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丹媽
童書編輯 + 兒童心理咨詢師
“到底要不要讓大的讓著小的?”這個問題我被許多媽媽問過。
現在只要回老家,無論在娘家還是婆家,叮當都是全家最小的孩子,大家伙都很寵他。
有時候明明是他先搶哥哥姐姐的玩具,我正準備像平時一樣制止,親戚們卻好心地攔著:“沒事,叮當想玩就給他嘛”,然后對大孩子說:“你是哥哥(姐姐),要讓著弟弟”
晚上睡前閱讀,我指著繪本給叮當講:“你看,小熊搶了小兔子的玩具,小兔子不開心了……”下決心明天不能再讓他做“熊孩子”。
我之所以這么在意這件事,不只是在意叮當的教育,還因為我小時候,就是那個被說“要讓著xx”的姐姐:
從小,吃的用的,吵架打架,無論誰對誰錯,我媽就丟下一句話:“你是姐姐,要讓著妹妹”。
初中,剛剛有愛美之心,那時家里經濟緊張,我就一條像樣的裙子,特別喜歡,可妹妹說想要,我媽二話不說就給了她,把我氣得難受了好幾天。
長大后朋友們聊起來,才發現大部分在家里做姐姐哥哥的,都有一樣的經歷。
父母們以為我們這些“老大”在這樣的“讓”中,學會了“寬容”,學會了“怎么做一個姐姐/哥哥”……
可實際上,我們收獲的危害是:
· 或患得患失,爭強好勝:老大再大,那也是孩子,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心愛的玩具、與弟弟玩鬧中的對錯、爸媽的愛就是他的全世界。
比如我媽總是要求我讓,那我作為一個孩子,長期處于欲望無法滿足的狀態,我內心其實是恐慌的,越恐慌就越想要。
本來那件衣服我先穿會,就準備分享給妹妹的,但因為怕給了,妹妹一喜歡上,我媽就讓我“奉獻”出來,所以,后來我干脆強勢地碰都不給妹妹碰了。
· 或生怨生恨: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小時候,只要媽媽一說“讓著弟弟”,下次她揍弟弟下手就會更重一點。
做的不公平的是爸爸媽媽,孩子無法反抗父母,只能將憤怒發泄于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
· 而更多的是:不敢提要求,不會拒絕
父母那一句“你是姐姐(哥哥),你就應該讓著”,讓掉的不止是一個玩具,一次對錯,而是:
孩子表達自己感受的習慣:“那是我最心愛的玩具,送給別人我很傷心”
——變得選擇隱藏自己的欲望,壓抑真實的情緒;
孩子敢于辯駁對錯的勇氣:“明明就是弟弟先推我,憑什么要我道歉”
——變得消極,不自信,不會為自己爭取,因為爭取也沒有用。
明明心里想要,明明很不愿意,潛意識里卻不自主的響起了當年父母的聲音:“你是姐姐,你應該……”。
因為從小就知道,自己的“不重要指數”高一點,所以我必須優秀,必須懂事,必須犧牲,終身討好。
所以,到底大的為什么一定要讓著小的?
事情的對錯,為什么會用年紀的大小來分呢?
更何況很多所謂的哥哥姐姐,其實也不過是比弟弟妹妹大不了幾歲孩子而已。
一個孩子,他的東西被拿走了,他明明沒有做錯的事情,卻要他忍讓,他為什么不能不開心?
上一秒對老大疾言厲色,下一秒對小的輕聲細語,父母為何能做的如此理所當然,理直氣壯?
所以,到底是“大的讓著小的”本來就是處理二胎沖突的正確辦法,還只是因為哪怕我們明知這樣“讓”不對的,卻不想花心思想別的辦法處理,就想要用這樣一句萬金油敷衍孩子?
所以我們到底應該怎么處理大小孩(二胎間)的沖突?
在說方法之前,丹媽先要提醒兩個一直被我們忽略的真相:
· 孩子爭吵打架的原因,多數是為了讓父母介入,從而獲得被關注的感覺;
· 孩子間的沖突很多是無心的玩鬧而起,很難純粹的斷定誰是誰非,沖突往往不是一個孩子的問題,而是所有參與的孩子都有份。
因此,兩個孩子吵架,絕不能只處理一個孩子。(以下方法丹媽有結合《正面管教》的部分內容):
1、一視同仁,把孩子們當做一個群體:讓孩子們處境相同
一視同仁的作用是在于避免:
· 站在你“認為”是受害者的老二那邊時,其實就是在強化老二的受害者心理,同時在強化老大的“欺壓者心理”;
· 孩子們一打架,你就過去安慰這個教訓那個,這會讓孩子們誤以為想得到媽媽關注,想報復哥哥的時候,惹哥哥生氣就好了,這無疑是在鼓勵孩子打架告狀,以及讓孩子學會通過貶低對方來抬高自己,增加競爭和對立。
那怎么個一視同仁?其實就是退出法官的位置,給兩個孩子同樣的選擇與處境:
·“你們要么停止打架,要么去外面去解決戰斗”
·“你們愿意各回各的房間,等你們覺得不會再吵了再出來?還是想一起到一個房間去想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你倆都愿意坐到媽媽腿上來,等你們覺得不想打架嗎?”
