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湖南靖州:諸葛亮七擒孟獲地新考處

摘 要: 傳統觀點認為,諸葛亮“五月渡瀘”在金沙江流域,“七擒孟獲”在云南境內,這和《三國志》及《三國志注》是相左的?!度龂咀ⅰ匪ⅰ盀o水”當在今廣西境內。研究者依此順藤摸瓜,在以靖州縣為中心的湘黔桂邊境區域發現大量諸葛橋、諸葛洞、諸葛井、諸葛行軍鼓等諸葛南征遺跡和孟獲墓、孟獲屋場、孟公廟等孟獲文化遺跡;同時發現《三國演義》所述諸葛南征所遇“銀坑洞”等地理風物與靖州實況驚人吻合?,F有證據表明,湖南靖州最有可能是孟獲故里和諸葛亮七擒孟獲的真跡地。

關鍵詞:七擒孟獲;孟獲故里;靖州;五月渡瀘;三國志

 

諸葛亮《出師表》提到的“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定南中四郡,是其接受劉備“托孤”后經略蜀漢的重要功績?!度龂萘x》大書特書的“七擒孟獲”,說的正是諸葛亮平定南中時發生的事情。關于七擒孟獲的地點,學術界權威觀點認為在今云南境內。筆者多年潛心研究發現,“云南說”存在諸多疑點,同時提出一個新的觀點:如果諸葛亮“七擒孟獲”真有其事,其地點最大可能在湖南靖州。

 

“七擒孟獲”在云南不靠譜

“云南說”權威資料最早見南明《滇南紀略》,其卷五《績略》載:“七擒孟獲:一擒于白崖,今趙州定西嶺;一擒于鄧賒豪豬洞,今鄧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縣巡檢司東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愛甸,今順寧府地;一擒于怒江邊,今保山縣騰越州之間;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此后,研究七擒孟獲的文章大多沒有超出云南省范圍,只是在進軍路線和“五月渡瀘”地點等枝節問題上存在爭論,具體大致有“西路說”和“東路說”之爭。“東路說”認為,諸葛亮從成都出發先南向入云南,再西向北轉、經寶山、麗江折回四川,認為“五月渡瀘”的“瀘水”即四川與云南的分界河金沙江;“西路說”與之相反,認為是先西向入云南,再由北而南、由西而東,認為所渡“瀘水”即金沙江支流雅礱江(一說怒江)。大多教科書(如重慶師范學院的《古代文學作品選》注釋《出師表》)采納了“東路說”。

對幾成定論的“云南說”筆者卻心存迷惑。在提出質疑之前,先耐心看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史書是怎么說的。

陳壽《三國志》所言的“南中四郡”即永昌郡(今云南西北部)、越嶲郡(今川南與滇北地區)、益州郡(今滇之東南至黔桂交界處)和牂牁郡(今黔南桂北地區至湘西南邊境)。大致情形是:建興元年(223年),益州大姓雍闿背叛西蜀投靠東吳,先殺死益州太守,又將繼任太守縛與東吳(見《張裔傳》)。受其影響,嶲郡太守高定元和牂牁郡太守朱褒亦反蜀割據;建興三年三月諸葛亮率部南征,“五月渡瀘”,秋八月平定全部四郡(見《后主卷》)。出征路線:諸葛亮進攻越嶲郡,而令李恢繞道進軍益州;李恢在昆明突圍后“追奔逐北”,在“南至盤江,東接牂牁”的地方與諸葛亮部會合(見《李恢傳》)。《三國志》沒有提及“七擒孟獲”。

據《三國志注》卷三十五,始提“七擒孟獲”的是東晉習作齒著《漢晉春秋》。該書記載說“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七縱七擒”之后,孟獲心悅誠服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隨后將孟獲派往“滇池”(即益州),并以“渠帥”用之。為什么要如此優待孟獲,《漢晉春秋》說,諸葛亮認為南中與蜀中相距遙遠,直接管轄存在“三不易”即諸多不便,且難以服眾,而重用孟獲,讓其協助管理南中,有利于長治久安。

