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特別強調指出了“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這是在當前我國發展重要階段對加強新時期領導干部能力建設的總動員。黨委政法委作為黨委領導、管理政法工作的職能部門,只有不斷強化對政法部門的執法監督力度,才能切實保障和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切實擔負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者的職責和使命,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提供良好的執法環境。本文首先從三個方面分析了新形勢下加強黨委政法委執法監督的重大意義,接著闡述了新形勢下黨委政法委執法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新形勢下加強黨委政法委執法監督的建議。
關鍵詞:十八大;依法治國;黨委政法委;執法監督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進程中,明確提出了“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特別強調指出了 “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這是在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改革開放事業進入攻堅階段,舊有利益格局面臨重新調整,社會發展機遇和風險并存的前提下,我黨審時度勢,在全面研判國情、黨情的基礎上,對加強新時期領導干部能力建設的總動員,對于高揚人民民主的光輝旗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直接的重要意義。
依法治國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貫要求。1997年9月,在我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此“依法治國”就成為了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依法治國”載入憲法,更是將“依法治國”上升為國家意志的高度。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從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民主的高度,指出“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十七大報告,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將深入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列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是延續了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關于依法治國精神內涵,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依法治國就是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依法治國就是要推進“依法行政”、“依法執政”、“依憲治國”、“依憲執政”。 就是要將各級政府的行為納入到法制的軌道上,使得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依法治國就是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1 黨委政法委作為黨委領導、管理政法工作的職能部門,其中一項十分重要的職能,就是對政法部門執法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不斷加強這項工作是保證政法部門正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推進依法治國方略全面落實,深入貫徹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和具體體現。同時,黨委政法委開展執法監督工作也是為了更好地體現黨的領導和加強黨內監督,更好地解決執法不嚴、監督不力和司法腐敗等問題必要手段。黨委政法委的執法監督工作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重要思想為指導,要緊緊圍繞社會政治穩定大局,切實保障和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督促政法部門嚴肅、公正執法,切實擔負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者的職責和使命,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提供良好的執法環境。 一、新形勢下加強黨委政法委執法監督的重大意義
