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轉載整理
內容來源:銅板街 等
北京時間1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印度裔美國學者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法國出生的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美國學者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r)三人,因為“在緩解全球貧困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而榮獲這一獎項。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最大的特點是,它沒有頒給高深理論的學者,而是更重視對現實問題的關切!
以其中兩位學者(Banerjee和Duflo)為例,幾年時間一直在五大洲最貧窮的國家和地區進行“田野研究”——隨機對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研究對象進行研究、調查,甚至“政策對照實驗”。他們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試圖探究所謂的“窮人現象”。
這三位學者通過大量的研究證明,窮人之所以窮,并不是因為道德低下或者說思維方式太局限,反而他們已經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最理性的抉擇!
請大家記住這句話:力所能及的最理性選擇!
先來看看三位學者的研究案例:在非洲,窮人們把政府提供的免費蚊帳(預防瘧疾)拿去做婚紗,把免費避孕套當成氣球,把免費馬桶當花盆……
他們為什么不知道避孕、防疫、清潔水源的重要性呢?關鍵是他們沒有使用蚊帳/避孕套和花盆的場景!
所以周圍的所有人都這么干,也因此他們都習以為常了!
如果你覺得愚昧,那么聯系一下我們身邊的實際:富人是不是更多的堅持運動和體檢,購買一大堆保險,相反窮人總是“重視治療輕預防”——平時不注重檢查身體,拖成大病之后亂花大錢。
實際原因是:窮人覺得沒有錢做預防,沒有時間做鍛煉。因為有限的支出要用來養家糊口,有限的經歷要用來賺錢。
倉廩實而知禮節,往往是當你的生活有基本的保障,你才有時間思考一些別的事,比如說計劃未來,比如說為教育投資。
窮人為什么喜歡多生孩子而不是讓孩子多讀書?同樣的道理,窮人把教育看成是工作的機會成本,如果孩子現在能找到工作那就用不著上學了,如果找不到再上學反正也是免費的。另一方面,教育投資實在太長期了,風險極大,預期的收益很不確定,因此它往往被作為很靠后的選擇,有時候只是避免無所事事的替代品。
相反,生孩子可以“養老”,是不是很熟悉?非洲人有著跟我們過去一樣的思維。只要多生,提高概率,總有一個有出息的,那樣就可以解決養老了。
香港曾有一檔節目,叫窮富翁大作戰,讓有“富人思維”的資本家去體驗一周底層窮人的生活。富豪們從一開始堅持自己的“窮富思維”論,到真實體驗后發出“活著就已經用盡全力了,哪里還有時間和精力去計劃下星期、明年會怎樣?”的反思。
美國有本暢銷書——《我在底層的生活》,作者在不同的城市,換了六種工作,有零售,有清潔,有老人服務。
但是結局都一樣:闡述了底層貧窮的真相,并得出一個無解的死循環:
-->因為沒錢,不得不住在偏遠地方;
-->因為住在偏遠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在路上;
-->因為花費很多時間在路上,她用于提升自己和發現更好工作機會的時間越來越少;
-->為了應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說服自己承擔更多小時工作或者兼職;
-->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做各種勞苦的工作,她漸漸成為一個工作機器,無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緒爆發離開;
這就是一個越勤勞越貧窮的惡性循環。
窮人,因資源太少,每一分每一厘都看在眼里,斤斤計較,雞毛蒜皮的利益都爭搶,所以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所以生都陷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里無法自拔。這就是窮人最大的思維障礙,它將一個人徹底束縛。
這這三位偉大的學者,他們的的研究表明,窮人之所以窮,窮人之所以做了很多看似“窮人思維”的決策,實際上很大程度都是基于現實所做的理性決策,跟富人所做決策的本質并無不同,都是“有限理性決策”。
要想真正的擺脫貧窮,除了拋除“偏見”,恐怕更要做的是革新認知。即使身處困境,也要盡一切所能為未來投資。
然而,每個人的認知資源都是為了適應現狀而產生,我們的認知習慣又反過來禁錮了我們的思維模式。想拓寬知識面,不僅要和偏見和固有認知做斗爭,更要擺脫惰性,在更大更多元的圈子里去激蕩思想,何其難哉。
我始終相信:世界上永遠存在這樣一類人,他能夠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緣、環境,他能夠掙脫時代對他的束縛,讓世界另眼相看,這一類人被稱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