同時于東晉成書的《華陽國志》也記載了“七擒孟獲”的事情,其卷四《南中志》說:“亮南征,由水路自安上入越嶲,別遣馬忠伐牂柯,李恢向益州”:“卑水”一戰,諸葛亮殺高定元,此時“馬忠破牂柯,李恢困於南中”:“五月亮渡瀘,進征益州,生虜孟獲”,后“七虜七赦”;平定南中后遷“南中勁卒、青羌萬余家”(包括孟氏家族)于蜀中,并讓孟獲做了“御史中臣”(相當于國家監察部副部長)。

南朝裴松之的《三國志注》注引了《漢晉春秋》的說法,而沒有引用《華陽國志》的說法?!度龂咀ⅰ肪砣暹€指出:諸葛亮“五月渡瀘”的“瀘水”即《漢書·地理志》所指的“瀘惟水”,地點在“牂牁郡句町縣”。

對照《華陽國志》和《三國志注》不難發現,二者對諸葛南征路線及“七擒孟獲”之事有重大出入:《華陽國志》說南征兵分三路,諸葛亮本人沒有涉足牂牁郡,其“七擒孟獲”地點在益州;《三國志注》說諸葛亮七摛孟獲地點在牂牁郡而非益州郡。二者對孟獲身份和去向說法也不同:《華陽國志》說其是益州人,是雍闿的追隨者,后至朝庭為官;《三國志注》等只說他為南中“夷治所服”,后在南中為官。

 “云南說”顯然是沿襲了《華陽國志》的說法。對照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史料綜合分析,我們發現“云南說”存在如下疑點:

其一,《滇南紀略》所載“七擒孟獲”的七處地點處處有腳落似無懈可擊,而恰恰因為它的“無懈可擊”讓人生疑:且不說事隔千年要厘清七處地點如何之難,也不說七處地點大多缺少相應的遺址遺物,僅“七擒孟獲”的“七”字就有待商榷——“七”是古人特定記時常數,如“一七(七天)”、“二七(十四天)”……而“七七”為“極限”數,所以“七”常作概數表示“多次”?!捌咔苊汐@”理解為“多次擒獲孟獲”可能更準確,因為要“捉住七次又放走七次”實在有些離奇。再者《滇南紀略》所言七處地點也超出了益州郡范圍,既然可以不局限于益州郡,為什么孟獲就逃不出后人所界定的云南省域呢?

其二,說諸葛亮“五月渡瀘”的“瀘水”是金沙江或其支流雅礱江,難以自圓其說。如果“渡”的金沙江,不符諸葛亮“深入不毛”的語意,據《辭源》解釋“不毛”是指人跡稀少或邊域荒涼之地,而三國時金沙江南岸之益州乃膏腴之地。如果“渡”的是雅礱江,時間不對,兵貴神速,不可能行軍兩個多月尚未進入戰區。對于這一點,已有學術前輩提出過同樣質疑。

其三,《三國志》明白說到,李恢與諸葛亮會合時,已將敵方(可能就是孟獲)追擊到了“南至盤江(即“南盤江”),東接牂牁”的地方,即今云南、貴州、廣西三省交界處。據此理解,諸葛亮所渡“瀘水”不應該在四川或云南境內。這樣,不管是“東路說”還是“西路說”,其行軍路線的方位及時間與之都不合。另《水經注》(卷三十七·葉榆水)載:“諸葛亮入南,戰于盤(江)東”,進一步印證了“五月渡瀘”地點在云南以東地區,印證了《三國志注》所指“瀘水”在“牂牁郡句町縣”的可靠。與《三國志》及《三國志注》背道而馳,這是“云南說”的一大“硬傷”。

    歷來研究三國史,學術界以《三國志》、《三國志注》為正史,以《華陽國志》為野史,而在諸葛南征問題上卻一反常態以《華陽國志》為至尊,而對《三國志》和《三國志注》視而不見,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七擒孟獲”在湖南靖州順理成章

我們提出“七擒孟獲”在湖南靖州有四大證據或理由:

