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義即效益主義,是道德哲學中的一個理論,提倡追求最大幸福。
功利主義認為人應該做出能達到最大善的行為,所謂最大善的計算,則必須依靠此行為所涉及的每個個體之苦樂感覺的總和,其中每個個體,都被視為具有相同份量;且快樂與痛苦是能夠換算的,痛苦僅是負的快樂。
功利主義不考慮一個人行為的動機與手段,僅考慮一個行為的結果對最大快樂值的影響;能增加最大快樂值的即是善,反之即為惡。
功利主義主要有三種形式:
1.情境功利主義:強調此時此刻在這個情境下,該怎么做才能促進全體快樂,而不是問,若將此道德律推廣到每個人身上,會對全體快樂值造成什么影響。
說謊是不對的,但在某些情境下,情境功利主義者會認為說謊是對的,像善意的謊言,為保守國家機密而說謊等。
情境功利主義認為:某個行為,僅在全體快樂值,不低于其他等同行為所產生的全體快樂值時,為善。
2.規(guī)則功利主義:若每個人都永遠遵守同一套道德規(guī)范,就能產生最大快樂值;比方說交通規(guī)則,不能像情境功利主義那樣,哪種方法能取得最大快樂,就決定該往左開還是往右開;而是應該根據(jù)既定規(guī)范,大家都能遵守交通規(guī)則,交通才能安全便利。
3.普遍功利主義:每個人都按照現(xiàn)在遵守的道德律作出行為,這個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
最明確的例子是,窮人可不可以奪取富人的財富?按照情境功利主義,這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可以促進最大快樂值;但普遍功利主義提醒我們,若每個人都這么做,社會會變成什么樣子?
下面介紹下,幾位典型功利主義哲學家的思想:
1.密爾:一種行為如有助于增進幸福,則為正確;若導致產生和幸福相反的東西,則為錯誤;幸福不僅涉及行為的當事人,也涉及受該行為影響的每一個人
今天做了件好事,心情自然立即馬上當下感到愉悅,同時讓得到幫助的人受益,走出困境,重拾信心;一舉兩得,這當然是件美事兒。
但是好巧不巧偏偏幫助了一個鳥人,覺得你這么付出完全是應該的,是你閑得蛋疼,是自己英明神武碰到你這么個二貨占了便宜;那么對你而言,當然不樂意了,付出不但沒有回報,還被當成個二傻子;鳥人占了便宜后,又往往習慣于繼續(xù)糾纏于你,既然上次幫了忙了,就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接下來往后余生,就都靠你了,多多益善,把你當成了有求必應的活菩薩。
這首先肯定是降低了自己的幸福感,乃至于成為了一種痛苦;這并非你的初衷,想當年助人為樂只不過是舉手之勞,感動下自己而已,現(xiàn)在活活多出了個好吃懶做的累贅,活活多出了個二師兄,哪能不心煩意亂;其次鳥人產生依賴心理,妄想不勞而獲,繼續(xù)吃你用你壓榨你;假若你不想為此而繼續(xù)付出,就認為這當然明顯是你的不對,你的問題,你怎么可以不管我;懷恨在心,到處說你壞話,造謠生事,讓別人誤會與你;明明是一件好事兒卻變成了鳥事兒,哪里還有幸??裳?。
密爾:人類行為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對幸福的促進,就成為判斷人的一切行為的標準。
無論做啥事兒原本就來自于某種動力,不管是求名,求利,求偶,求清凈,還是求啥,只要能夠通過努力,最終達成目標,獲得幸福,那就是值得的;這種行為就應該堅定不移地持續(xù)干下去。
但是做了這類事情,完全沒有成效,甚至是適得其反,就應該趕緊來個急剎車,及時調整行動方式,甚至換個目標。
只有真正對幸福產生作用的,才是好的方向,才是正確的事兒,目標當然也可以隨時變換。
以前的目標不切實際,勞心勞力,付出多年努力然而一點進展也沒有,不但沒賺錢還虧錢,虧錢還遙遙無期,為什么不能調整調整?
