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當政時,已有官聲的于謙被越級提拔為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于謙在此任上19年,平冤獄,救災民,設義倉,輕徭役,薄賦稅,治黃河,為老百姓辦了不少好事實事,贏得了廣大人民的衷心愛戴,人們親切地稱呼他為于龍圖,有的地方甚至為他建立了生祠。在此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描寫太行山、晉城自然山水、人文、傳統手工藝、蠶桑、煤炭等,且蘊含豐富思想情懷的詩篇,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
于謙
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jié)庵,謚忠肅,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官至少保、太子太傅,世稱于少保。曾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為明朝著名詩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在明朝歷史上,是一位著名的“救時宰相”。“兩袖清風”的典故就出自于他的明志詩。著有《于忠肅集》、《節(jié)庵詩文稿》。
贊詩:
清風兩袖識名臣,遍訪民情除弊貧。
留與太行詩萬首,但憑山水寫精神。
平生所做詩文,惟巡撫梁晉時為多
《四庫全書·忠肅集》收錄于謙的詩作近400篇。其子于冕在后記中說,于謙“平生所做詩文,惟巡撫梁晉時為多”。清雍正《澤州府志·藝文志》收錄了于謙9首詩,都是他擔任山西、河南巡撫期間,途經澤州,巡視州縣,體察民情后所作。清《鳳臺縣志》、《沁水縣志》都收錄了他的詩。
于謙巡撫山西、河南,一般是冬春兩季在太原,夏秋兩季在開封。太行山和澤州是他往來晉豫的必經之路。深秋時節(jié),他北上太行,迎著凜冽西風,見群雁南飛,孤鳥獨還,寫下了《上太行》一詩:
西風落日草斑斑,云薄秋容鳥獨還。
兩鬢霜華千里客,馬蹄又上太行山。
太行山上的澤州城是他往來晉豫的必經之地,澤州城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到澤州》詩云:
信馬天將暮,離山路轉平。
川紊太行驛,樹繞澤州城。
落日翻旗影,長風送角聲。
孤云在天際,回首若為情。
在另一首《夏日過太行》中他寫道:
信馬行行過太行,一川野色共蒼茫。
云蒸雨氣千峰暗,樹帶溪聲五月涼。
世事無端成蝶夢,畏途隨處轉羊腸。
解鞍盤礴星軺驛,卻上高樓望故鄉(xiāng)。
于謙南下河南,駐足星軺驛(今澤州縣晉廟鋪鎮(zhèn)攔車村),登上望云樓,見千峰云纏,看萬山疊翠,聽溪聲悅耳,覺涼風撲面。當此夏日時分,遇此難得清涼,本該心境舒暢,然而,國家內憂外患,如那曲折羊腸潛伏著艱難險阻。他極目南望故鄉(xiāng),想起了美麗的西湖,想起了高堂父母……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16年過去了。他又一次登上星軺驛樓,浮想聯翩,寫下了《登星軺驛樓》一詩:
驛樓高架與云齊,晚日登臨思不迷。
卷幕全無三伏暑,憑欄轉覺眾山低。
閑花故向吟邊落,野鳥偏于靜處啼。
十六年來成一夢,后人誰為繼新題。
這也許是他在澤州留下的最后一首詩。他想到了自己走后,誰來繼續(xù)譜寫新篇章的問題。他似乎預料到入朝之后兇多吉少,感嘆“十六年來成一夢”。正統十一年(1446),他擔任巡撫16年后,遭到宦官王振等人的迫害,被打人監(jiān)牢,準備處死。但群情激憤,“山西、河南吏民伏闕上書,請留謙者以千數。”在這種情況下,于謙官復原職。
《詠煤炭》《石灰吟》最為膾炙人口
從于謙詩中可以看出,他到過山西的澤州、沁水、平陽、夏縣、文水、交城、方山等地,寫下了許多詩篇。他在沁水為我們留下了三首詩。其中《道經沁水憫農》突出地表現了他對農民遭受苦難的同情心態(tài),最為感人:
無雨農怨嗟,有雨農辛苦。
老夫出門荷犁鋤,村婦看家事縫補。
可憐少女年十余,赤腳蓬頭衣襤褸。
提筐朝出暮時歸,青菜挑來半沾土。
茅檐風急火難吹,旋熱山柴帶根煮。
夜歸夫婦聊充饑,食罷相看淚如雨。
淚如雨,將奈何,有口難訴辛苦多。
嗟爾縣官當撫摩。
于謙有兩首膾炙人口的詠物詩,以物喻人,表達了自己的志向、胸襟、情操、抱負。一首是《詠煤炭》: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烘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另一首是《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兩首詩的精髓是“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和“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用他一生的實踐,履行了自己的誓言。明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族入侵,英宗朱祁鎮(zhèn)率兵親征,敗于土木堡(今河北懷來),被俘。京師危急,兵部尚書于謙擁立代宗,率軍民英勇抵抗,保衛(wèi)了京城。英宗復辟后,于謙被加以“謀逆罪”于天順元年(1457)被害。成化二年(1466)特詔追認復官,將故居改為“忠節(jié)祠”,萬歷時改謚“忠肅”。后人稱他為“于忠肅公”,其文集稱《于忠肅集》。
(贊詩作者孔長河)