第一,以靖州縣為中心的湘黔桂三省邊境區域存在大量諸葛亮南征相關的遺址、遺跡和遺物,并構成一個獨立的“南征文化圈”。《太平寰宇記》及《靖州志》為據,靖州縣境內就有諸葛營、諸葛橋、諸葛井、武侯祠、武圣廟、武圣殿、諸葛亮點將臺、諸葛溪、諸葛村、營盤山、營盤團(地名)、營盤寨等15處遺址、遺跡;民間傳說靖州飛山之上的“金坑洞”和“銀坑洞”(即今“蓮花洞”和白云洞)為諸葛亮活捉孟獲處,洞壁上遺有“孟獲天書”。初步統計,整個靖州“文化圈”十余縣市(包括廣西的龍勝、三江,貴州的榕江、黎平、錦屏,湖南的通道、城步、綏寧、會同、黔陽等),共有諸葛井16處、諸葛營34處,諸葛橋11處,武侯祠、武侯廟8處,以“諸葛”或“孔明”命名的“山”、“洞”、“溪”、“塘”、“寨”、“村”等21處,傳說中的“擒孟”地點5處;發現“諸葛行軍鼓”1只。其中如下幾點尤其值得關注:

一是靖州飛山的“孟獲天書”。筆者根據《水書連山易》初步判斷,此“天書”為古水書文字,且風化嚴重,絕不是近代人所為。

二是“諸葛行軍鼓”的發現。清《直隸靖州志》卷二十載;“諸葛亮南征于此,(后人)建武侯祠。乾隆十九年(1754年),通道土人掘得銅鼓一面,內注‘大漢諸葛武侯’六字”;并稱此為諸葛亮過境靖州之“考古一大驗也”。另據《懷化地區·總述》載:通道出土的這面行軍鼓“套入水中擊之,聲聞百里”,說明它不是贗品。

三是三江縣“葛亮城”(諸葛營),“葛亮井”(井壁刻有諸葛亮與孟獲像)等遺址的發現。報載,三江系列遺址經廣西有關部門考證,確定為“三國古遺址”[1]。

四是靖州“文化圈”大多遺址有權威方志史書記載。如傳說中的黔陽托口“臥龍巖”諸葛屯兵洞穴遺址,遠在南北朝的《輿地志》就有記載。榕江縣城東的“諸葛擒蠻洞”,明萬歷《貴州通志》有詳細記載。城步縣的“諸葛古城”,《湖南省志》依據《讀史方輿紀要》明確說:“蜀建興三年諸葛南征經此所住,原為土城名曰‘南城’,明代以后改為縣治地”[2]635。等等,不一一明細。

第二,“七擒孟獲”在靖州符合《三國志注》所指的諸葛亮進軍方向,按其指引方向順藤摸瓜,發現其進軍路線正好與靖州“南征文化圈”對接。《三國志注》引注《漢書》所說,諸葛“五月渡瀘”之處在“牂牁郡句町縣”。古句町縣在哪里?《漢書·地理志》原文是這樣說的:“句町,文象水東至增食入郁,(句町縣內)又有盧唯水、來細水、伐水”。這說明載有“瀘惟水”的句町縣東界增食縣——核查古今地名資料,三國時的增食縣在今廣西百色與南寧之間。句町縣當在今百色市西部。諸葛亮“渡瀘”后進軍何處?我們深入田野調查發現,從云桂邊境起步,沿右江河經百色至南寧隆安,再經上林、來賓至柳州,直到毗鄰湘黔邊境的三江縣,明顯存在一條諸葛南征“進軍線路”,即沿“線”多有諸葛井、諸葛營、諸葛橋等遺跡和民間傳說。毗鄰南寧市的平果縣《縣志》轉舊志載:“蜀建興三年,蜀相孔明南征至平果,在城關鄉馱秀屯立孔明碑(已毀),在對河隆安縣塘念、塘色、塘兇、西安等處鑿井(后人稱孔明井) ”[3]21?!犊h志》言之鑿鑿不可不信。諸葛亮南征深入廣西腹地后不可能逆轉,從此北上通往三江縣合情合理。而廣西三江已屬于靖州“南征文化圈,“線”與“圈”完美對接。

