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劑量歷來是不傳之秘。仝小林先生經過二十多年的摸索,得出了“急病大其治,慢病小其治;慢病發作期大其...
中藥劑量歷來是不傳之秘。仝小林先生經過二十多年的摸索,得出了“急病大其治,慢病小其治;慢病發作期大其治,慢病緩解期小其治。大其治者,以湯藥蕩之;小其治者,以丸散膏丹調之”。很寶貴的經驗。自從對漢代度量衡研究出現突破后,一兩等于一錢這個說法實際上已經被很多中醫放棄了,這里面,李可等醫家取得的成就最卓著,重新樹立起中醫可以治療急危重癥的信心。但劑量不是一味求大,一切都要適其制,以中病為目標,不及和過了都不好。這里自學中醫的更容易犯錯,我就有很多教訓。每個方都是一兩15克,藥鍋都要買最大號的,這個其實沒必要,也危險,尤其是附子、細辛、大黃等藥物的使用,更加要注意,從小劑量開始試。一兩15克,主要還是針對急危重癥,日常的調理一兩按三到五克就可以起效,沒必要一味求大,并且個人可以適應的劑量也有差別,小孩老人尤其須少,不能一下子就大劑量。這些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
再說《傷寒論》半夏,生地,麥冬這幾個藥的實際用量。這是我的個人看法,不一定對。這幾個藥《傷寒論》都是指新鮮沒曬干的藥,我們平時用的則是曬干的藥,鮮貨4斤一般能曬得1斤干貨。那么,炙甘草湯的生地黃實際使用時就不是一斤,而是四兩,除非用鮮地黃。半夏,麥冬也不是一升90-120克,而是20-30克,不然麥門冬湯麥冬七升,水一斗二升,一泡,水早被麥冬吸光,哪里還能煮取六升湯?這里也能看出,如果用量杯量半夏、麥冬干貨,一升只能取四分之一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