而轉變的結果,輕火茶、中火茶的出現不代表脫離傳統,它們同樣是經傳統工藝制作而成。一味強調足火茶為傳統,我認為未免有些不嚴謹,甚至帶有噱頭成分被商家所利用。
這又不得不回到另外一個話題,什么是傳統? 巖茶傳統制作工序分做青和焙火;往細里講做青走水要走透,做青發酵要做得熟,焙火也要焙透,這才是真正的傳統做法,核心的東西沒有改變。近幾年比較流行的抽濕茶做法,常見用在鳳凰單叢身上,它沒有焙火這道工序,巖茶也有見過抽濕,你說即使它叫巖茶,但能稱作為傳統嗎?
答案顯而易見。
回答第二個問題:
“焙輕火的茶一般是茶質不怎樣的茶或者外山茶” 這種話可以肯定是賣茶的人最先說的,焙茶是“因茶施焙”,要焙到什么火功取決于焙茶師傅想把茶焙出什么風格,還有根據茶葉具體特性來決定,如茶葉品種、做青程度。
輕火茶即茶質差、外山茶之言論過于偏激片面,有刻意誤導之嫌。茶質好的茶耐焙火是真的,但未必茶質好就一定用足火,同時也未必足火茶就表示茶質好。焙茶就像我們泡茶一樣要靈活運用,刻板的去理解容易進入誤區,哪天喝到輕火或中火焙制的正巖茶,你不能分辨是否是正巖,但通過它的焙火程度就判定是品質差的茶,那就尷尬了。
外山茶確實不如正巖、半巖茶耐焙,易把茶焙空,這也是事實,山場擺在那沒什么好說的。不耐焙不代表不能焙足火,外山茶照樣講究做青做熟,焙茶焙透,做青到位的茶焙足火完全沒問題。說到底還是得看工藝,正巖茶若出現工藝缺陷等問題,焙足火反而可能越焙越差。所以看一款茶的品質,簡單粗暴地根據火功來判斷是不客觀的。
為什么我要焙兩種不同火功的茶?
上一篇文章介紹已經說過這份茶的定位是供大家作為一個入門學習樣本,通過這份茶學習到水仙的香氣味道特征是怎樣的,以及不同火功下會給它的香氣帶來哪些變化,這是我做這款茶的主要目的。一份茶,兩種口味,不敢說一定能讓所有人喜歡,但你能從中很快知道自己偏好哪種口味的水仙。
很巧,這位茶友提到潮汕人喝的大紅袍,剛好我也在潮汕地區從事茶業生意,對潮汕人品飲巖茶的口味還算比較了解。多數潮汕人喝的巖茶以足火茶居多,并且投茶量大,口味重,一般沖泡巖茶投茶量是8克,潮汕人得喝12克,有茶企品牌專門針對潮汕地區出12.5克包裝,可見喝起來多濃郁,對過去沒接觸過巖茶的茶客來說就覺得像焦味、像喝咖啡,而對把喝茶當做日常的潮汕人而言,這種重口味的足火茶正剛剛好。
但要知道,巖茶不是只針對潮汕人銷售,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喝的慣足火茶,包括很多潮汕人也有喝不慣足火茶的。早年流通區域主要集中在閩南與廣東等地,因運輸和儲存不便的緣故才需焙到足火,現在運輸和儲存早已有非常好條件,為何還要局限于足火?見過太多第一次喝巖茶喝的是足火茶因喝不慣沒有留下好印象最終選擇止步。輕火、中火茶適應市場,讓更多想嘗試喝巖茶的茶客更好接受它的味道,我覺得很適合并且可以繼續這樣多樣發展。
這次推出的水仙要焙到足火不是難事,但我將它焙制成輕火與中足火,輕火茶能夠最大程度體現出品種特征香以及工藝香,湯水口感清甜好入口;中足火一直以來在行業里定位模糊,每個焙茶師傅對它都有自己的見解,在我看來中足火屬中火偏上還未到足火,介于中火與足火之間的狀態程度,這樣焙制出的茶葉既保留了香氣,又能把湯水焙醇厚,對平衡香與水有很好把控。兩種口讓茶客有選擇,一茶制多味滿足不同口味喜好的人,希望對那些想嘗試或者以前喝巖茶沒留下好印象的茶客起到引路作用。如果因為一份茶就能讓更多人喜歡上巖茶,那真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一件事。
過去一年我把大部分時間用在焙茶上,對不同品種、不同工藝程度的巖茶焙法進行多次試驗和思考,盡可能的在每一款茶上尋求平衡,而不是局限在「水仙就應焙足火得醇厚,肉桂就應焙中、輕火得高香」、「足火茶放置隔年好喝」之類的傳統焙茶思維。它已經不適合這個時代,茶客們面臨的問題不是沒好茶喝,中國六大茶類那么多品種,既然喝不慣完全可以找其他茶代替;他們期望可以在某個品種里找到適合自己的口味,如果制茶人總是刻意強調喝水仙、喝肉桂就該喝什么火,把所謂的傳統硬推給茶客,必定只會越走越窄。
茶說簡單點它就是一片樹葉子,在不同制茶人手上能產生不同效果,而留住本味再做更多探索才是「一葉歸真」要做的事。
祝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