第三,《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到九十回所述諸葛亮“七擒孟獲”途中的所見所聞,與靖州“文化圈”的地理風物吻合。在諸葛亮出征第一站就提到“東西兩路,卻通五溪”,而歷史上的“五溪”是湘西沅水中上游地區的專有地名。又如說諸葛亮祀求“馬援廟”;據《靖州志》轉引《名勝志》載,靖州歷史上就有馬援廟。又如說諸葛亮求教老者“口含一葉可防瘴氣”;會同、靖州一帶至今保持“含葉(土名“甜茶葉”)治瘴癘”的傳統。又如說閨中女子溪中洗澡與男子“混淆”而“父母不禁”,這是湘西苗族傳統婚俗的真實寫照。又如說“藤甲兵”,從民俗學考察所用“藤甲”當為桐油涂制,而湘西歷來盛產桐油、并有用桐油涂制器具的統傳。再如說孟獲老家在“銀坑洞”,“洞外有三江”;靖州飛山正好有個“銀坑洞”,靖州外圍正好有個三江縣。尤其所述“銀坑洞”詳情與靖州及其周邊實況驚人吻合:所說廣義“銀坑洞”方圓數百里,物產豐富,西邊有“鹽井”,靖州“文化圈”外加舞水流域一部分與之相當,此區域西邊歷史上設置過“鹽泉縣”[4]160,說明其地確有“鹽井”;所指狹義“銀坑洞”即“銀坑山”自然溶洞,說此山“置宮殿樓臺”,并有“蠻王洞”和“祖廟”,“外鄉人常來祭之”,這和靖州飛山的地貌景觀及人文景觀驚人一致。有如此多的“吻合”就不會是“巧合”,說明《三國演義》所指“銀坑山”就是靖州的飛山。這也說明飛山文化源遠流長,“孟獲天書”并非空穴來風。
需要指出的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將“銀坑洞”、“三江”、“五溪”地名及相關人文地貌放置云南地域來寫的,但在云南及云黔桂邊境又找不到對應的地名和對應的人文風物。只能這樣理解:羅貫中是搜集和參考過大量有價值的相關歷史資料的,但受“云南說”的影響或對古郡縣地理位置判斷不準而造成“亂點鴛鴦”。如果是這樣,《三國演義》的相關描述依然是本文所需的重要證據,因為特定的人文風物尤其是地貌特征具有唯一性。

第四,更多證據表明,靖州一帶極有可能是孟獲的故居地。對于孟獲,有些學者懷疑歷史上真有其人,說其是虛構人物[5]。筆者是相信真有其人的,因為《華陽國志》和《漢晉春秋》同時有記載,而且《三國志注》及后來的權威史書《資治通鑒》(卷七十)亦認可孟獲的存在。否認孟獲的存在實際是對“云南說”的否定,因為“云南說”說孟獲是“益州人”卻在益州郡找不到相印證據。我們說孟獲出自靖州,除了《三國演義》有關“銀坑洞”的描述,還有三點證據:其一,靖州“文化圈”有著深厚的“孟公”文化沉淀:最突出的事象是境內遍布孟公廟?!洱垊倏h志》記載,“孟公廟多設于山坳;廟內立木雕神像,紅臉,赤膊,手持斧頭;進山伐木、燒炭者必燒香敬祭”。據此標準,筆者在靖州“文化圈”發現孟公廟44座,其中靖州縣5座,會同9座?!叭Α眱冗€有多處“孟公”古地名,如會同縣有“孟公山(又名“孟營山”),龍勝縣有“孟公坳”。湘西及湘中地區盛行千百年的“梅山教”所敬祀的祖師爺也是“孟公”,并明確此“孟公”就是孟獲[6]474-480。除了孟公,靖州、城步等地亦重視敬“孟婆”即孟獲的老婆,傳說孟婆是當地“油茶之母”[7]。而龍勝縣許多村寨“祭孟婆”更重于“祭孟公”,理由是孟公長年出征不管家。其二,有孟獲出自靖州“文化圈”的直接證據:據會同縣連山中學毛成舟老師調查介紹,靖州縣太陽坪鄉境內有傳統中的“孟獲墓”和“孟獲屋場”;更有口碑證實,會同縣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縣城郊區挖出一座大型古墓,有人將古墓發現情況向郭沫若匯報,郭老認為“與孟獲家族有關”,可惜因“文革”動亂文物被毀;榕江苗族卻說孟獲出生在當地崇義鄉苗寨,孟獲是個“苗王”,本名叫莫薅是人名,雷公,意為武藝高強,天下無敵),譯成漢語即孟獲[8]。其三,因靖州“文化圈”地處長江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四面被南嶺、雪峰及武陵三大山脈環圍、阻隔,從戰國至宋初的千多年,這里一直處于國與國或州與州、郡與郡的交接地帶,“雖有國而不賓,雖有法而不治”,曾多次“起事”,是貨真價實的“南蠻首府”。唐末著名的“十峒苗王”楊再思就出自靖州。孟獲出自其間順理成章,孟獲在其老家被諸葛亮擒獲亦順理成章。