2.邊沁:人們一切行為的準則,取決于是增進幸福,抑或是減少幸福;社會的幸福,是以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來衡量的;如果增加社會的利益,即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傾向,比減少的傾向大,這就適合于功利原理
對于個人而言,做一件事情,能夠增加幸福,感到快樂,那就拍拍手,堅持做下去;但是做著做著不再快樂了,那個過程好痛苦,想想就痛徹心扉;當然要及時止損,苦海無涯,回頭是岸;按下一個緊急暫停鍵,思考下問題出在哪里,再決定接下去應該何去何從。
按照功利主義原則,增進幸福理應是判斷任何事情該做不該做,值得不值得做,所應該遵循的唯一法則;所以成全他人,惡心自己的行為,對于邊沁來說是絕對應該擯棄的,這算什么理性思考,利益最大化才是正道;退而求其次,退到天邊至少也該是利人利己,自利利他的行為,才可以接受。
然而,當把你作為一部分放到組織當中,放到大局觀中來看,就不是這種玩法;領導的角度必然是大多數(shù)人受益,這才是好事兒,才是幸福;犧牲你一個成全千萬家,才是正道;只要其他在數(shù)量上足矣完全碾壓你的人群感到幸福,領導感到滿意,那就是正確的事兒。
公司效益不佳,導致裁員;把你這個部門裁了,當然連你在內也一起打包鏟了;誰被裁,誰當然憤憤不平, 但是保住了這家企業(yè),保住了其他大部分員工的幸福感,幸虧裁的是你不是我,該是多么可喜可賀的事兒;保住了老板身家,后續(xù)能夠持續(xù)發(fā)展,完成資本目標,這就是正確的事兒,這就是天下第一的美事兒 。
然而對你來說,這完全是一件鳥事兒,這個時候你該怎么辦?那只能抱有一個觀念,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這種鳥公司不呆也罷,早晚要被踢,晚踢不如早踢;然后調整心態(tài),爭取找到一家有人情味兒的企業(yè);或者在靈活就業(yè)范圍,結合個人現(xiàn)狀,思考能否轉換跑道,看看有啥適合自己的賺錢之法。
這事兒,目前對你來說才是重要的,終究能夠增進屬于你的相對而言的此時此刻的幸福感;而不是呼天搶地,怨聲載道,痛不欲生。
3.邊沁:人類行為,完全以快樂和痛苦為動機
要去自動自發(fā)地做一件事情,從事某一個行業(yè),學習某一項技術,當然應該遵循快樂原則,感到高興的事兒就多做做;痛苦的事兒就避開,而且要逃得遠遠的,拍拍翅膀,有多遠飛多遠。
讀哲學書好有樂趣,能夠陶醉其中,修身養(yǎng)性,當然樂此不疲;閱讀數(shù)學書,物理書,那實在太痛苦,太枯燥了;里面一堆一堆的公式,然而自己既不是數(shù)學老師,又不是科研工作者,對個人生活實在沒甚卵用,趕緊丟開。
當然這也區(qū)分人群 ,霍金就覺得研究天體物理實在太有趣味了 ,既轉移了對身體殘缺的注意,陶醉在宇宙當中;又能夠帶來功名利祿,完全是一件幸福的事兒。
每個人喜好不同,快樂和痛苦的點當然也有所不同;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自己做起來舒服的,做起來得心應手的,感到開心的,有好處可以撈到的,就一直做下去。
邊沁:人生本該尋求快樂,眾人都應該從樂中生,避苦就樂是真實本性;假如痛苦必定發(fā)生,但愿少一些而輕一些。
說白了,做人就是要尋求開心,圖個高興;你開心我開心,大家開心才是真的開心;大家美滋滋,其樂融融,人間才是值得;今天快樂,明天快樂,乃至于天天快樂,這一生就賺翻了;快樂的事情多做做,痛苦的事情少碰碰,甚至一腳踹飛,這是每個人發(fā)自內心的愿望,當然也是合情合理,完全沒毛病的。
4.穆勒:不管以什么名義,毀滅個性的做法就是專制
我們在滿足自己快樂的同時,也應該尊重每一個人的個性;不要偏執(zhí)認為自己覺得快樂的,別人也應當快樂;自己覺得痛苦的,就反對其他人去碰,這樣就變成了專制。
最容易出現(xiàn)在父母身上,那種掌控感;你是小孩,就應該聽我的,我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進而演繹成為對我有好處,也就是對你有好處;我好就是你好的荒謬言論。
《超越》這部電影當中,郝超越在跑步上栽了個大跟頭,從此生活困窘,對跑步這件事兒深惡而痛絕之,乃至于反對自己的小孩參加學校的任何跑步比賽;這就是專制。
又有多少父母,自己不愛的事情,自己討厭的人,讓孩子也從此以后不要去碰這件事,不準去接觸這個人,否則就是對她的背叛;還美其名曰是以愛的名義,是為你好,這就是專制,這就是霸權主義。乃至于死到臨頭,還死死拽著子女:記得一定要為我報仇...
所以,專制最容易產生于原生家庭,孩子一方面相對弱小,容易被大人操控擺布;另一方面,又被傳統(tǒng)畸形的孝道思想給打壓,毫無發(fā)言權,往往心里萬千不愿又無可奈何,最終成了一些不善父母手中的養(yǎng)兒防老的工具人,木偶人,喪失自我的存在。
功利主義基于這樣一種倫理原則:人的本性是避苦求樂的,人的行為是受功利支配的,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而對于社會或政府來說,追求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是基本職能。
功利原則當然也有其弊端,并非是人類行為的唯一原則;人類行為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功利只是人類行為的動機之一;功利主義試圖以功利來概括全部人的行為動機,把快樂當做道德的唯一價值,把追求功利當做人生的唯一目標,忽略了人需要的多樣性。
我們既應該追求功利,保護個人利益,保護你真正所愛的那個人,同時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善良之人,良師益友給予積極幫助。
最后用孫子的一句話來總結功利主義基本原則:合于利則動,不合于利則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