目前,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民主化進程還比較短暫,廣大群眾的法制觀念還比較薄弱,一些司法部門服務意思欠缺,權力欲過強,粗暴執法、胡亂執法的行為還大量存在,嚴重敗壞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損壞了法律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尊嚴,為此,亟待加強黨內執法監督的力度,以保證社會公平的實現、正義的伸張。總的來說,加強黨委政法委執法監督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需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必須同時加強對執法活動、執法行為的監督。黨委政法委的執法監督,是黨對政法工作實施領導的重要內容和措施,其監督的對象是政法部門和政法干警,監督的內容是執法活動、執法行為,監督的目的是要從深層次上解決執法不嚴、執法不公和監督不力問題。二是提高政法隊伍素質的需要。今年的全國政法會將加強政法隊伍建設作為了政法工作三大建設之一,足見當前我國政法隊伍加強自身建設的重要性。從整體上看,政法隊伍和執法狀況是好的。但是,執法不公、執法不嚴,甚至司法腐敗的現象依然存在,少數干警執法犯法、徇私枉法的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在當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期”,舊有利益格局出現了較大調整,由此導致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各類社會矛盾明顯增多,社會對立情緒不斷堆積,如果司法機關在處理案件的時候,不能堅持秉公執法,很容易誘發這種社會對立情緒的爆發,并由此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據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發布的《2012年群體性事件研究報告》指出,2012年,因司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態度惡劣、執法犯法、執法不公等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占到了全部群體性事件的22.2%,比例之高,惹人深思。究其原因,缺乏對執法人員的有效監督是導致執法不公、執法不嚴、徇私枉法現象屢有發生的主要原因,為此,必須要切實加強黨委政法委的執法監督,通過對其立案、起訴、審判辦案等諸環節的監督,以強化其公平執法意識,依法辦案理念,從而減少執法不公、執法不嚴現象的發生,并達到加強隊伍建設,遏制司法腐敗,不斷提高政法隊伍整體素質的目的。三是彌補當前司法監督乏力的需要。當前我國的司法體制中,專門設立有內外兩套司法的監督機制,如外部監督機制有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內部監督機制有同級監察機關的監督,但是這兩種監督機制在實踐中都存在著不完善的地方,缺乏對司法機關進行法律監督的可操作性規則,因此常常使得這些監督流于形式。而黨委政法委的監督則可起到支持和彌補的作用。政法委雖然不是司法職能機關,但它是黨委領導政法工作的職能部門,在執法監督上有自己的優勢。在其他監督難以取得實效的情況下,加強黨委對政法工作的領導和執法監督,對消除當前司法腐敗問題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當前執法監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一九九八年四月,中央政法委出臺了《關于加強黨委政法委員會執法監督工作的意見》之后,各地政法部門積極探索,不斷總結了許多有價值的經驗,目前在強化執法監督工作過程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執法監督缺乏法理依據和法律效力
黨委政法委對司法部門執法進行監督,雖然中央政法委出臺有《關于加強黨委政法委員會執法監督工作的意見》,但該意見并沒有從立法的角度對黨委政法委加強執法監督工作作出相應的具體規定和有效的措施保證,因此,從法理學上來說,缺乏必要的法理依據。同時,黨委政法委對司法部門執法進行監督也缺乏最高權利機構——全國人大及各級地方人大的授權,因而使得黨委政法委的執法監督也缺乏必要的法律效力來源。由此導致政法機關在監督司法部門執法過程中既使發現了問題,要進行糾正,但也因為缺乏必要的法理依據和法律上的效力來源,加之缺乏必要的規范化操作機制,從而使得執法監督無法真正落到實處,致使問題無法有效解決,最終只能仍由執法部門按照法律程序進行,從而減弱了政法部門執法監督的力度。
(二)缺乏必要的執法監督機制
隨著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不斷推進,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逐漸加強,對司法公正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因此,新形勢下,對黨委政法委的執法監督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黨委政法委的執法監督起步較晚,許多工作還處于探索起步階段,執法監督機制尚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因而在工作中往往無法有效掌握監督的主動權,根據各地反饋的信息,我們發現,當前黨委政法委執法監督工作開展的依據常常是采用來信來訪、案件督辦和執法檢查等一些傳統的方式,因而存在被動應對的現象,無疑這種工作機制,是無法達到有效執法監督的目的的。
(三)機構不健全,人員業務素質不高
當前,隨著群眾法律意識的增強,大多數群眾遇到難以化解的糾紛時,傾向于選擇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導致了近年來我國基層法律部門處理的案件數量大幅增長,涉法涉訴案件也呈快速上漲的態勢。據不完全統計,某省2012年由司法機關原因引發的涉法涉訴信訪案件較2011年增長了17.6%。大量增長的涉法涉訴信訪案件集中反映到黨委政法委的執法監督部門,使黨委政法委執法監督工作任務較重。但與之相對的則是基層黨委政法委執法監督力量的明顯不足,無論在機構設置還是人員配備與實際需要都有相當大的差距。目前我國縣級基層黨委政法委機構編制人員一般在10人左右,且根據編制規定,不能下設科室。因而當前基層黨委政法委即使設置了專門的執法督查科室,但由于該科室缺少正式編制,因而從事執法監督的工作人員多為兼職人員,由此導致執法監督工作難以有效開展。此外,執法監督工作由于專業性和實踐性都較強,因而對監督人員自身素養要求較高,一般來說,執法監督人員需要具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較豐富的司法實踐經驗、較強的案件協調能力,但目前從事執法監督工作的人員普遍存在著法律專業知識不精,司法實踐欠缺,調查研究不夠等情況,由此給執法監督帶來難度,遇到一些棘手的法律問題,就更感束手無策,從而使監督工作難以有效行使。 三、新形勢下加強黨委政法委執法監督的建議