以上四個方面已構成完整證據鏈。靖州這樣一個遠離蜀中的地方,存在如此豐厚的諸葛南征與孟獲文化遺跡,并構成獨立、特有的“文化圈”,如果說它不是“七擒孟獲”的真跡地,反倒難以作出合理解釋。

有必要說清楚的是:本文所列證據涉及湘黔桂邊境十余縣市,“七擒孟獲”不可能都發生在靖州縣境,之所以以“靖州”冠名,主要考慮到靖州縣處于該區域的中心,而且種種跡象表明靖州飛山可能是“七擒孟獲”的“終點站”;再者歷史上的靖州作為“州”包括其他大部分縣份,突出“靖州”可能更接近歷史的真實。

 

“七擒孟獲在靖州釋疑及結論

“七擒孟獲”在靖州這個題目,筆者有過近十年的田野調查和思考。其間,好些學術界朋友提出過疑問:為什么千百年來學術界重視“云南說”而沒有人“點”到湖南靖州?說諸葛南征穿越廣西腹地,廣西三國時地屬東吳,借道他國去打仗可能嗎?再者所列“諸葛井”、“武侯祠”等古跡并非靖州“文化圈”獨有,而是遍布大西南甚至更廣。這三個問題,是筆者躲不過的“三道坎”。

為什么學術界總是徘徊于云南而不關注湖南靖州呢?原因之一是《華陽國志》的誤導,因為它已將“擒孟”之事固定在益州郡。之二,因缺少精準的古代郡縣地理資料,包括靖州在內的湘黔桂邊境地區被大多研究者排除在西蜀版圖之外?!度龂尽分袥]有地理志,《漢書》地理志又過于簡略,加上靖州屬于西蜀牂牁郡與東吳武陵、郁林郡的“插花”地帶,容易造成錯位或被忽略。我們所見到的近代以來研究蜀史的專著和論文大多存在同樣的問題。如重慶師范大學譯注《華陽國志》繪制的《南中志地形總圖》[9]76,就將湖南西南部整體排除于蜀國版圖;甚至有論文稱蜀國地盤限于“陜西南部、四川、云南及貴州西部”[10],連貴州東部都不屬蜀——其實據《漢書·地理志》所及牂牁郡水系可以判斷,湖南西南部是屬于牂牁郡的;明代《靖州志》及后來的《懷化地區志》亦明確記載,靖州屬于牂牁郡夜郎縣域——如此而己,研究者自然不會關注靖州。原因之三,歷來相關研究者多為四川、云南人,而靖州本土不注重此類研究。太陽坪“孟獲墓”、“孟獲屋場”傳說未引起重視就很能說明問題;更有甚者,當地某些“騷人”將彌足珍貴“銀坑洞”改名成了“白云洞”(好在后來的《靖州志》記錄“白云洞”時同時記錄了“銀簸箕” 與“金糠篩”的傳說,這才得以印證“銀坑洞”之名是其正宗)。

諸葛亮南征過境古屬吳國的廣西,亦在情理之中。因為據《三國志·后主傳》載,南中四郡出現判亂后,諸葛亮不是急于出兵,而是派尚書鄧芝與東吳“和親結盟”,爭取孫權的支持?,F代社會中國公安武裝通過外交尚可進入老撾、泰國所在湄公河流域執法,古代“稱兄道弟”的吳蜀之間為何不可“借道”。與此相關的另一個問題,諸葛亮為什么要繞道廣西呢?我們田野調查時發現,諸葛亮所經廣西路線多是水路,可通航,比穿越貴州山區大可縮短行軍時日。除此可能還另有原因:明代有研究者稱“將軍李恢帶兵東路至戎州,走古僰道,入烏撒,至靖州”[11]25,這說明諸葛亮和李恢對孟獲采取了“兩路合圍”的策略。

