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宋雪蓮 北京報道)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是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這里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樸、文化積淀深厚,歷史上曾與西湖、西泠并稱杭州“三西”,留有大批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詩文辭章。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的黑白冬韻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杭州市區西部,總面積11.5 平方公里。濕地內河道總長100 多公里,約70% 的面積為河港、池塘、湖漾、沼澤等水域,水體庫容量約500 萬立方米。陸地綠化率在85% 以上。搶救性保護和建設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一期工程于2003 年8 月正式啟動,2005 年5 月1 日建成并對外開放。
在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保護和建設過程中,杭州市按照“積極保護”理念,堅持“生態優先、最小干預、修舊如舊、注重文化、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六大原則,探索并形成了中國濕地保護與利用“雙贏”的“西溪模式”。
2005 年5 月1 日開園至今,西溪濕地生態效益彰顯。維管束植物新增了423 種,昆蟲增加了385種,鳥類增加了78 種;水質明顯提高,可使周邊15 平方公里降溫0.5℃ ~1.5℃。
富錦國家濕地公園
富錦國家濕地公園 劉玉江攝
坐落在三江平原腹地的富錦國家濕地公園,始建于2008 年,面積2200 公頃。是典型的三江平原淡水沼澤濕地類型的濕地,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上的重要驛站。園區內最具有代表性的睡蓮、香蒲、蘆葦、水蔥等290 種草本植物縱橫交錯、綠洲漣漪。有脊椎動物270 余種,其中鳥類177種。每年初春有丹頂鶴、東方白鸛等數萬只水禽,來到這里停歇繁殖。
富錦國家濕地公園前身為黑魚泡縣級自然保護區,這里的原生態資源因非法墾荒而殆盡。2005 年保護區嚴厲打擊非法破壞濕地資源的行為,僅用半個月的時間就推平核心區內非法圍堰萬余延長米,拆除臨時建筑物35 處,橋涵3 處。目前實現退耕還濕總面積1351 公頃。
2011 年,占地面積300 公頃的“濕地生態修復區”綜合改造實施,建造了16 座特點各異的淺灘區,構成了更適合鳥類棲息繁殖、越冬地,由淺灘區逐漸過渡到淺水區延至深水區的濕地生境類型。2013 年以來,新增鳥類21 種,新增植物15 種,新增魚類3 種。
西昌邛海國家濕地公園
西昌市邛海,是四川省境內第一大天然淡水湖,被譽為西昌的“母親湖”,是我國彌足珍貴的自然濕地。20 世紀60 年代末以來,隨著當地經濟的不斷發展,大量圍海造田、無序開發帶來的泥沙淤積,污染和水土流失加劇,邛海水面從34平方公里降至2008 年不足27 平方公里,水質從Ⅱ類降至Ⅲ類,部分區域Ⅳ類,近三分之二的湖濱濕地遭到嚴重破壞,灘涂和原生濕地植被基本消失,邛海的生態遭到嚴重破壞。
西昌邛海國家濕地公園(《夢里水鄉》邛海濕地恢復工程效果航拍照片 葉昌云攝)
涼山州、西昌市兩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邛海濕地保護與恢復重建,從2009 年起到2015 年底,累計投入40 多億元實施了6 期濕地恢復工程,以水源地保護、污染系統治理以及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為主要手段,實施“三退三還工程”(退耕還濕、退塘還濕、退房還濕)2 萬畝,完成了環邛海46 km 的截污管網建設、湖濱帶30 余km 濕地生態系統修復工程,最大限度恢復了湖泊濕地水域,為水鳥及魚類、昆蟲、微生物的生息繁衍營造了良好的生境。數據顯示,邛海流域植被覆蓋率從1989 年的38.2% 增大到2015 年的45.8%,生態治理成效顯著。
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
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海上明珠”廣州市中心城區海珠區,總面積869 公頃,是全國特大城市中最美的國家濕地公園之一,名副其實的廣州“綠心”。
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位處廣州新中軸線上
海珠濕地是典型的三角洲城市湖泊與河流濕地類型,每天利用珠江自然潮汐動力為濕地提供豐沛的水源,孕育并影響著海珠濕地特有的果基魚塘復合生態系統,同時也對進入濕地的珠江水進行過濾和凈化。海珠濕地同時也是重要的嶺南果品種質資源庫,盛產熱帶水果數百個品種;是我國3 條候鳥遷徙通道中東部和中部兩條遷徙路線的途經會合地,也是東北亞兩條遷徙通道的途經停歇地;每天大量的魚蝦隨著珠江水進入海珠濕地。
2012 年,海珠濕地著手建設國家濕地公園,兼顧生態保育、科研監測、科普宣教、社區和諧,合理利用。隨著3 年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海珠濕地整體環境質量得到提升,成為廣州新的經濟聚焦點和增長點。
目前,海珠濕地水系通達,水岸恢復自然生態駁岸,水質明顯改善;空氣質量明顯優于周邊區域,有效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