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RA)和骨關節炎(OA)都可以表現為關節晨僵和疼痛,但是它們在發病機制、疾病表現和治療上存在很多區別。
發病機制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人體免疫系統攻擊自身健康組織細胞的結果,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與某些遺傳基因相關,最基本的病理改變是關節滑膜慢性炎癥。
骨關節炎是隨著人體年齡的增長,關節軟骨和骨磨損的結果。與高齡和肥胖相關,此類病人常有關節損傷和過度勞累史。
人群特點
類風濕關節炎大多見于中青年女性,發病高峰期為30-50歲,總體人群的發病率為0.4-1.3%,男女比例約為1:3。
而骨關節病多見于中老年人,常見于45歲以后發病,且年紀越大發病率越高。據調查,年齡在25歲以上的占13.9%,65歲以上的占33.6%。女性略高于男性,尤其是50歲以后發病的。
受累關節、癥狀
類風濕關節炎受累關節多為雙側對稱,而且發病的速度比較快,數周至數月起病,關節紅腫熱痛,腫脹癥狀非常明顯。出現晨僵的時間會持續45分鐘以上,患者還容易出現疲勞,多系統器官受累等其他表現。
骨關節病受累關節多為單側開始,發病速度比較緩慢。發病時關節會出現不適、緊張,但腫脹不明顯。晨僵的不適感一般在20分鐘內可得到緩解,幾乎不會出現關節以外的其他癥狀。
診斷
類風濕關節炎的x線可見骨侵蝕,MRI可見滑膜炎。血液檢查會發現,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指抗環瓜氨酸抗體(抗CCP)、類風濕因子(RF)等免疫指標異常。
骨關節病的x線可見骨贅、關節間隙變窄等。而免疫學指標大多正常,關節液清亮。
治療
一旦確診,類風濕關節炎即需要開始服用改善病情的抗風濕的藥物。使用非甾體抗炎藥,主要用于抗炎、消腫、止痛,但不改善疾病進程。對于病情嚴重者,可小劑量、短療程應用糖皮質激素,但也不能延緩進展。
其次,還可對RA患者進行充分的疾病教育,實行關節保護措施,病情評估檢測等非藥物方法。
骨關節病不需使用抗風濕藥物。止痛藥首選對乙酰氨基酚;還可對關節注射糖皮質激素和潤滑劑,后者能延緩關節置換。
建議患者適當鍛煉身體,減重,行走時可以借助輔具等,以減輕關節的承受力。還可通過理療(如熱敷、冷敷),按摩等方法緩解關節的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