這也可佐證上一個問題,至少在明代以前,有學者是關注靖州的,也認可靖州是屬于西蜀版圖的。

關于各地都有“武侯祠”、“諸葛井”等遺跡問題,要具體分析,綜合考慮?!拔浜铎簟奔啊拔浜顝R”之類屬祭祀類建筑,諸葛亮恩德所及之地都可能建,如全國兩座最大武侯祠就在成都和諸葛故里河南南陽。筆者考察發現,大西南少見的“諸葛井”和河南一帶“磚壁內圓,上覆下寬,石甕其口”的傳統水井形神一致,由此推測大概是諸葛亮最早將這種井引入南方,故后人稱它為“諸葛井”。南方“諸葛井”一般出現在缺少飲用水源、且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集鎮。而靖州“文化圈”歷史上處境封閉,又多有山泉,其諸葛井的密集分布不會是自然傳播的結果,很有可能是諸葛亮“攻心為上”留下的“形象工程”。更能說明問題的是,靖州“文化圈”內分布著大量“諸葛橋”、“諸葛營”、“諸葛洞”、“營盤山”乃至“(諸葛)洗馬潭”(在黔陽)、“(諸葛)養馬沖”(在綏寧)等軍旅遺跡與傳說。正是這些特色遺跡文化和“諸葛行軍鼓”一道,構成了諸葛亮南征于靖州的證據鏈。

“七擒孟獲”在靖州畢竟是一個新說,涉及面廣,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但本文至少可得如下幾點啟示:靖州“南征文化圈”及廣西“進軍線路”的發現,說明諸葛亮南征到達過湘黔桂邊境地區是不爭史實;過去大多認為《三國演義》有關“七擒孟獲”的描述是“小說家之言”,從所述“銀坑洞”人文地貌與靖州實況驚人吻合的情況看,其并非完全虛構,今后似可作為參考史料;靖州“文化圈”孟公文化一枝獨秀,應該是孟獲故里之所在,如此不必再懷疑孟獲其人的真實性?,F有證據表明,湖南靖州最有可能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真跡地。

 



1李華. 三江公布7處“文保點”具有較高旅游開發價值N. 柳州晚報,2012-01-13.

2湖南省志編纂委會. 湖南省志·地理志·上冊M.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3平果縣志編篡委會.平果縣志·大事記M.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

4懷化地區志編篡委會. 懷化地區志·上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5黃承宗. 蜀漢孟獲史實瑣談A,見四川彝學會, 川彝學研究(上)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6李新吾. 梅山蚩尤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474-480.

7雷學業. 苗鄉美食,油茶飄香J. 文史博覽,20097.

8朱法智. 尋訪孟獲故里A.2002年貴州省“貴州學”學術研討會打印資料.

9唐春生、何利華等. 華陽國志(譯注)M. 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10白翠琴. 論蜀漢“西和諸戌,南和夷越”之策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4.

11尹明舉. 大理古佚書鈔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編輯:朱紅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諸葛亮“七擒孟獲”這件事是真是假
江應樑 || 諸葛聲威遠被于西部諸族間之原因的推測
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最遠打到了何處,是現今哪里?
諸葛亮軍事才能遭懷疑到底該怨誰
諸葛亮南征為何能速戰速決?原來是此人助攻,可惜其事跡未見正史
【古藺通史】征求意見稿連載之6:諸葛南征中的平夷和鳛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 顺平县| 石景山区| 尼木县| 商河县| 安西县| 舟山市| 惠州市| 台中县| 巍山| 屏东市| 普洱| 刚察县| 民勤县| 类乌齐县| 和林格尔县| 永德县| 宝丰县| 霞浦县| 兰溪市| 阳泉市| 台湾省| 林芝县| 扬州市| 桓台县| 望奎县| 池州市| 铅山县| 丹江口市| 定安县| 开远市| 确山县| 遂溪县| 炉霍县| 田东县| 广南县| 桐乡市| 汪清县| 吉隆县| 华宁县| 万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