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下午6點半,題為“學術論文寫作的難點與破解”的講座在西南大學中心圖書館九樓經典沙龍報告廳舉行。此次講座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楊善華先生主講,由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杜潔老師主持,吸引了眾多校內外師生前來聆聽交流。
講座現場
講座伊始,楊善華教授便告誡大家寫論文一定要鍥而不舍,寫好論文靠能力的提升,而能力的提升要靠大量的實踐,強調了實踐在論文寫作中的重要性。接著,圍繞著如何提升學術論文寫作水平這一問題,楊善華教授從學術寫作的難點、學位論文的評價標準、學術寫作能力提升的維度、文獻閱讀的意義等幾方面展開了深入細致的討論。
首先,楊善華教授從主題選取、框架建構、小標題擬定、文獻材料處理及語言文字運用五方面對學術論文寫作的難點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發現一個有新意、有價值的主題,論文就成功了一半;而在做到選題有新意的同時,寫作者還必須具有學科定位的意識。在論文的框架建構方面,如何梳理文章的脈絡、呈現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則成為章節小標題的任務,這意味著小標題必須要凝練準確,從不同側面來共同支撐題目、回應主題。此外,寫作者如何恰到好處地駕馭文獻材料、如何準確流暢地運用文字等問題,都是學術論文寫作中常見的難點,也是寫作者必須要克服的難題。
接著,楊善華教授對學位論文的評價標準進行了大致的介紹,從論文評價標準出發來討論學術論文寫作中應該注意的事項。他認為,好的論文一定是“小中見大”,在選題上應該盡量限制自己的研究領域,切記選題太大太廣;其次,還應在論述中做到自圓其說,避免出現邏輯上的漏洞。
講座現場
之后,楊善華教授從學術論文寫作能力提升的維度上對寫作者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他認為,要提升學術論文寫作能力,首先要提升寫作者的學術評價能力,這樣才能避免寫作時的盲目,知道什么是好文章,才能夠寫得出好文章;其次,還應該提升其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因為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好問題,研究才更具有意義,而這一種能力的提升要求寫作者對文獻材料的理解與思考更深入透徹;再次,寫作者必須具備學術提煉和概括的能力,能夠提煉主題與核心概念,凝練文章的小標題,用小標題來支撐起整個文章的結構,展現文章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最后是論文寫作與修改的能力,這要求寫作者必須培養一定的語感,能夠有“分寸感”地運用文字去準確地表達其寫作意圖。
最后,楊善華教授對文獻閱讀在學術論文寫作中的作用進行了強調。他認為,閱讀相關學術文獻對于寫作者的學術論文寫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用之一便是避免研究內容的重復,作用之二就是在對相關文獻的閱讀中,尋找到寫作者的研究與前人研究的對話點,在繼承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超越前人的研究。同時,閱讀學術著作與相關學術文獻也有助于寫作者提升其學術評價能力從而更嫻熟地運用學術語言去進行表達。
楊善華教授的演講贏得了在場師生們熱烈的掌聲。講座結束后,在場師生就學術論文各部分字數的比例、社會學做人物訪談的技巧及社會學的定性定量調查等問題與楊善華教授進行了交流,楊善華教授對此一一進行了詳細的解答,使在場師生們收獲頗豐。
楊善華教授解惑
此次講座為師生們深入細致地剖析了學術論文寫作中的難點,同時從不同的角度及層面為師生們的學術論文寫作提供了破解難點的方法與途徑,對于規范廣大師生的學術論文寫作、促進其論文在研究問題及分析論證等方面整體水平的提升都有著重要的作用。相信師生們在今后的學術論文寫作中,對于如何提升自身的寫作水平會有一個更加清晰的方向與更加切實的提升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