· 即使對于寶寶和大孩子,也要一視同仁:把寶寶放到嬰兒床:“等你不和哥哥鬧了爸爸再抱你出來”;把老大帶進房間:“等你不和妹妹鬧了,就出來告訴我,我們再一起去讓妹妹出來”。
也許很多人會說嬰兒懂什么,這么做不是為了讓還是嬰兒的老二懂,而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真的很難判斷到底是誰先惹了誰,隨便判斷對誰都不公平。
比如我倆侄子吵架,我堅持使用“一視同仁”后,有次我聽到小侄子哭著對老大說:“我要去告訴姑姑”,老大回答:“姑姑只會告訴我們自己解決”,老二聽完一臉懵逼,然后兩個人靜了下,又沒事人一樣一起玩了起來。
即使你真的想做點什么,也頂多是像胡可這樣,告訴弟弟如何去和哥哥溝通,弱化弟弟“自己被哥哥欺負”的受害者心理。
2、即使真的很明顯是大的錯,也先安慰老大,再讓大的和你一起去安慰小的。
這并不是鼓勵老大犯錯,而是我們要相信,老大去“欺負”老二,這背后一定是有原因,有需求的,我們要去滿足老大需求,才能停止他的行為。
老大的需求常常是什么?大部分就是他覺得你更愛老二,或者具體的原因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孩子是因為感到了失望并需要我們的鼓勵。
我們可以這樣給老大鼓勵:
(1)說出老大的感受:“寶貝,我看到你在生氣,媽媽抱抱你好嗎?”
懲罰和蔑視只會激發老大對老二更深的妒與恨,只有愛和理解才能讓老大感到“原來媽媽還是愛我的”,喚起反思;
(2)當孩子感覺好轉之后,嘗試鼓勵老大去安慰老二:“你愿意去幫助妹妹感覺好起來嗎?你想先給她個擁抱,還是想讓我先抱你?”
畢竟這個事情其實就是父母先傷了老大,老大再去傷了老二,所以解決的步奏也應該是我們先去安慰老大,再讓老大去安慰老二。
(3)如果老大當時因為太生氣而不愿意抱媽媽或者妹妹,我們仍然要做出姿態:“我能明白你現在還沒準備好和媽媽還有妹妹擁抱,等你準備好,你就來找我好嗎?媽媽永遠愛你”。
這樣做既不會讓老大每次都感覺受挫,也避免滋長老二的受害者心態:“只要我去惹哥哥,媽媽就會花好多時間來安慰我”。
3、用“游戲力”來輕松處理
分享一個我曾經用在兩個侄子身上特別管用的方法——假裝記者:
· 伸出大拇指到孩子面前,正兒八經地說:“我是ABC電視臺的記者,請問哪一位愿意先到我的麥克風面前,說說對這件事的見解。”
· 有時侄子們笑笑過去了,但有時他們會輪流“告狀”,說自己的看法,而說完之后,我會轉身對假想觀眾說:“好了,朋友們,現在現場情況就是這樣,要想知道這些聰明的孩子會怎么解決問題,請在明天繼續收看。”
· 如果事情還不能平息,我就提議兩人把問題寫下來,放到家庭會議中討論,或者再演下去:“請你們回去想想辦法,明天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我將繼續向觀眾報道。”
一般到這一步,孩子們的氣都消得差不多了。
這其實也是運用游戲力,實施我剛剛第一點說到的:讓兩個孩子“處于同一處境”,避免爭端,和受害者心理。
再比如像胡可那樣,在兩兄弟搶玩具大打出手的時候,來一招“扮演女巫”轉移注意力:
讓兩個孩子明白,哭下去打下去誰也玩不了,應該先團結起來把玩具從“女巫“ 手里要回來才是正經事。
最后總結下,在二胎矛盾中,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想辦法去:
引導團結
引導合作
而不是用不分青紅皂白的“讓”
引發對立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