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雪球前,我幾乎從不(除非偶爾遇到,不經意間談起這個話題)主動跟同學和朋友交流股票。也不知道雪球是個啥。第一次聽說雪球,應該是13年左右。當時中信證券的一個同學知道我股票做的還行,問我,為啥不上雪球交流下。我記得當時的回答是:“沒興趣,我不需要和別人交流什么”。
2017年來雪球后,本來也沒想交流啥。當時瀚藍環境頁面下有個技術派經常預測漲漲跌跌,實在沒忍住,就寫篇市場將最終消滅噪聲交易者。從理論上論證了技術派(技術分析的三個假設是1、所有的信息已經體現在價格上——這個假設背后的內涵是市場強勢有效,這個即使在歐美市場也沒有實現;2、歷史會重現——歷史從來沒有簡單的重演過;3、趨勢會持續——如果趨勢會持續,就沒有周期一說了)的認識誤區和可能面臨的困境。
隨著時間的推移,才知道雪球號稱是價值投資者的大本營。期間經常看到很多球友對價值投資進行抨擊。其中,也不乏很多對我分享內容的攻擊行為,甚至人身攻擊。起初,我不太理解這種抨擊行為。因為,價值投資已經是證明了是最有效、最具可持續性且可復制的盈利模式。而我分享的內容依我個人觀點幾乎都是95%以上確定性的內容。但在雪球待的時間越長,越發現這種抨擊行為背后的原因在于很多號稱或被球友認為是價值投資者的大V在雪球無論是理論認識還是實戰業績并沒有得到球友的認同。
我們既然討論價值投資,那么首先應該明確的問題是價值來源于哪里?毫無疑問,價值來源于兩部分,即存量和增量,其中增量更為重要。為什么增量比存量更重要。首先,無論是存量還是增量,盈利的可持續性是第一位的。公司經營業績沒有增量,可能意味著存量業績會出現產能淘汰、產品價格下降或資產質量堪憂等境況。
理解了存量和增量的,再來理解如何做好價值投資就相對容易很多。首先,投資標的選擇要放到宏觀經濟環境中和大的經濟周期中去分析判斷,尤其是自08年4萬億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經濟的干預造成了價格形成機制的扭曲。這加大了宏觀經濟環境對擬投資標的影響的預測難度,但大的方向還是比較明確的,政府干預只能扭曲延遲經濟周期實現的時間卻很難最終消除周期。這個過程是漸進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政府干預的越深,價格扭曲的越嚴重,長期的代價越大。應該說,股票市場是能夠識別這一干預的潛在不利因素的。比如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銀行(如工農中建交)、地產(除少數如萬科A雖然PE變化不大,但業績增長尚好)及其相關產業鏈個股的PE逐波下行且很難提升;比如近幾年政府限產的煤炭(中國神華、神火股份等)、鋼鐵股(寶鋼股份等)的表現也一直不佳;以上行業無論是存量價值還是增量價值的增長都不具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這類個股不受市場待見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從理論上講,周期股應該會周期性表現,但政府干預延長了周期。使得這類股票也表現為長期低迷。政府干預下的房地產價格泡沫自2018年始已經開始擠壓汽車等大宗商品的消費能力。
我分享個投資汽車類股的案例,我曾經在2013年9元左右的時候買過華域汽車,買入的邏輯是這個票當時業績很好,估值很低,有參股的公司擬上市,背靠上海汽車拓展汽配相關領域比較容易,還有股權收購等事宜。如果終端出現銷售不力,汽配受到影響會相對滯后一些。買入后每個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分析上海汽車的月度產銷數據,研究產銷變化趨勢以隨時準備清倉離場。但這個影響直到2018年才顯性出現。
以上基本從行業上回答了為什么很多價值投資大V自2015年的瘋牛、水牛后業績不佳。當然,只有夕陽的產業,沒有夕陽的企業。在以上行業個股中,也有持有招商銀行(中間業務占比較高,資產質量較優)、寧波銀行(業務增長較快的同時,風險管理也不錯,疊加浙江當地的資金可能比較青睞)總體表現也很好。
而概念股之所以估值較高,無非是因為增量(想象)空間巨大,且可能存在短期無法證偽的成長性。雖然絕大多數個股的增長最終將被證偽,但不影響此消彼長的游資炒作。
成長是價值的一部分,投資者不應割裂成長在公司估值的作用,像諸多股票存在價值投資陷阱一樣,成長股投資也存在偽成長。如果偽成長伴隨著高估值,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成長被證偽時,更容易被市場戴維斯雙殺。如果說低估值的價值股和周期股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有個周期性表現的話,那偽成長股投資者面臨的無疑是沒有盡頭的深淵。以上市場現象毫無疑問加大了無論是價值投資還是成長股投資的難度。
那么投資者究竟應該如何選擇投資標的才能獲得理想的收益呢?
我以上的論述無疑說明了股票投資是很難的一件事情,既然投資這么難,自然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奉勸沒有專業能力的投資者離開股票市場。
對于那些對股票市場有所期待并留下來的球友,要使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法選擇投資標的。其中,以自下而上為主,自上而下為輔。背后的道理也很簡單,即只有夕陽的產業,沒有夕陽的企業。如果投資者不能識別自下而上選擇的投資標的增長的確定性(我這里的確定性是你有90%以上的把握說這個股票明年增長很好;有80%的把握說,這個股票后年增長不低于或持平去年;有60-70%的把握說,所持股票后年增幅持平于第二年)。如果做不到以上,則更好的投資決策方法是自下而上結合自上而下進行選股,此時,應該確保所持股票在明年是有20%以上增幅的,且行業未來增長空間巨大。當然,以上沒有絕對,只是提供了一個選股方法。即使,通過自下而上的選擇的股票能夠未來幾年的增長比較確定,也絕不是完全說要完全脫離自上而下的分析。
我分享下個人的投資經驗和投資邏輯,應該說,自08年以后我曾經重倉持有的股票并不是很多。2009年持有在08年金融危機期間不斷加倉的福耀玻璃(只要汽車銷量增長,無論是新能源還是傳統能源汽車都要用汽車玻璃)、2013年選擇華域汽車(低估值+并購延峰資產+背靠上汽這棵大樹增長有想象空間)、2014年選擇信立泰(相對低估值+收購信立坦+進軍生物制藥領域改變單一品種依賴),就是使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法。而2017年選擇的瀚藍環境則更多的是采用自下而上的選股方法,當然固廢行業增長空間也很大(填埋向焚燒演進+城市化)。
結論:
1、如果業績來自存量(現階段表現為周期股)或業績增長背后的風險因素很大(現階段表現為銀行、地產股),此類個股往往很難獲得較高的估值。除非是瘋牛、水牛來了。
2、如果業績來自于成長,這類個股雖然在業績沒有證偽之前受到市場追捧而給予高估值。但實則風險很大,很容易出現業績證偽時的戴維斯雙殺。此時,投資者面臨的可能是十八層地獄下面的地下室。今天市場上的盛運環保、神霧環保、三聚環保、暴風影音、樂視股份等諸多股票就是前車之鑒。這說明,成長股投資的風險更大。
3、投資者選擇投資標的,應該將自己的選股思路放到宏觀經濟環境中,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方法,其中,又以自下而上為主。
4、投資者應謹慎對待行業增長空間不大或存量博弈的市場,特別是相關個股具有較高估值時。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