黨委政法委開展執法監督工作,是執政黨領導國家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黨領導政法工作的重要體現。在新的形勢下規范和加強黨委政法委執法監督,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從法律層面上明確黨委政法委的執法監督。依法治國要求黨委和政府的行為也要納入到法律的框架之內,暨黨委和政府的行為都是在遵從法律的前提下開展的。因此,為了強化黨委政法委執法監督的作用,首先必須要從法律層面上對黨委政法委開展執法監督工作予以明確,人大部門可以出臺正式的法律條文或者司法解釋對政法委的執法監督予以確認,或者可以在黨內條例中增加政法委監督這一項內容,以便增加政法委執法監督的權威性。其次,要明確黨委政法委執法監督的內容和流程,以便做到執法監督的行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加強執法監督隊伍建設。盡快明確執法監督部門專兼職人員配置,專職人員應確定編制、待遇,要在專業上予以傾斜,將那些確實深諳法律知識且有一定司法工作經驗的人員充實到執法監督隊伍中來,真正做到“內行監督”;兼職人員應明確選調政策,選調那些政策法律水平高、政治素質好、事業心責任心強的干部負責執法監督工作,可以考慮從檢察院、司法局等部門選調,同時要明確選調人員享受的待遇,以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此外,黨委政法委應經常聘請法律專業人士或者上級司法部門工作人員開展對執法監督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不斷提高他們的法律素養和業務水平,真正實現“內行”監督。
(三)規范監督工作流程,建立有效的執法監督管理制度。首先是內部工作制度。應對監督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監督依據、監督職能以及監督的方式方法等作出規定并制定嚴格的監督程序。二是建立執法監督評議考核制度,把綜合考評與重點執法項目考評結合起來,對那些關系到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以及社會關注的焦點、難點等執法事項,實行現場或動態監督,把執法責任有機地轉化為考核目標。三是明確考評的方法。可以考慮采取內部考評與外部評議相結合的方法。內部考評可由監督機構按照制度定期對各部門職能和執法程序以及執法人員的執法進行檢查考評,提出執法監督意見和建議;外部考評可以通過發放執法監督評議卡,開通執法監督專線電話,邀請人大、政協視察評議等多種方式征集社會各界對各部門執法行為的監督意見。為保證監督的權威和效力,監督機構每年應與各部門簽定執法監督工作責任狀,明確責任。同時政法委執法監督部門人員應參與到對政法各部門的年度考評中,通過設定考評辦法和標準,從而增強司法部門對該項工作的重視,切實把政法委的執法監督考核落到實處。四是應建立執法責任追究制度。要嚴格實行執法責任追究,對執法不作為、亂作為、循私舞弊、弄虛作假、惡意串通、顯失公平等造成不良影響、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應當和敢于根據后果輕重、影響大小,給予相關部門限期整改、通報批評,取消評先評優資格、媒體曝光等處理,并責成該部門給予相關責任人以恰當的處罰。
(四)要著力強化黨委政法委執法監督的權威。黨委政法委執法監督是執政黨的監督,一旦形成決定,有關方面必須執行。當前要在提高針對性、操作性、能管用上下功夫,在體制和制度上做到兩個結合。第一,把執法監督職能與干部管理職能結合起來,把是否嚴格執法、公正執法作為政法部門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考核、任用的重要內容。把執法監督與隊伍建設結合起來,深入考察其思想操行,為加強隊伍建設提供依據。第二,要把執法監督工作與綜合治理目標責任制考核結合起來,將執法質量和辦理執法監督案件情況納入考核的內容,嚴格獎懲。把政法干警執法公正與否作為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核內容,嚴格實行領導責任制和責任查究制,從制度上保證執法公正。第三,建立政法委督辦案件制度。針對群眾反響強烈,久拖不決的案件,政法委執法監督部門一經介入,有權調閱案件卷宗,并要求各政法部門簡化辦案流程,專案專辦,快批、快訴、快審,及早判決案件,切實以執法監督的力量化解疑難積案、舊案。
總之,加強黨委政法委的執法監督力度,是十八大依法治國方略的具體體現,是新形勢下社會各界對黨委政法委執法監督工作的殷勤期盼,更是新形勢下實現司法公正的切實保障。有關部門和學界一定要認真探索新形勢下黨委政法委執法監督的新措施、新路徑,從而從根本上達到強化政法委執法監督力度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曉斌、邵新民,關于強化執法監督保障執法為民的幾點思考[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2劉穎,論提高黨委執法監督的科學化水平[J],理論視野,2011.8
3殷炳華,對公安執法監督的價值透視和現狀分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6
4王中靈閆建軍虞幼敏,政法工作如何走出“塔西佗陷阱”——關于黨委政法委加強執法監督工作的思考[J],《公安學刊-浙江警察學院學報》 2012年6期
5劉穎,論提高黨委執法監督的科學化水平[J],《理論視野》,2011.8
6向朝陽、馮露,功能主義視角下的政法委執法監督[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